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大脑”
字号:T|T
2024-09-11 10: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数字科技与古老文明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8月28日,记者走进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郑州博物馆,感受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在这里,一部手机就能带你畅游博物馆,从扫码入馆到线路查询,从展览推送到需求反馈,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科技的进步。
拿出手机扫码,和郑州博物馆“AI讲解员”建立联系。在语音解说指引下,记者来到“中原象踪”展厅,这里有多位参观者正戴着AR(增强现实)导览眼镜驻足观赏。
“戴上AR眼镜,瞬间穿越到50万年前,与史前巨兽纳玛象邂逅。”一位大学生兴奋地说,“通过AR眼镜,我对中原古象的庞大身躯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远古时期郑州一带的生态环境,这种体验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古典文学爱好者。数字交互装置和沉浸式光影构建出一个“真亦假时假亦真”的书中世界。原创叙事音乐搭配沉浸式的光影效果带来前所未有的感官冲击。许多观众特意穿着汉服前来打卡留念,记录下这份独特的体验。
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介绍,2018年,郑州博物馆谋划场馆整体智慧化建设,提出数字化创新的战略目标,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重塑博物馆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观体验,也为博物馆管理带来了巨大变化。
在智慧服务方面,郑州博物馆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场馆开设了数字地图导览,会自动规划线路,让参观者可以轻松设置游览的起点和终点,找卫生间、开水间也更加便捷。一位观众感慨:“场馆太大了,我之前担心会迷路,没想到手机上就可以导航,太方便了。”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裸眼3D等新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博物馆的科技感和现代感。预约系统、场馆地图导览系统、客流监测系统汇集各种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分析出观众对场馆服务的需求,馆方据此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服务。郑州博物馆微信公众号的“公众留言板”成为“馆长热线”,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公众对郑州博物馆的评价,方便工作人员及时回复处理。一位观众留言指出展览存在的问题,尚未离馆就收到了馆方的回复,他不禁感叹:“太快了!”
在郑州博物馆的办公区域内,记者现场体验了可视化管理系统。郭春媛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我们构建了一个三维立体模型,如同为博物馆进行了全方位的‘CT扫描’。该系统能精确追踪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远程监控。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确保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处理。”此外,系统内置了智能提醒功能,针对设备质保期与维修期的多样性,自动追踪并提前通知即将到期的维保事项,帮助博物馆更好地规划预算与采购。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智慧化建设为此提供了有力支撑。据介绍,郑州博物馆建立了较完备的数字化保护系统。一是环境监测,整合环境监测系统,对展柜、陈列展览区和藏品库区等藏品存放地点设置温湿度及有害气体浓度数据采集点,对文物及其储存环境进行实时监控;二是系统报警,在藏品库房设置漏水报警系统,一旦检测到漏液即发出报警信号;三是应急调度,通过制度设定,根据需要调取安防系统图像,开展跨部门调度,将问题控制在初期阶段。此外,该系统还对200件馆藏文物进行三维扫描,为文物修复方案编制提供依据。
郑州博物馆保卫部职工邵鹏飞深有感触地说:“‘智慧大脑’大大减少了巡查时间,节省了人力。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有序了。”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是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博物馆实现新跨越的过程。”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重构管理系统,是对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之路的有益探索。郑州博物馆以系统化的模式统筹全馆智慧化管理,为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