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东辽河未解之谜,竟被泥瓦罐儿“轻松”破解?

字号:T|T
2024-08-27 08:56 来源:悠游吉林

双辽市郑家屯博物馆内

一位老农从麻袋里取出的11件陶器

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这些陶器做工并不十分精致

造形也极为朴实简单

然而就是这几件

看似普普通通的“泥瓦罐儿”

却使我们有幸揭开了

东辽河下游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

 

图片

 

远古文明的不期而遇

 

2006年7月的一天,吉林省双辽市的郑家屯博物馆来了一位老农。他指着展柜里放置的几件略有残破的陶器对馆内工作人员说:“这东西我见过,和我们村挖出来的一个样,老多了!”就是这么一句话,带来揭示数千年前东辽河文明的契机。

 

老农的话引起了时任馆长宫运学的注意,文体局主管文物工作的领导也闻讯赶来。在仔细向他了解了文物的出土地点和出土经过后,便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后太平村,征集散失在村民手中的遗物。其中陶器共计11件,通过鉴定,发现其中有腹部圆鼓的陶壶、形体纤巧的单耳杯,确实与博物馆展厅内陈列的陶器形制特征一致。

 

图片

▲图/后太平遗址出土器物组合情况

 

在这其中,有几件通体饰纹的陶壶和筒形罐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经过鉴定发现它们与白宝金文化的陶器风格非常相似。白金宝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距东辽河北部甚远的松嫩平原上,是嫩江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此之,还发现了一种此前从未出现过的陶器形制,被命名为“鼎形壶”。

 

由于这次发现,四平市立刻组织人员对东辽河下游沿岸进行了一次专题考古调查。除了复查1984年文物普查时确认的几处青铜时代遗址和墓地,同时又新发现了几处遗址,其中有一处特别令人关注,这就是那位老农所持陶器的出土地——后太平墓地。

 

2007年,考古工作者来到此处进行调查时发现,由于该墓地遗址位于河滩台地,水土流失严重,风沙亦大,再加上村民们年复一年扩院取土,使得墓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面积日渐缩小。见此情形,吉林省考古所立刻组织业务人员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在四、五月份进行,由于双辽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是吉林省风沙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此时正是刮风扬沙的季节,这给室外的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图片

▲图/发掘后的后太平墓地全景

 

耐人寻味的丧葬习俗

 

后太平墓地遗址揭示出的丧葬习俗,是耐人寻味的。考古学家们经过辛苦的发掘工作,终于在遗址中发现了第一件青铜时代的器物:一个筒形罐。然而这个器物却是残缺的,只有一半。参与发掘的学者据此猜测:墓葬很可能已经被扰动过,接下来的出土尸骨也很可能不是完整的。接下来的发掘工作验证了学者们的猜想:只有零星不完整的人骨出土。人骨的出土位置也总是让人意外,摆放毫无顺序可言,出土的角镞、青铜扣、白石管串饰等随葬品也散乱地夹于填土之中,看不出陈设规律,这给现场的清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图片

▲图/后太平遗址出土器物组合情况2

 

在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墓室并未被盗过,但是人骨却如此混乱,因此推测造成这种混乱的很可能是二次葬。此后,墓葬接二连三地被发现,并逐一得到清理。从发掘的37座墓中可见,绝大多数都是二次葬(这里所说的“二次葬”泛指墓内人骨个体经二次或多次扰动、迁移等情况),骨骼大都散乱甚至缺失,有的小墓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块人骨,随葬品也常有不同程度的移位和破损。此外,这些墓葬的方向绝大多数为西南一东北向,恰与东辽河流向趋势相平行。

 

图片

▲图/后太平遗址发掘区全貌

 

随葬品的暗示

 

在随葬品方面,骨角器数量丰富。几乎每一座墓中都有数量不等,形制、功能各异的骨、角制品随葬。这些器具大多以鹿角、羊角或诸如此类的大型食草动物的肢骨为原材料,形体小巧,打磨精致,从狩猎、御敌用的镞、匕首,到生活日用的纺轮、锥、凿,再到刻满了花纹的装饰品,应有尽有,连用鱼骨做的细细的缝衣针都被当做女性的陪葬之物握于手中,带入墓内。

 

图片

▲图/出土的施纹骨器

 

除了骨角器,还有相当数量的各种不同形制陶器。其中,白金宝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为数不少,纹饰繁缛且丰富,器型多样,有曲颈壶、带流壶、筒形罐、深腹钵、单耳杯等,可以据此判定白金宝文化势力范围确实到达了此处。此外,另有一批风格迥异于白金宝文化的陶器,它们是几乎不含任何装饰因素的素面陶,器型以陶壶为主,形制较白金宝文化陶壶大,制作工艺以及陶胎质地均有明显差异。

 

图片

▲图/36号墓葬出土陶器组合

 

谜一样的后太平文化

 

有墓地附近必然有居住址。带着这个想法,学者们把目光投向了距后太平墓地不远、在1984年的文物普查中就已被发现的一处遗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与后太平墓地相距仅1公里有余。这里可能就是墓地主人们生前的定居之所。为了验证这个猜想,考古工作者对后太平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小规模试掘。结果令人振奋:仅300余平方米范围的发掘,就发现了完整的青铜时代房址、灰坑、灰沟等分布密集的遗迹,而从这些遗迹中出土的的遗物与后太平墓地中的遗物如出一辙,这验证了学者们的猜想。

 

图片

▲图/麻布残片

 

学者们又通过多次小规模试掘,摸清了后太平文化的大致分布范围:自东北至西南绵延40余公里,直至西辽河沿岸,并有顺西辽河左岸北上的趋势。这是一群以渔猎经济为主体,兼有畜牧和原始农业经济的族群,拥有可供子孙世代繁衍生息的河流和沃土,以及在那个时代算得上是精湛的手工业技艺,使他们得以创造出如此绚烂的古代文明。而后太平墓地是他们的公共墓地。

 

学者们就这样为东辽河2800年前的这段文明找到了主人,他们曾在此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

 

图片

▲图/陶范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