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暑期大数据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字号:T|T
2024-09-25 11:21 来源:河南博物院
夏秋之交,万物并秀。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河南博物院收获了空前的观展热度。展厅内摩肩接踵,或携家带口,或呼朋伴友,共探历史幽微。展线以中华历史之轨迹,列宝周匝,星罗云布。石斧骨笛,青铜玉器,陶瓷书画,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辉煌灿烂。“为了一个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文博热”折射“传统文化热”,尤其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带动了中外游客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探求。
一、大数据彰显“文博热”
(一)暑期观众人次创历史新高。2024年7月至8月,前往河南博物院主展馆参观的观众总量为:59.8万人次,日接待观众超过1.1万人次。通过对2022-2024年同期预约数据对比,2024年相较于2022年、2023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2024年1-8月总的门票预约量为196万人次,2023年为161万人次,2022年为59.8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22%,228%。主要原因为2022年疫情期间,受疫情防控措施限制,参观人数较少。2023年1月8日博物馆开始全面开放,参观人数逐步回升。对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整个32个月的月度趋势分析发现,观众预约峰值出现在每年暑期的7、8月份(见图表1)。
图片
图表1:2022年至2024年同期预约量对比
(二)女性观众占比超6成。河南博物院暑期观众中,7月女性占比达到62.6%,8月占比增长至62.8%。随着“文博热”的不断攀升,夏日文旅市场呈现出新热点、新活力,博物馆探秘、非遗体验、亲子游、研学游等内容形式受到大众的青睐。首先,暑期是家庭出游的高峰期,女性作为家庭出游计划的主要决策者之一,更倾向于选择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底蕴的目的地,河南博物院作为承载深厚历史文化的场所,自然成为众多家庭的首选。其次,女性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在不断提升,她们通过参观博物馆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根据同程旅行发布的《2024中国女性旅行趋势报告》显示,女性消费者在旅游消费中不仅追“网红”城市,也爱历史文化名城,对于挖掘小众目的地更有兴趣。这进一步证明了女性对历史文化旅游的偏好和兴趣(见图表2)。

图片

图表2:2024年单月观众性别占比
(三)青少年群体成为观众主体。这个暑期来院参观人群中,青少年群体所占比例达到54.5%。其中25岁以下观众比例达到32%,26-35岁观众比例为22.5%,共同构成了博物馆参观的主力军。这个暑期,河南博物院开展“中原国学讲堂”“馆长说考古”系列公益讲座5场,“国宝守护人”“国宝策展人”等各类公益教育活动13场,“小小考古家”“博物馆趣寻宝”“历史的音乐厅——古乐探秘特约研学课程”等研学活动210场,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践行了“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的建院宗旨。

图片

图表3:2024年单月各年龄段观众数量

(四)省外游客占比首次过半。在7月、8月的观众结构中,省外观众占比分别为54%和57%,历史性地第一次超过省内观众。除了山东、河北、江苏、湖北、山西等相邻省份的观众占比排名靠前外,广东、浙江等距离较远省份的观众占比也名列前茅,种种迹象表明中原文化辐射面与影响力愈发广泛、深远,河南博物院的文化供给契合当下时代需求。

图片图片

图表4:2024年7月、8月省内外观众占比
(五)海外文化互动活动明显增多。受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影响,与海外的文化互动活动明显增多。这个暑期,河南博物院承办“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为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等15个国家的155名海外华裔青少年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桥梁。通过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打卡河南”活动中,来自俄罗斯、巴西、泰国、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喀麦隆等24个国家的29位网络达人参观了河南博物院,国内网络平台发稿400余条,海外社交平台发稿200余条,阅读量超过300万,全网总传播量突破1.6亿次。其中埃及“大V”拉米·拉德万在参观中被“中华第一龙”展品圈粉,期待在行走河南中进一步了解中国。

图片

“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文化交流活动
二、大数据体现文化“渴望”
(一)讲解服务倍受青睐。两个月的时间里,河南博物院共提供人工讲解服务3284批次,义务讲解375批次,投入志愿服务3576小时。自助智慧导览服务备受青睐。使用自助导览者达到60793人次,使用率首次突破10%,这反映了年轻观众群体对于高质量、高效率文化体验的追求。有超过20%的观众选择了文化服务消费,这一变化不仅体现了观众对文化深度探索的渴望,也彰显了河南博物院在文化服务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二)古乐展演一票难求。为提供长期增演服务,在原有每天2场“华夏古乐”日常展演的基础上,增加1场全新的“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暑期演出场次达到180余场,服务观众3.3万余人次。华夏古乐团作为河南博物院在研究阐释、展览延伸、活化利用的动态名片,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第十届“博博会”上进行了现场演奏展示,应邀参加各类博物馆、文旅推介活动等多场专题展演。

图片

华夏正声——中原音乐考古复原展演
(三)文创消费持续火爆。暑期推出文创新品139款,多个品类“百花齐放”。两个月时间,共计售出书签16007个、明信片19959张、文创雪糕32173根,其中冰箱贴创纪录爆卖61765个,成为名副其实的暑期文创爆款。豫博文物造型发夹走红,受到游客热捧。暑期文创售卖收入1169.63万元,创历年暑期收入新高,预计本年度文创全年收入突破5000万元。据统计,暑期来院参观观众中有66.3%会进行1-2次餐饮消费,带动赴博物馆周边商圈就餐率高达89.6%;在住宿选择上,有住宿需求的观众达57.2%,选择高档型、豪华型酒店的占42.8%。
三、延续“文博热”需要多措并举
(一)延时开放服务1小时。为应对暑期参观热潮,河南博物院实施了延时开放政策,将闭馆时间从下午5点延长至下午6点。通过延长开放时间,观众获得了充裕的参观时间,尤其是因学业繁忙或时间安排紧凑而难以在常规时间内参观的青少年群体,使他们能够更加从容地探索历史文化的奥秘,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增加工作人员、优化导览服务、加强安保措施等方式,确保参观游览安全、有序。
(二)强化安全保卫和便民服务措施。从观众人身安全、参观安全、文物安全到设备安全,博物院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划和部署。打造“医疗保障服务点”,增配防暑药品;针对高温天气,特别增设了百米遮阳棚和树荫区域的休闲椅,有效防止了观众中暑事件的发生;通过“3分钟应急拉练”等训练方式,提高安全队伍的应急响应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利用官网、微信公众号和广场电子屏等多种渠道发布文明参观须知和安全宣传视频,增设提示板和警示牌,引导观众文明参观、安全游览;联合执法部门打击“黄牛”倒票、违规讲解、沿途拉客等市场乱象。

图片

河南博物院广场上的百米遮阳棚
(三)打造新媒体传播方式途径。搭建以抖音、小红书、微信、微博、B站、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为主的新媒体矩阵综合浏览量超2500万次。联合8家博物馆同步发起“我为博物馆创作表情包”活动,微信表情月活高达百亿量级,其中纯文物表情包流通数亿次。“河南博物院文创团队平均25岁”成为网络热搜。暑期关于河南博物院的新闻报道共计424篇,中央级媒体报道64篇,中央重点新闻网报道62篇,海外及港澳台媒体报道21篇,行业主流媒体报道40篇,省级媒体报道178篇。其中新华社的两篇报道阅读量破百万。
四、“文博热”带来的启示
(一)“文博热”折射传统文化需求迫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增加,希望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及其创新伟力,这表明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在不断提升。“文博热”现象,传递出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增强、民族精神的弘扬以及对历史智慧的汲取。
(二)“文博热”折射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河南博物院作为1998年规划建设的文化地标,其设计接待能力仅为日均3000人次,当下,每天供给门票限额12000人的情况下,仍有大量观众无法入馆参观。这一现象体现了公众对博物馆的高度认可和热情参与,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对于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文化供给的迫切渴望。
(三)“文博热”折射文化服务需要年轻化。大数据表明,从古风服饰的流行,到对古诗词、传统乐器的热爱,再到对文物修复、考古发掘等领域的关注,博物馆中年轻人的身影无处不在,约“搭子”逛博物馆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年轻人的这些行为无一不展现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知识渴求。河南博物院应该重视年轻群体的诉求,让博物馆更好融入年轻受众群体生活,将博物馆打造成他们喜爱的学习、社交的第二课堂、生活空间,助力年轻一代树立文化自信,为他们提供面向世界、拥抱未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