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性质分析

字号:T|T
2024-09-05 17:39 来源:文博中国

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界河镇西孟村西南约150米处,2018年-2019年度对该遗址进行完整揭露,发现了一批诸如环沟、围墙、房址等重要遗迹,大量柱洞分布、组合较有规律,部分可组成完整的房屋建筑单元,聚落外围是由柱洞形成的围墙。该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龙山时期小型围墙聚落,也是唯一一处聚落全貌和演变过程得到清晰完整揭露的遗址,故遗址一经发现其性质便引起学界广泛讨论。目前关于该遗址的性质学界讨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其一是认为该聚落为军事据点;其二是通过分析建筑形态及出土遗物认为该聚落是狩猎者的营地和猎物中转站。梳理回顾该聚落研究史可知,学界对其性质的判断存在较大分歧,仍有必要在对发掘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对其性质做进一步讨论。故本文通过对发掘材料及相关研究梳理的基础上,对该聚落的选址与防御设施进行分析,进而对聚落性质进行探讨。

图片

一、聚落的选址

 
 

从裴李岗时代开始,聚落营建就将周围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源等因素纳入到聚落选址中。这种选址理念经不断发展至龙山时代已颇为成熟,龙山时代城市大量出现,在城市选址建设初期先民就更加注重对于地势地貌、交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考虑。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各级聚落遗址中经分析均体现了早期先民的选址意识,主要包括择高而居、靠近水源、地处平原或小块盆地、注重自然防御设施的利用等特征。而西孟庄遗址的位置也符合史前时期先民聚落选址的特点。

 

西孟庄遗址地处泰沂山系西南麓冲积平原地带,位于鲁中南丘陵地带,地势相对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处于一个缓冲地带上。遗址以北500米处有小龙河自东北向西南流过,经钻探在遗址东侧发现有一条东北—西南的古河道,地貌在今天的地表上仍可显现,同时在遗址南北两侧分别分布着北沙河、北界河两条较大的河流。

 

西孟庄遗址的选址具有极大的优越性,首先从地理空间来看,遗址位于一处地势相对较高的丘陵地带,且三面环水,水源充足;其次从交通地理位置来看,西孟庄遗址位于滕州与邹城分界线界河南侧,界河北侧为马鞍山—龙山,遗址刚好位于南北通道的缺口处,历来官道皆由此出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且靠近多条河流,水运交通发达。

图片

 图一  西孟庄遗址地理位置图

(采自《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

故综合而言,西孟庄聚落在选址充分考虑了水源、地势、交通、自然防御等方面因素,从而促使先民在此处修建聚落。

图片

二、遗址的防御设施

 
 

城址或聚落的防御分为自然防御及与军事防御有关聚落本体各项建筑的建造,自然防御是指将周边自然界中存在的大河峻岭、沟壑、湖泊等地理环境因素融入到防御之中,与聚落本体有关的军事防御则包括墙垣、壕沟等设施的营建。西孟庄遗址是目前所发现最为完整的史前时期聚落遗址,通过前文对其聚落选址以及聚落内部形态的分析,认为其存在较完备的自然防御与聚落本体防御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

西孟庄聚落三面靠近河流,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与地形地貌一同构成了聚落最外围的防御设施,从而增强了聚落的军事防御能力。目前所发现的龙山时期聚落多建立在河湖旁边,濒临河湖除用水方便外更重要的能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从而作为城市外围的防御设施存在。如山东地区的两城镇、城子崖等龙山时期城址周围均发现有河流分布。

西孟庄聚落自身军事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墙垣、“马面”类建筑、房屋墙体建筑等,聚落经历两个阶段发展,前后两个阶段发生了较大变化。早期聚落整体呈方形,四周为采用木骨泥墙工艺所营造的寨墙,作为聚落周围最为重要的防御设施。在寨墙上设置有寨门、“马面”等附属防御设施。通过考古发掘发现,方形寨墙的南、东、西墙中部均发现有门道,但是后来又修建房址将东、西门道阻挡,仅存南门。在门道内侧发现有成排大柱坑、且有意识的堵住了进门后东去的通道,这种状况与后世设置的照壁有近似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寨墙防御能力。在东墙中部偏南处发现有一类似“马面”结构的附属建筑,规模较小,应为岗楼之类的警戒设施。晚期阶段基本延续早期防御理念,但最为重要的是将方形寨墙改为圆形,进而面积缩小了近二分之一,寨墙外开挖有一道浅环沟,底部高低不平,可能是作为日常给排水使用,但不排除其存在防御功能的可能性。在聚落延续的过程中,聚落内部的构造细节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落寨墙及寨门等防御设施的修补与改建,应是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为应对周边地区复杂的形势而进行的防御性调整,目的是为增强聚落的防御能力。

综上可知,西孟庄聚落的军事防御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重防御相互配合,从而形成稳固的防御体系。最外围主要是河流与地势等自然屏障所构建的外围防御圈;第二重防御圈早期是方形寨墙及寨门、岗楼等防御附属设施;最后一道防御是各个房屋闭合的墙体。这样由外及内三重防御圈构成了西孟庄聚落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

图片

三、聚落性质分析

 
 

龙山时代是生产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关系出现重大变革,社会组织结构复杂化加剧,城址以及设防聚落的大量出现便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表现。目前考古发现的龙山时代城址有101座,仅海岱地区就发现了20座,这种大规模城址营建一方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更为重要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矛盾激化的产物,正如孙波先生在《聚落考古与龙山文化社会形态》一文中所提到的龙山文化的政体形式就是城邦社会,政治上相互独立而又存在以经济为基础的跨越城邦之上的多维度的社会联系。反观西孟庄龙山文化聚落,极有可能是在这种城邦社会下存在的前沿军事据点。

根据考古发现来看,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聚落规模都很小,早期面积为2200平方米、晚期面积约1100平方米。这种聚落面积相比较龙山时期动辄数万平方米的城址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与一般的聚落如临沂八间屋、枣庄建新等遗址相比也略为逊色,属于龙山时期最低等级的基层聚落。

图片

图二  西孟庄遗址聚落平面图

(采自《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

从人类活动遗存来看,相比较龙山时期小型聚落遗址内多发现有灰坑、窖穴、墓葬等日常生活遗痕,但西孟庄遗址内未有此类发现,仅在遗址内发现有围墙及大量排列整齐的排房,围墙也经过不断修补且防御色彩浓厚,日常生活废弃堆积多在外围环沟内发现;从聚落内出土陶器来看,出土陶器体量较小且多为灰陶或褐陶,几乎不见龙山时期代表身份地位的磨光黑陶、白陶等;从出土石质工具来看,聚落内出土的石质工具以兵器镞为主,占出土总量的70%,而日常生产生活工具如斧、锛、刀等却较少。同时经过对聚落内植物遗存分析发现杂草类的比例远远高于农作物比例,野生动物遗存高于家养动物,表明当时聚落的居民从事农业与饲养业较少,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外来输入。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龙山时期西孟庄聚落缺乏作为日常基层定居聚落的基本条件,常驻居民可能属于区域流动人群,且大量石镞的发现表明军事色彩浓厚。从更大的范围来分析,其北距庄里西龙山文化城址12公里,同时扼守界河南北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根据学界研究在史前时期先民的日常活动范围半径多在25公里左右,结合西孟庄聚落内的考古发现推测该聚落应当是分布在庄西里城址周边的军事要塞,起着守护庄西里城址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诸如淮阳时庄、方城桂河等一批龙山时代小型功能性聚落的发现,学界对于龙山时代聚落功能的探讨更加深入,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应是龙山文化晚期社会分化与聚落功能进一步细化的反映。

作为一处军事性质的聚落,其能够容纳的日常人口数量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根据蒙城尉迟寺发掘报告分析,在1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内可以居住3—4人左右,借此模式可以对西孟庄聚落内当时的居民人数进行一个还原。根据早期西墙长度48.5米来计算,间距为10米,那么每座每排房屋宽度约为5米,除去间隔后整体建筑面积约为600平方米。按照10平方米居住3—4人计算,早期居住人员大致为200人左右。晚期聚落内部发生变化,面积缩小,能辨识出房址17座,面积多为10—20平方米,居住人员大致120人左右。这种人数规模也符合当时作为军事据点的兵力要求。

综上,从西孟庄聚落独特的地理位置、自身完备的防御体系、聚落内出土遗迹与遗物、居住人员复原等要素推测该遗址在龙山时代应当为防御庄里西城址的一座军事据点,起着守卫该区域南北通道缺口处的重要作用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山东滕州市西孟庄龙山文化遗址》,《考古》2020年第7期。

2、张朔等:《狩猎者的营地:山东滕州西孟庄遗址龙山文化聚落分析》,《东南文化》2024年第3期。

3、张国硕:《中国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现与研究》,《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第44-61页。

4、张国硕:《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

5、孙波:《聚落考古与龙山文化社会形态》,《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

6、陈星灿:《何以中原?》,《读书》2005年第5期。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淮阳时庄遗址发现夏代粮仓》,《中国文物报》2021年1月29日。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方城周南高速桂河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23年第5期。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蒙城尉迟寺》,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