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皮影也科技——非遗科技文化展”通过诠释皮影戏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内涵及其价值,展示皮影戏的起源与变迁、传承与发展,揭示皮影戏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导公众从科技视角认识非遗文化,理解科技文化融合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展览基于中国科技馆科研项目开展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策展的内容基础。本文梳理了该展览的策展过程及思路,重点阐述调查研究对于策展的重要性以及科技文化融合展示的策展理念。
【关键词】科技馆;皮影戏;展览策划;展览设计;调查研究
“皮影也科技——非遗科技文化展”是中国科技馆推出的第一个非遗科技文化主题展览,于2023年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从科技和文化结合的角度,通过互动体验的科技馆特色展教形式,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皮影戏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引导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中感知科学教育的力量,加深对中国传统科技的认知,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传播中国精神。
一、展览缘起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强调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备受重视,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技馆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应在“文化遗产活起来,彰显时代价值”上做贡献,深入研究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在展览展示、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优势,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科技馆拥有宣传和展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成就的平台——“华夏之光”主题常设展厅、中国古代科技系列主题巡回展览及“华夏科技学堂”系列教育活动品牌,而且历来重视非遗的科学展示,已有相当比例的非遗项目涵盖在展览内容中。为了进一步探索科技馆参与文化传播的可能性,深入研究、探索非遗融入科技馆展览教育的科学模式,引导公众认识科技对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科技馆于2021年设立了“科技视角下非遗项目‘皮影戏’的科技馆展教模式研究”课题,针对皮影戏背后的科技内涵进行调研和科学论证,针对不同认知层级观众关于皮影戏及其相关科技的兴趣度和关注点进行了调研,并面向青少年及儿童开展了皮影戏培训、表演、动手做等科普活动,同时提出了非遗在科技馆的展览教育模式。“皮影也科技——非遗科技文化展”正是该课题的成果之一。
二、展览主题策划
二、展览主题策划
主题是展览的灵魂、展览的源头,是统领整个展览的。展览主题的确定必须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解决展览要传达给参观者信息的内容和范围。
在展览文献研究阶段,项目组通过文献查找、对专家及非遗传承人进行访谈等形式,充分梳理了皮影戏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其背后包含的科学知识点。文献研究表明:皮影戏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以现代科技的视角观察,从皮影成像的光影原理到影偶的操纵技巧再到影偶材料的发展,皮影戏还承载了光学、力学、材料科学、心理学、科技史等丰富的科技内容。201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皮影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皮影戏被国外学者称为“中国电影的先驱”,作为一种非遗文化项目,其内涵不仅科技含量高,在国内具有较好的传承发展基础,而且其发展和传播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具有相当的影响。
在展览策划的前期,项目组又对科技馆的目标观众开展了关于“皮影戏+科技”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447份,收回有效问卷447份。其中有两项调查结果对展览的策划和主题提炼起到了关键性的参考作用。第一项“对中国皮影戏的了解程度”:约有49%的受访者表示对中国皮影戏有所了解,26%的受访者听说过,19%的受访者比较熟悉(见图1)。第二项“对皮影戏具体兴趣点”:约有25%的受访者对皮影的表演有兴趣,22%的受访者对皮影制作过程有兴趣,15%的受访者对皮影包含的科学原理有兴趣(见图2)。调研显示,目标观众既关注皮影戏中的传统文化,也有兴趣了解皮影背后的科技,为展览主题提炼和目标设置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面向皮影戏传承人调研、科技馆受众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将展览主题确定为“通过诠释皮影戏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技内涵及其价值”,从科技文化融合角度,探索非遗项目皮影戏与科技的多维度聚能、叠加与创新的展示。展览名称被确定为“皮影也科技”,人为“设置”一种文化与科技的认知冲突,引导观众在脑海中思考“传统文化中竟然有科技?”的问题,从而激发参观兴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容策划
三、展览内容策划
(一)课题研究为展览内容奠定基础
基于充分的调研,课题梳理出皮影戏包含的文化内容:皮影戏的历史、皮影戏的演出形式、皮影的造型特色、皮影的制作技艺、皮影的操纵、皮影戏文化传承;皮影戏的科技内涵包括:光学(光与影的关系、影子的色彩)、材料学(材料特性、加工方法)、力学(杠杠原理、重心、圆弧运动)、心理学(情绪与动作的关系)等。基于以上归纳总结,参照王紫色在《如何策划科技馆短期专题展览——以“遇见更好的你”心理学专题展为例》一文中总结的主题展览常用框架模式(逻辑展开式、故事展开式、历史发展式、趣味集合式、要素展开式),本展览采用观众易于理解的“要素展开式”框架(见图3),即以“影”“皮”“舞”“承”四个关键词统领展览内容,并对应设置四个分展区:“妙光映奇景”“纸皮百万兵”“起舞弄清影”“传承我先行”。
(二)“文化”与“科技”双线索并行
展览坚持“以文化引入,以科技阐释”的内容策划原则。在每个分展区,并行设置两条逻辑线索,一条为“皮影戏文化”,另一条为“皮影戏背后的科技”(见图3),两条线索互相配合,共同表达展览主题。同时,展览并列设置“美育”“科学教育”两个展示目标,既要引导观众了解皮影文化,感受非遗魅力,达到培养公众审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目的,又要引导公众以皮影为媒,探究其中蕴含的光学、材料科学、力学、心理学等科技内容,从科技的视角认识皮影戏,用科学的态度关注并思考皮影的传承发展,实现科技馆科学教育的目标。
(三)展览内容与展示逻辑
皮影戏惟妙惟肖的表演,是由影偶在灯光照射下投射在幕布上的影像体现出来,这是皮影艺术最核心的部分。第一展区“妙光映奇景”的主题为“影”,采用“要素展开式”展示皮影戏与光学的关系,以辐射状结构展示皮影戏概念及起源发展、皮影戏背后的光学知识点、照明技术的发展对皮影戏变革的影响三个要素。
皮影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实际上是指影戏。凡是用影子表现的戏统称为影戏。影偶在北宋使用素纸雕刻,到南宋改为羊皮彩绘。现在以河北唐山皮影为代表的北方皮影大多采用驴皮,以陕西皮影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皮影主要采用牛皮,南方如湖南等地还保持用纸影,湖北农村部分地区采用塑料影。皮影的材料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第二展区“纸皮百万兵”的主题为“皮”,采用“逻辑展开式”展示皮影与材料科学的关系,按照“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逻辑发展展示各地不同特色的皮影以及造成皮影不同特色的内在原因(皮影制作工艺、皮影材料)。
皮影戏是操纵者靠其精湛的操纵技术和熟练的操纵技巧,凭借两只手,操纵影人的三根或五根杆子(一根脖杆、两根手杆或再加两根脚杆),将影人耍活,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皮影的张嘴、眨眼、举手投足,都控制在皮影艺人的手中。皮影操纵和运动背后,是力学的体现。第三展区“起舞弄清影”的主题为“舞”,采用“要素展开式”展示皮影与力学、心理学的关系,展示皮影操纵所包含的力学知识点、心理学知识点这两个要素。
皮影艺术是世代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瑰宝。皮影戏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众多流派。皮影戏也经历了由盛转衰,再到当代具有一定市场规模的发展历程。第四展区“传承我先行”的主题为“承”,采用“历史发展式”,按照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展示皮影戏的传播、皮影戏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两个历史阶段的内容。计
展览根据调查研究成果,制定了四条设计原则,并坚持在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完成布展设计和展品设计。
四、展览设计
(一)互动体验的科技馆特色
在课题研究阶段,项目组进行了相关博物馆活动的典型案例研究,分别调研了中国美术馆、中国非遗馆、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单位,这些单位的皮影主题展览发挥博物馆展览展示的特色及收藏的优势,展览主要以皮影藏品为主,展出期间,邀请皮影剧团向观众表演皮影剧,重点展示皮影戏的文化,对于皮影戏的科技内涵关注不多。而科技馆的优势在于科学性、知识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展览展品。为充分发挥科技馆的特色优势,区别于传统的皮影文化展,项目组采用科技馆特色的互动体验展示手段,从科技的角度解读皮影文化。展览设置了多件科技馆互动体验的探究式展品。展品“皮影戏中的光影关系”让观众探究光源、幕布和皮影三者之间的位置对影子大小、虚实的影响(见图4),展品“皮影的色彩”让观众探究皮影材料透光度、颜色对影子颜色的影响(见封三),展品“皮影的材料”让观众探究皮影材料的透光度、硬度、韧性、着色程度对皮影表演效果的影响(见图5)。
(二)科技与文化融合展示
展览从皮影文化与科技的关系入手,展览内容与环境设计突出“皮影”元素,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传播文化自信。本展览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体现在多方面:展品“皮影体感互动”选取皮影戏经典的人物(孙悟空、哪吒)以及当代航天员皮影形象,采用Kinect体感设备,通过肢体动作控制屏幕里的皮影角色运动,与皮影人进行有趣的互动,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展品“机械皮影”选取经典的皮影形象“花木兰”,采用了亚克力材质,并且通过经典的连杆机械结构、舵机分别带动皮影手脚、头部自动演示,向观众呈现了动态的皮影动作和皮影各构件运动的轨迹与特点,以新的制作方式和表演形式突破传统皮影表演的时空限制,还原皮影演出的形态,增强展览展品的趣味性,让观众感受到皮影与当代技术碰撞出的绚丽火花。
此外,展览在形式设计上,展览主题墙的设计选用光与影、动与静、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设计语言。通过发光字的展览标题和传统皮影宫灯体现“光”的部分,直径3米的圆筒形影幕在射灯的照射下,模仿“走马灯”投影出旋转变化的影偶影子,以及观众步入射灯展示区投射的人影,体现“影”的部分;自动演示的机械皮影是传统与现代完美的体现;机械皮影与旁边舞龙舞狮背景一动一静,交相辉映。展品外观采用观众观看皮影戏乘坐的小板凳、影幕等元素进行外观设计。图文背景选用皮影戏中真实存在的故事及皮影人物形象,且暗合各展区主题,例如,杨家将的皮影故事作为第二展区“纸皮百万兵”的背景,营造百万兵的氛围;用西游记主题皮影作为第四展区“传承我先行”的背景,暗合皮影戏的传播。
(三)问题启发,引导思考
问题链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和具体教学内容,确定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困惑或遇到的学习问题,以此为基础设定的一系列有关联的教学问题。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启发公众对于展览展示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是科技馆展览展示的一个重要手段。本展览的主题为“皮影戏+科技”,通过设置问题链,例如:“影幕上的形与色蕴含着怎样的光影奥秘?”“想一想,还有哪些先进材料可以用来做皮影?”“您能通过皮影的动作看出人物的情绪吗?”“皮影戏传承遇到了哪些科技挑战?”等。问题链设计层层深入,激发公众对于皮影戏与科技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科技在皮影戏传承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同时引导公众在观展过程中主动探索,树立科学的非遗传承态度。
(四)展教活动同步设计开发
配套活动是非遗展示中不可缺少的展示方式。这些活动以人为核心进行设计,让受众不止听和看,更能学和玩。而科技馆教育活动主要以动手制作、亲身参与为主要体验形式,让公众在参与的同时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在展览策划的过程中,项目组同步策划了适于大龄儿童的“银灯照影 舞动光阴——‘非遗+科技’皮影主题教育活动”及适于低龄儿童的“纸影动手做”教育活动,结合中国科技馆“小小志愿者”品牌活动策划皮影娃娃演皮影,依托“中科馆大讲堂”策划皮影专题讲座等。通过看、听、做、演等丰富的形式,传播皮影戏的科技文化。
展览效果评估不仅是对展览开发的质量与水平评价,也是对前期调查研究成果的有效检验。为充分调研和评估观众的观展体验,为进一步改进展览做好准备,展览在中国科技馆展出期间,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参观该展览的观众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92份,收回有效问卷92份。虽然效果评估的样本量不大,但是也从侧面反映了观众对展览的反馈和评价。
(一)展览整体满意度评估
70.65%的受访者给展览评了满分10分,13.04%的受访者评9分,9.78%的受访者评8分(见图6)。调查表明,给展览评分超过8分的受访者约占93.47%,说明观众对展览的整体评价较高,对于展览持积极的态度。
(二)观展收获评估
3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从科技角度获得了对皮影的新认知,2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深入了解到皮影文化知识,19%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扩展了兴趣面(见图7)。调查表明,大多数受访者非常认可“皮影+科技”的展览展示手段,展览达到了最初设计目的——从科技与文化融合角度展示皮影戏。展览的前期调研中,观众特别关注皮影中的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的科技,从观展收获评估中看出,观众不仅深入了解到了皮影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也从科技角度获得了对皮影的新认识,说明展览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很好地贯彻了“文化”与“科技”双线索,达到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背后科技内涵的目的。
(三)展览展示形式评估
63%的受访者对展览的可参与体验的互动展品感兴趣,对静态陈列的实物、屏幕播放的演示视频、展墙上的图画和文字、展览环境氛围感兴趣的受众,分别为11%、9%、9%、8%(见图8)。调查表明,观众对于互动体验的科技馆特色展品喜爱程度最高,同时也说明科技馆参与非遗的展览展示得到了受众的认可。
“皮影也科技——非遗科技文化展”从前期研究、课题立项、皮影戏现状与相关博物馆活动的典型案例研究、皮影戏背后科技原理和科技问题的研究、观众对皮影戏及相关科技的兴趣度和关注点研究、展览策划、展览设计制作、展览展出等,历时近3年。展览策划的整个过程充分依托调查研究,从公众兴趣度和关注点的调研,到完整梳理出皮影戏背后的科技内容,再到通过科技馆展览教育实现对研究内容的科普转化——研究引领了展教的发展,保障了展览的效果。由此,对于非遗科技展览的开发,充分的调查研究是保证展览质量的关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研究工作。
(一)重视非遗科技内涵的研究
非遗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历来大家重视非遗的文化价值,对于非遗背后的科技内涵挖掘不够充分,为了更好的从科学文化融合的视角展示非遗,应该特别重视非遗科技内涵的研究,并且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第一手资料的作用,结合科技领域专家的论证,形成完整、科学的研究报告,作为开展非遗科技文化主题展教活动的基础资料。
(二)重视非遗背后精神价值的研究
非遗是历史的产物,是对历史上不同时代生产力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留和反映,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探索精神。在非遗中,传统工艺是内核,工匠精神是内在精髓。非遗的非物质特性反映了工匠精神的全貌,体现了工匠精益求精的态度。应该充分研究非遗背后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将非遗科技展示从“人”和“物”的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
(三)重视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关系的研究
非遗在当代传承的困境之一就是年轻群体参与度不高,让非遗重回现代生活的关键在于激发年轻一代的参与热情。非遗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应充分研究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的关系,挖掘非遗对于当代生活的科学文化价值。应该充分调研非遗在当代的创新展示手段和其作为科学传播手段的可行性,创新开发出科技感十足的优秀互动展品,配套展览推出特色教育活动,从而得到观众和同行的认可。
封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