2023年全国文博机构入境文物艺术展览综述

字号:T|T
2024-10-08 17:02 来源:博物馆中国

2023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博物馆参观热度始终不减。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文博机构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积极开展域外文明展示工程,切实发挥文博机构作为世界文明交融对话“大平台”的积极作用。

现状分析
数量分析
 

据统计,2023年全国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入境文物艺术展览共计73场次(按开幕时间算),呈明显增长趋势。

从展期来看,从不足1个月到15个月不等,以展期超过3个月的展览为主,共计62场次,占84.9%。

从展览开幕时间来看,上半年开幕的展览33场次,占45.2%,其中覆盖“五一”黄金周和“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的展览18场次。下半年开幕的展览40场次,占54.8%,其中展期覆盖暑期(7月至8月)的展览最多,共计32场次。

国内巡回展览共计53场次,占72.6%。需购买门票参观的展览35场次,占47.9%。展品数量在90件(组)以上的展览,共计51场次,占69.9%。
 

文物来源地分析
 

2023年,入境文物艺术展览来自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共计27个国家和地区。

来自欧洲的展览共计43场次,涉及意大利、英国、法国、白俄罗斯、德国、希腊、捷克、西班牙、匈牙利、俄罗斯等10个国家。意大利的入境展览场次最多,共计17场次;其次是英国,共计6场次。

来自亚洲国家地区的展览共计28场次,涉及日本、巴基斯坦、叙利亚、亚美尼亚、泰国、阿联酋、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新加坡、亚美尼亚、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日本的展览项目最多,共计8场次;巴基斯坦和叙利亚的展览项目分别为3场次。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的展览共计10场次。

南美洲的展览来自秘鲁和墨西哥,共计4场次。北美洲的展览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共计3场次。

图片

入境展览文物主要来源地数量示意

展览举办地和机构分析


入境文物艺术展览分布于我国1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入境展览均超过10场次,总计40场次,占比54.8%。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入境展览数量在全国也位居前列,总计18场次,占比24.7%。

从机构性质和类型来分,国有博物馆举办入境展览51场次,涉及37家博物馆机构,其中18家省级以上博物馆举办24场次;14家市区级博物馆举办16场次;5家专题博物馆和高校博物馆举办8场次。国有美术馆举办13场次,涉及9家美术馆机构。其他国有文化艺术单位举办1场次。非国有美术馆举办8场次,涉及6家相关机构。

展览合作类型分析
 

2023年入境文物艺术展览合作类型丰富多样:

一是境外提供几乎全部展品的入境展览,共计55场次,占比75.3%。其中,国内巡展42场次,非巡展13场次。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文博机构在巡展项目上着力于重新构建故事,通过精心遴选的馆藏珍品、用心撰写的展览大纲、走心打造的展陈设计、匠心配套的辅助展示手段等方式,大胆创新,使巡展呈现出“千展千面”的突出特点。

二是中外展品联合展出的自主策划展览,共计18场次,占比24.7%。例如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等境外展品参展展览,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大河文明展”等文明对话交流展览,龙泉市博物馆的“碧海遗珍——拉斯海马酋长国出土瓷器与中国瓷窑址考古成果对比展”等考古成果展。

三是中外文博机构机制性交流合作展览。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连续三年合作举办“不止于艺——威廉·莫里斯与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展”等多场巡展。上海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达成合作协议,连续五年开展展览合作。

四是出入境双向互动展览。如南越王博物院自主策划的“从广州出发——‘南海Ⅰ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精选港澳展品展出并成功推动展览出境展出,形成出入境展览“双循环”。

展览主题分析
 

2023年,入境文物展览40场次,入境艺术展览33场次。

入境文物展览以境外多家博物馆提供展品为主,展品数量以100件组以上为主,展览主题丰富,既有“一带一路”考古合作成果的专题展览,又有海上丝绸之路、大河文明等线性文化遗产主题系列展览,也有叙利亚、亚美尼亚、墨西哥、古希腊、古罗马、安第斯等世界文明系列展览,另有茶文化、亚洲服饰文化、欧洲贵族文化、大洋洲文化等世界文化系列展览,还有金属器、银器、广珐琅、玻璃器、碑帖、犍陀罗佛教造像艺术等器物类专题展览。

入境艺术展览的展品多来自一家境外文博机构,展品数量大多为50至60件(组),展览主题以艺术大师系列展览为主,还包含艺术运动、艺术流派、艺术设计、重要历史时期等主题。既有古典艺术作品,也有现当代艺术作品;既有西方艺术的单独呈现,也有东西方艺术对话展示。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精选18件文艺复兴艺术珍品真迹和18件中国古代绘画传世名作,采用独特的对话方式,打造东西方绘画艺术对比展。

入境文物艺术展览整体特点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持续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物艺术交流合作。2023年度,中国文博机构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举办入境文物艺术展览38场次。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合作覆盖国家和地区最多,互动频繁,亮点频出。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举办“五洲四海——‘一带一路’文物考古合作展”;配合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举办“五彩亚细亚:亚洲服饰展”。中欧文明交流再放异彩,2023年欧洲入境文物艺术展览占比最高,为中欧人文交流和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注入动力。

二是注重世界故事中国表达,推动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美美与共、和合共生。2023年,中国文博机构立足国内观众需求,坚持原创,以境外展品为媒介,从主题立意、展品选择、大纲撰写、实施操作、运营管理等展览全链条,实现全流程自主策划,成功实施西方人物绘画等系列优质展览,广受好评。商借境外文博机构藏品参展,坚持自主策划,聚焦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大河文明、茶文化等主题,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策划的“大河文明展”,精选中意两国17家文博机构的出自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的199件(组)文物,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主题,聚焦世界文明之源,向观众描述在大河源流的滋养下不同文明诞生、发展、演化和流变的历史轨迹,深度阐释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三是大胆创新展览合作模式,更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2023年,文博机构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大胆探索巡回展览、收费展览、引进社会资本、拓宽展览链条、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等方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博力量。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正是一次有益尝试。同时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也助力宁夏等西部地区博物馆及广大中小博物馆成功举办入境文物艺术展览。

 

图片

“璀璨万象——英国V&A博物馆珍藏吉尔伯特精品展”展厅掠影

启示与建议

一是要坚持提前谋划,深化与更多国家的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深入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主动配合重大外事外交活动、建交纪念年、文化旅游年等,提前谋篇布局,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发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平台优势,继续深化亚洲国家间的文物艺术展览交流合作。

二是要坚持统筹协调,扩大展览国际交流影响力。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通,在项目立项、经费申请、文物入境、外事程序等方面密切配合。探索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地方政府财政资金、行业基金支持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跨界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织专业人员境内外交流培训,提升文博人才队伍的学术研究、策展释展、国际资源配置和对外交往能力。坚持文物艺术展览“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通过联合策展、互换展览、馆际交流等方式,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三是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2023年,入境文物艺术展览的优质资源仍集中在我国经济发达、场馆资源丰富、文物资源丰富的省份和地区,集中于省级馆等大型馆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大馆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开展“展外展”、联合办展、借展参展、部分巡展和数字展、图片展等多种形式,助力中小博物馆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共同推动我国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