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眉如秋水 玉肌伴轻风——浅析改琦款《四季美人图》

字号:T|T
2024-08-23 09:37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一、改琦款《四季美人图》赏析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清代改琦款《四季美人图》四条屏,画中女子皆全身像,呈站立状。人物纤瘦 柔弱、削肩长颈、宽额尖脸、低眉敛目、八字蛾眉、直悬胆鼻、樱瓣红唇、云鬓雾鬟、薄施水墨。发式略有不同,主体发髻以浓墨晕染,边缘发丝用线松秀,线面结合突显头发的质感。作者笔墨轻柔流畅,设色浅淡净雅,通过娴熟的绘画技法突显女性的柔弱之美。画面内容简洁,无造景衬托,仅通过人物自身姿态来刻画性格特点,极富弱柳扶风之感,风露清愁之状。

图片

图一 改琦《四季美人图》绢本 工笔设色 纵93厘米 横20厘米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
春屏(图一,左一), 女子长发披肩拢于后颈,金色簪花饰于发顶。右手执湖蓝青绿花草团扇 , 衬于右侧面颊之下,欲遮还羞。左手微垂身侧藏于长袖之内。外穿白色褙子,直领对襟,黑色镶边饰凤鸟及祥云纹、长窄袖。内着红色抹胸,白色底裙曳地,蓝色飘带随风轻摆。人物神情安详闲适、画面构图静中有动,予人以娇羞柔美之态、韵致天然之感。画面右上方题诗:“逐队鸳鸯戏水嬉,兰汤镇日试迟迟。春风泛溢蓝桥路, 雨露新承出浴时。落款七芗改琦,篆书钤印玉壶山人

夏屏(图一,左二), 女子面容清秀、略带哀愁,挑心高髻,金色簪花饰于边侧。身形微侧 , 右手拈花 , 左手下垂。身着浅粉大领宽袖短襦,束于青绿色下裙中,领边、袖口及下裙边饰浅蓝色镶边。白色花形翻领,红色里衣,白色底裙曳地。腰间正面系花草结蓝色小带,侧面系花形环佩。作者运用流畅的长线条表现出衣褶及飘带灵动之感,突显人物身形的婀娜,姿态的素雅。画面右上方题诗:“花画丫头井易钗,轻歌妙舞杂诙谐。隔帘记曲拈红豆,调笑风流亦自佳。”落款“玉壶山人书”,篆书钤印“七芗”。

秋屏(图一,左三), 女子牡丹髻, 簪花饰于右侧发髻之上,莞尔一笑,清风徐来。左手执竹笛横于胸前,右手前曲。浅粉色大领半臂束于绿色长裙之中,领边为浅蓝色镶边。白色花形翻领,红色里衣,白色底裙曳地。水绿色长袖由半臂中飘曳而出,白色裙腰裹于腰间,正面系花草结蓝色小带,侧面系连弧形环佩。人物步履轻盈,身姿窈窕,宛如含苞欲放的花蕾。画面右上方题诗:“公子沉酣乐未休 , 明瑞雾鼓笑声稠。一声鬼啸丛祠月 , 击破霓裳几曲秋。”落款“七芗改琦”, 钤印“听雨词人”。

冬屏(图一,左四), 女子饰鹅胆心髻,低眉敛目,左手轻拈红梅一支 , 右手曲于身侧。红色大领短襦束于白色长裙之中,领边及袖口为湖蓝色镶边。白色裙腰,正面系浅蓝色花草结小带,湖蓝色披帛挽于两臂之间,自然垂于裙摆之上。女子粉妆玉琢、步态轻盈,却又有几份寂寥与落寞,令人平添怜爱之情。画面左上方题诗:“香车旧梦集怀来,吊古微辞费索猜。才调无双人第一,红梅白雪艳花魁。”落款“改琦”,篆书钤印“七芗”。

四屏展现四季美,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相辅相成。正如郑绩所论画中美女:“写美人不贵工致娇艳 , 贵在于淡雅清秀 ,望之有幽娴贞静之态。其眉目鬓髻 , 佩环衣带 , 必须笔笔有力 , 方可为传 , 非徒悦得时人眼便佳也。若一味细劲姱丽 ,以织锦装饰为工 , 亦不入赏。” 这是“改派”风格仕女画所绘纤细孱弱女子形象的真实写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清代女性美的时代审美特点。

二、历代仕女图的绘画特点及审美演变

仕女画作为历代艺术家热衷表达的主题,成为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重要类别,随历史的变迁展现出人们对不同时期女性美的审美表达,同时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生活和文化风貌,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

追溯仕女画作的历史,魏晋南北朝是其早期发展阶段,呈现高古端庄之态,具备了技法成熟、格式完整的特点。唐代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绘画技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女性形象多丰腴而富贵、绘画色彩鲜艳且明亮,充满了从容与悠闲,体现了唐代人物画的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其盛世繁华、多元一体、文化融合的具象表现。宋代,随着礼教的深入和理学的兴起,仕女画在意境及表现形式方面越发保守严谨,创作风格更为写实,内容更趋于 故事化、世俗化、场景化,设色艳丽明净,工笔重着色,结构缜密严谨,人物形象娇小精美、神态含蓄内敛元代仕女画锐减,偶有复古之势,颇具盛唐遗风,用笔注重飘逸洒脱。作为仕女画艺术的成熟阶段,明代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仕女画家及作品。人物造型也由宋代的写实派逐渐走向写意风格,技法上更加丰富多彩。仕女画家基本分为工笔与写意两派,仇英等专攻工笔仕女画;唐寅等专用水墨表现写意仕女画,手法挥洒自如,笔墨酣畅淋漓。清代仕女画的创作是仕女画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有别于魏晋南北朝的秀骨清像、隋唐五代的富贵丰腴、宋元的端严秀丽,明清时期仕女画形象呈现“倚风娇无力”纤弱柔婉的病态美。清代,仕女绘画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将女性柔弱清愁、黯然神伤的人物形态成为社会的审美典范,独具特色。该时期世俗生活丰富,市井文化泛滥 , 使得仕女画内容及题材更加多元化。适应主流世俗审美成为画家创作的主观及客观目的,因此也涌现出很多风向标式的画家,如以仕女画著称的改琦与费丹旭。

三、改琦及“改派”仕女画

改琦(1774~1828年),字伯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外史,其先本西域人,家松江(今属上海市)。幼通敏,诗画皆天授,工人物、佛像、士女,笔姿秀逸,山水、花草,兰竹小品,亦皆本之前人而运思迥别……年少时,改琦在诗画方面已取得一定成就,善画人物、山水、花草,仕女画,在嘉庆、道光时享有盛誉,人称“改家样”。改琦虽出身官僚家庭,但遭遇变故,终不能入仕,生活清贫,故作品有着浓郁的悲凉氛围和强烈的情感。他一生笔耕砚耘,以诗画为业,创立了颇具特色的“改派”画风。晚清“红楼”仕女绘画甚为流行,各类《红楼梦》图绘刻本涌现,改琦《红楼梦图咏》尤为著名,后期众多“红楼”图绘刻本创作者们竞相效仿,其艺术成就对晚清民国以来的仕女人物画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图片

图二 改琦 《元机诗意图》(局部) 绢本 设色 纵99厘米 横3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改琦笔下的仕女形象具有较强的独创性,《四季美人图》勾勒的人物身形纤弱、尖脸削肩、柳眉细眼、樱桃小口,五官中“八字细眉”尤为突显人物的清逸幽郁、楚楚怜人。既体现了人物的如柳随风的性格情绪特征及身形的动态变化,又在动静结合中展现出生命的体积感与动态感,造就了别样的秀媚绝伦。次外,改琦在题材造境、艺术渲染方面也构思巧妙,能够为主题的表达营造出矜持婉约的环境氛围,烘托人物的精神世界,如故宫博物院藏《元机诗意图》立轴(图二)、广东省博物馆藏《靓妆倚石图》等,在历代仕女人物画中极具辨识度。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绘画内容无法深度诠释意境的情况下,题画诗为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贡献了重要的力量。改琦也工诗词,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秋风纨扇仕女图》的题画诗:“秋风纨扇镇相怜,斜倚珠栊一晌眠,好梦乍醒新月上,最难消受晚凉天。”道出人物幽怨与落寞之感,让人更加能够体会到画中女子的伤春悲秋和惆怅自怜。《四季美人图》以四季常物题诗于画,春风、秋曲、红梅白雪寓情于诗、相辅相成,传达了浓厚的审美情趣及文学气息。

蒋宝龄《墨林今话》曰:“七芗山水人物花卉皆与古会,人物更善时名”。认为,改琦集百家之长,融合唐、宋、元、明诸代仕女画的风格特点,又自成体格。其人物画受北宋李公麟、元代赵孟頫及明代唐寅、仇英、陈洪绶等影响,画风气韵高古、落墨洁净、线条飘逸、设色淡雅。在造型清秀质朴的基础上以形写神,结合社会对女性美的审美要求及自身高超的表现手法,将清代仕女画柔美纤细的风格样式推向顶峰。

清代,仕女画的创作更多呈现世俗化、市井化的时代特色。清末之时,画家将自身超脱的品质寄托在清淡忧郁的色调中,借以表达心中的落寞,以“改费”为代表的仕女画创作者,引领创作了与传统仕女画不甚相同的审美风格,在人物、造景、设色、题诗等方面,通过艺术表达方式营造出略显娇柔羸弱的女性形象,赋予了仕女画独具魅力的生命活力。
仕女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文化、审美内涵、艺术价值上都是值得我们研究、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史料。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