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配套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责任、服务广大观众、对外传播服务、直接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基本手段。它通过实物的展示,提供真实感,让公众可以与最直接的资源发生联系。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博物馆的展陈形式也从相对单一的展示转变为多样并存的参观体验。但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走进博物馆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观看展览,他们希望获得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体验。因此,好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公众,也可以为人们了解展览及藏品背后的故事提供多种渠道,激发人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公众通过与博物馆的有效互动,寻找自身和当下的意义,并加深在不同层面上对世界的理解。
展览配套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发
重点展品与历史文化的研究利用
在教育项目的开发与策划中,教育人员应先对展览内容有深入的学习研究,明确展览的重点展品,深挖展品自身内涵及其关联的文化价值,围绕资源开发相关的教育项目,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壁上万千——山西宋金壁画中的众生气象展”是山西博物院在“五一”期间推出的大型原创展览,通过对山西比较有代表性的宋金时期的墓葬壁画、砖雕等文物的展示,再现了这一时期山西这里的文化风貌。宋金时期流行的砖雕壁画墓,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随着近年来热播的综艺节目和宋代影视作品,也让人们对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基于此,博物馆以“宋金文化”为出发点,结合展览重点文物,推出“跟着文物去宋朝”系列体验活动。活动从墓葬壁画中涉及的饮食、起居、娱乐三方面出发,研发出涵盖茶点、点茶、插花、宋服、蹴鞠、壁画技艺等内容为主的八种体验活动,每个活动采用“课程+动手”体验的形式,由一件文物引出相关文化,再进行与文化有关联的动手体验,从而使参与者可以近距离、更直观地体味宋朝文化。
“跟着文物去宋朝”壁画技艺体验活动
教育活动分众化研究
在教育活动的研发中,应对参与教育活动的人群进行比较细致的划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欧美等地的博物馆在人群划分上通常分为针对儿童、公众和特殊群体三种类型。比如针对儿童的参观指南和学习纸,针对公众的专题讲座,针对专业人士的合作研究等教育服务,让各个群体在博物馆都能找到一种认同感。
山西博物院从2007年开始,面向公众推出博物馆教育活动。在经过十几年的实施和探索后,山西博物院将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受众按照年龄进行划分,分别是4—7岁幼儿群体、7—12岁小学生群体、13—18岁中学生群体、成人群体、老年群体等。针对不同的群体,实施不同的教育活动,制定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分级化教育项目菜单,考虑对文化资源有着特殊需求或爱好的人群推出拓展性的深度体验。
“壁上万千”展览教育活动在构想上,着力将教育活动与展览内容紧密结合;在活动设计上,关注不同人群对博物馆的需求差异,根据年龄特点设计配套的课程、体验活动等;在项目结构上,使之系列化,并努力将其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在宣传推广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多平台宣传,并结合不同年龄语言特点,增加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在活动形式上,彰显博物馆特色与资源优势,提升参与者的自主性、互动性和参与性,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为参与者创造愉快的、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博物馆社教体验。
基于以上思考,山西博物院将“壁上万千”教育活动划分为针对幼儿的流动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体验,针对成人群体的公众讲座及非遗体验,针对所有公众的展厅深度导赏、有奖知识问答及集章活动,尽可能让想要参与活动的不同人群都可以找到契合点。如依据展厅中的窗格纹饰,研发出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龟背纹马赛克提梁灯,走进幼儿园开展活动,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知识导入的方式带领学生了解展览的历史背景,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提问互动,在对展览和文物有了一定了解后,配合文物设计有蹴鞠缝制、宋服制作等动手活动,在制作的过程中加深青少年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公众讲座主要针对成人文化爱好者推出,以展览为依托,以宋金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丧葬形制、绘画艺术、壁画技艺为主要内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解读,并同步进行线上直播;非遗体验是将非遗技艺与展厅文物元素相结合,从掐丝、插花、点茶、壁画技艺几方面出发,结合宋代文化特点推出体验活动;展览深度导赏针对有一定知识积累的人群推出,活动邀请国内宋金文化专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推出,最大化满足公众需求。
即时体验活动主要针对参观时间比较短或不太了解其他教育活动的公众实施,活动场地通常设在展厅附近,人们参观完展览便能快速体验活动。由于即时体验类活动要求时效性比较高,所以此次展览配套的即时活动设计上,推出了有奖问答和集章打卡两类活动,观众可通过“短平快”的方式加深展览印象。集章打卡活动不仅契合当下的“集章热”,也可以与其他博物馆形成联动,增加教育活动的宣传与影响。
当下,博物馆教育的形式不再是教化式的单向传播,而是互动式的,更加注重观众体验。要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讲座、动手体验等教育活动。在策划教育项目时,可结合时下人们的兴趣点研发教育活动。比如提到宋朝,点茶则非常具有代表性,人们对宋代点茶技艺更加好奇,如基于这一点研发与点茶有关的活动,则更容易激发人们的参与兴趣。在活动中,还可以设置一些相关问题,激发参与者进入展厅寻找答案,增强观众与展览的互动。
“跟着文物去宋朝”知识小课堂
实施过程中公众在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参与度
很多人认为教育活动仅仅是在参加的过程中完成的,公众来到博物馆参加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对展览有一定的认识。实际上,部分观众来博物馆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他们来博物馆参观往往不是因为展览本身,而是通过一些渠道了解到博物馆的某个教育活动,对活动感兴趣而前来。因此,应当重视公众参观博物馆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教育活动。
随着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应用,博物馆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提前宣传相关教育活动,让公众可提前对活动有所了解,基于兴趣吸引他们前来,让公众参加活动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效果也可得到相应保证。还可以利用扫描二维码的形式进行公众评估调查,及时掌握公众反馈,提高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还可将教育资源同步网络,例如本次教育活动推出的17场公众讲座,均留有讲座视频回放,供观众随时观看和学习,加深对展览的理解。
“壁上万千”公众讲座
重视教育活动评估
博物馆教育项目在策划之初,就应该对评估有所要求。评估不仅是在教育活动完成后进行,在实施之初,就应形成评估机制。在评估结束以后,针对项目的效果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应以评估报告的形式进行说明,为博物馆教育项目的再次开展提供指导。评估的作用在于告诉博物馆其教育项目的实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实施的方式是否合理,参与活动的观众是否满足了心中的期许。如果没有评估,只是一味地做教育活动,我们便不能知道活动是否合理有效。在“壁上万千”教育活动的实施中,针对不同项目采用了活动调研、问卷调查等评估方式,通过数据的有效性分析,查找活动的不足,希望可以对教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未来,随着博物馆教育新理念与新方法的逐渐增多,博物馆教育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文化、历史、艺术等领域的不同需求,推动社会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