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神话:悟空》启示录:直面天命,人人皆可成佛

字号:T|T
2024-08-22 19:15 来源:中华遗产
图片

就在昨天,广大玩家们翘首企盼的国产单机游戏《黑神话:悟空》正式发布。

开发商“游戏科学”为这款游戏植入了诸多精彩:绮丽迷人的自然风景,基于真实场景建模的古代建筑,神秘而饱含深意的宗教元素,就连游戏的发售日也特意选在了8月20号

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十七(也就是今年的8月20日),正是齐天大圣的诞辰日。开发商选择在大圣诞辰日发布游戏,无疑是在向齐天大圣致敬,可谓诚意满满。

齐天大圣孙悟空是中国人的超级大IP,他的名字曾陪伴无数人度过童年,在大家心里,他是顽劣的猢狲、是无拘无束的美猴王、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是看管蟠桃园的弼马温,嫉恶如仇的孙行者也是历经重重劫难的斗战胜佛

图片

为啥不是「胡悟空侯悟空

《西游记》里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孙悟空原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猢狲,无父无母,对人间之事懵懂无知。《西游记》中说到他远赴西牛贺洲学道,初见菩提祖师时,祖师问他何姓,他答非所问:“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但孙悟空非常幸运,菩提祖师非但不嫌弃他,反而认认真真地给他取了个姓氏:“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接着,又赐他名字“悟空”,听得他“满心欢喜”,连连朝师父叩头不止。

图片
▲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连猴子也有成佛的慧根。此壁画说的是,水妖威胁猴群,谁敢到莲花池边饮水就吃了谁。机智的猴王取来一支长长的芦苇,让猴子们喝了个饱。摄影/孙志军

这段情节看似寻常,但在神魔当道的《西游记》世界里,拥有姓名却是一件了不得的事。譬如熊山君、白骨夫人、虎先锋、孤直公(柏树精)等,虽然辛辛苦苦修成了人形,却仍然只是以他们的原形为名。至于精细鬼、伶俐虫、奔波儿灞、灞波儿奔等小妖精的名号,更是随口称呼,信马由缰。

别说妖精了,就连满天神佛的弟子、坐骑,也很少有正经名字。有叫六牙白象的,有叫青毛狮子的。《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行者假名降怪犼,观音现象伏妖王”中有一个情节:观音菩萨的坐骑金毛犼下界为妖,掳了朱紫国王后金圣宫娘娘在洞里。孙悟空上门叫阵,神气十足地自称“朱紫国拜请来的外公”。金毛犼就和早年的孙悟空一样不谙人事,傻憨憨地回洞问金圣宫娘娘:“有没有听说过这世上有姓‘外’的?”闹了一个大笑话。显然,观音菩萨从未想过给这位朝夕相伴的侍从起个姓名

反观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名时,又是去掉“兽旁”,又是考证字义,十分上心。从此,孙悟空正式拥有了一个人的身份

图片
▲ 齐天大圣信仰在闽台有很高的权威,图为台湾新竹竹东圣龙宫的巨大金色齐天大圣雕像。

有意思的是,孙悟空这个名字,要是较真起来,还未必是一个纯粹的中国名字。早在《西游记》小说出版之前的宋元时期,市井间已流行一本名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话本,说的也是唐僧和弟子西行取经的故事。孙悟空的原型,就是《诗话》中化身为白衣秀士的“猴行者”。吴承恩对《诗话》必定很熟悉,他本可以在《西游记》中沿用“猴行者”这个名字,或者稍加改造为“猴悟空”或“侯悟空”,这样和二师兄“猪八戒”也更匹配。吴承恩却偏偏要让猴哥改姓“孙”,应是借菩提祖师之口,刻意削弱他的兽性,强化他的人性
且说这个“孙”字,就另有来头。东汉时期的字典《说文解字》,已收录了“猴”字,而直到南朝梁代的佛教典籍中,“猴”才首次有了一个新称呼——“猴狲”。梁代字书《玉篇》释曰:“狲,猴狲也。”为什么要给“猴”添一个同义字呢?有的学者推测,这是因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大量梵语佛经被翻译成了中文。“狲”字即源自梵语“猴子”的尾音“-sah”或“兽类”的尾音“-suh”。也就是说,“狲”是一个外文词。
当然,在吴承恩生活的明朝,“狲”早已成为常用汉字。不过,不论吴承恩是有意还是无意,孙悟空这个名字还是多少带上了一点异域色彩。

 

 

 

图片

 

孙悟空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中,有两幅西夏时期的玄奘取经壁画,画中取经和尚背后有一猴形随从牵马而立。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认为,这就是孙悟空的最初原型,名为石槃陀

在唐朝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西行取经途经瓜州时,曾有一名胡人石槃陀为其感化,后拜玄奘为师,与之同行。后人因胡人相貌奇异,不似华民,加上“胡僧”与“猢狲”读音相近,便将石槃陀演绎成了猴子。

堂堂齐天大圣,中国人的精神偶像,怎么可以是胡人?有不少学者提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源于中国本土的民俗信仰

图片
▲ 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东千佛洞榆林窟第三窟壁画上的玄奘取经图。

20世纪90年代,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宝山顶上的一座废弃小庙里,发现了两块元朝的刻有“齐天大圣”和“通天大圣”的神位碑。在后来的全国文物普查中,顺昌又发现了祭祀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庙台、祭坛、神位70多处。此外,在闽东宁德一带的山区,也时常可以看到供奉猴神的“猴仙庙”“齐天大圣宫”等。

集美大学的萧仕平教授认为,顺昌的猴神信仰,始于唐代的猴精崇拜。这个时候,顺昌山区有大量猿猴出没,猴精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崇拜。到了唐朝中后期,福建出了一位奇女子陈靖姑,她学道有成,常常救人于危难,逐渐被当地人立庙奉祀,影响越来越大,唐宋以来多次被朝廷加封尊号。其中,有一个尊号就叫“通天圣母”。

民俗信仰在神灵的塑造上,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包括为神灵命名。比如马来西亚华人的“拿督公”信仰,“拿督”原是马来语对祖先和先人的称呼,和华人的土地神“伯公”概念相近。于是,马来西亚华人混掺两者,用“拿督公”指称地祇类神明。
图片

图片
▲ 福建顺昌县的齐天大圣像和双圣碑。
萧仕平教授认为,福建民间在奉祀猴精时,为了突显猴精的神力,便借用了朝廷颁赐给陈靖姑的尊号“通天圣母”。不过,猴精一般被认定为是男性,于是,“圣母”就改成了“大圣”。
“通天大圣”的威名,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齐天大圣”,自此在闽浙一带广泛流传。与此同时,以西游故事为主题的杂剧、话本、傀儡戏也风靡于市井之间,而毗邻顺昌的建阳,正好是宋明时期全国刻书、出版行业的一大中心。“大圣”信仰很自然地被吸收到了西游故事中,元人杨景贤所著杂剧《西游记》,即将猴行者称为“通天大圣”,在杂剧中,他还有一个大哥,唤作“齐天大圣”。
种种看似互不相关的因缘,经过近千年时光的聚合、碰撞,终于在明朝吴承恩版的《西游记》里开花结果。杨景贤杂剧里的“齐天大圣”名号移给了孙行者,我们今天熟悉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形象终于定型。总之,孙悟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图片
▲ 泉州开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浮雕。

此说还有一个力证:福建泉州开元寺的西塔上,赫然出现了一个头戴金箍、腰里别着一部佛经的石刻猴行者形象。此塔建于南宋,日本学者矶部彰据此推断,《西游记》故事早在宋朝已经在猴精信仰盛行的福建扎下根来,“也不断吸收着当地从古传下来的妖猿故事,并加以发展”。

至此,孙悟空的国籍问题似乎可以下定论了。可是,反转再次出现:开元寺塔上的石猴,就一定是孙悟空吗?

宋元时期,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度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世界各地的商品、文化在这里交流荟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摩尼教等各种宗教建筑和谐共存。开元寺西塔上的石猴,焉知不是印度婆罗门教里的猴神哈奴曼

图片

 印度神猴哈奴曼。

哈奴曼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英雄人物,他拥有四张脸、八只手,战斗力爆棚,是印度家喻户晓的战神。早在1923年,胡适先生就首次撰文提出,孙悟空的原型是哈奴曼季羡林先生也支持这个观点,因为孙悟空千变万化的神通、嫉恶如仇的性格,乃至断头再生、神行千里等神技,都和《罗摩衍那》中的情节如出一辙。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季羡林先生还考察了十六国时期翻译的《大庄严经论》等多部汉译佛经,发现其中都隐藏着《罗摩衍那》故事的痕迹。此外,《罗摩衍那》在东南亚和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甚广,季羡林先生就搜集发现了傣族、蒙古族等至少8个少数民族的《罗摩衍那》译本。

这样看来,泉州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出现哈奴曼石雕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就是在这座开元寺,专家还发现了毗湿奴等婆罗门教神祇的石刻。照此说,吴承恩在创作孙悟空形象时,的确有可能是从哈奴曼身上汲取了灵感。

图片
▲ 唐宋以来,福建盛行猴神信仰,顺昌、宁德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祭祀“猴仙”“齐天大圣”“通天大圣”的祭坛、庙台。图为顺昌县郑坊乡峰岭村的“大圣生日”习俗,被选为“大圣童身”的人和猴神雕像一起被抬着,在村里巡游。摄影/王敏

 

图片

草根也能成佛

可以肯定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不是像猴哥一样石破天惊、横空出世,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

在大约出版于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猴行者不仅被设定为一个白衣秀士的形象,其言行举止也称得上文质彬彬、兢兢业业。听说三藏法师不畏艰险、西行取经后,猴行者主动提出全程护送,途中遇到妖魔鬼怪时,也是能动口就尽量不动手

图片

猴行者甚至还会写诗,出口成章。初遇三藏法师,打赢白虎精,见到荒村奇景……几乎在任何场合下,猴行者都会诗性大发,留诗为念。南宋年间,理学成为主流思想,竭力鼓吹道德礼法,“存天理,灭人欲”。《诗话》塑造出一个如此彬彬有礼的猴行者,大概就是时代风气使然
明朝就不一样了。吴承恩所处的嘉靖时期,阳明心学风靡全国,主张“心即是理”,人人都可以跟随自己内心感悟天理。这给沉闷压抑的礼教社会注入了一阵精神自由、个性张扬的新风气。说到“心”,禅宗也是以“即心是佛”“人人皆有佛性”为主张,和心学颇有相通之处。因此,王阳明曾要求弟子都要熟读禅宗经典《六祖坛经》。

晚明的新思潮,无疑对吴承恩的创作造成了影响。《西游记》中孙悟空种种桀骜不驯的表现,简直就是晚明“异端”学者的翻版。心学一代宗师李贽曾狂言:“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孙悟空也是随意调侃仙道,在车迟国推倒三清圣像,喂道士国师喝尿。

图片
▲ 菩提祖师在悟空后脑上了敲三下,便有了后来的三更传法。
细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其中随处可见心学禅学的影子,而且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为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孙悟空的拜师过程,几乎照搬了《六祖坛经》中的若干情节
《坛经》讲述了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求学悟道的传奇经历。慧能出身贫寒,大字不识一个,却立志成就佛道。当他千里迢迢从广东到湖北黄梅拜谒五祖弘忍时,五祖当头浇了他一盆冷水:“你是岭南的獦獠(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蔑称),哪里能够学佛?”慧能从容答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也有佛性。”五祖当即看出此人根性不凡,收入门内,做些砍柴、踏碓的粗活。某一天,以手杖敲石碓三下而去,慧能当下会意,当晚三更入室,得五祖秘传禅法。

再看孙悟空,初入师门时,也被菩提祖师斥为“猢狲”“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得知他天生地长的玄奇身世后,才暗自欢喜,收在门下扫地、捡柴。忽有一天,祖师在悟空头上打了三下,悟空于是在夜半三更偷偷走后门进入祖师的居室,得授道法

图片

《坛经》揭示的主要佛理,就是每个人的心中本就包含了清净智慧,因而人人皆可成佛。吴承恩显然化用了这个典故,并且更进一步:“猢狲”也能修道、成佛。众生平等,岂是虚言?

看懂了这一点,前面提到的《西游记》中的种种反常构思就更容易理解了:孙悟空是妖精出身,却得到了一个正式的姓名,这是因为菩提祖师从未视他为披毛戴角之流;吴承恩在创作这个角色时,很可能杂糅了中外多种神猴的形象,这是因为华民和“蛮夷”的本性并无不同,成佛不分国籍

图片
▲ 图为“真假美猴王”插画。绘画/吕不问
再进一步说,孙悟空之所以保持了猴子的外形,并且成为《西游记》的绝对主角,其中还包含一个更宏大的隐喻。唐敦煌变文《维摩诘经·菩萨品》云:“卓定深沉莫测量,心猿意马罢颠狂。”修佛,修的是内心安定。孙悟空是猴,但在《西游记》里也多次被有意称为“猿”或“心猿”,作者显然是以孙悟空一开始的狂躁、傲慢,譬喻修行者的欲念;而将孙悟空最终完成取经大业、修成佛果,譬喻成降伏心猿、得大清净。

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心猿”。正如王阳明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一念动,可以成魔,也可以成佛。众生皆有佛性,无关出身、地位,只要敢于像孙悟空一样选择正道、克服九九八十一难,成佛之路就在脚下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