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文化的展示实践与思考

字号:T|T
2024-08-01 18:45 来源:自然博物
【摘要】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很多博物馆在春节期间推出生肖主题展览,因其接地气,与民俗、节庆文化息息相关,受到观众喜爱。相较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举办生肖展览,通常以科学视角阐释生肖主题,以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轴线,最终延伸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以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十二年的生肖展览为例,展览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以多元化的阐释视角为特征,凸显博物馆馆藏特色。同时,借由生肖展览,加强与地市博物馆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促发展。未来,在现代科技环境下创新生肖展览形式,将成为新一轮生肖主题展示的重要突破点,希冀浙江自然博物院的探索实践能为公众带来全新的生肖文化体验。
 
【关键词】科学博物馆;生肖文化;阐释视角;实践反思
 
 
      引言
 
      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人们就根据十二生肖的轮换顺序来纪年,将生肖作为吉祥的象征,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近年来,众多博物馆纷纷在春节期间推出生肖主题展,成为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深受观众喜爱。
 
      回顾浙江自然博物院举办了十二年的生肖主题展览,在内容策划、展示设计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创新,获得了宝贵的办展经验,并逐渐形成了显著的展览特色和展览风格。本文在梳理过去生肖展特色的基础上,提出在新一轮生肖主题展览中,如何在新技术新媒体的环境中,创新生肖展览形式的一些想法和思考,期望能够给公众带来全新的生肖文化体验,让公众能更好地了解传统历史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1  生肖文化与博物馆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在民俗传统中,也贯穿于文化艺术中。博物馆举办生肖展,既能展示生肖文化的历史与渊源,又能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对于加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十二生肖起源考证的研究比较多,“生肖”指的是人所生年的属相,共有十二个,通称十二属相,分别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种动物又同十二地支两两相配: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吴裕成,2004)。我国传世的书面文献中最早记录十二生肖的是东汉王充所著的《论衡》。清代学者赵翼所撰的《陔余丛考》卷三十四谓十二属相之说起于东汉,今版通行工具书《辞海》仍采纳赵翼此说(李楠,2013)。“生肖”一词,出现时间较晚,主要流行于宋以来(赵伯陶,2012)。十二属的叫法可能更早,如《七录》有《十二属神图》一卷(见《隋书·经籍志》)。事实上,十二生肖的系统早就有所记载,例如放马滩秦简、睡虎地秦简、孔家坡汉简的《日书》等,都有提及这一系统(李零,2020)。生肖之说成为中国民间普遍流行的记生年和记岁、排辈分的符号体系,两千年来早已蔚为大观,妇孺皆知。在我国历史上,由于各族人民的喜闻乐见和高度关注,生肖从简单的记时原则发展为具有弥漫性质的文化现象,历久不衰。
 
      生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与文化、历史、民俗等紧密相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博物馆举办生肖展览,在展品择选上,可以展示与生肖动物相关的文物器物、动物标本、书画典籍、民俗器具等,让观众更好地了解生肖动物及生肖文化的人文内涵和历史背景。文物器物及民俗器具上的动物纹饰、形制给人的亲切感也可以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其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展示各种不同的生肖形象、故事和传说,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国先民丰富的想象力。最后,借由生肖主题展,观众能够认识生肖动物的特点、生存环境与人类的紧密关系等,例如了解鸡、犬、猪、牛、羊、马等动物的演化,动物驯化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这可为大众理解古代农业、畜牧业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线索。
 
      2  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览特色
 
      博物馆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标准出发,有不同的类型划分,国内外对此也不尽相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按照功能,大致将博物馆归纳为三大类,即艺术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其中科学博物馆包括自然科学博物馆、实用科学博物馆以及技术博物馆等。目前,国际上通常以博物馆的藏品和基本陈列内容作为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为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综合博物馆及其他类型(王宏钧,2001)。按此标准划分,冠之以“自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名称的博物馆,都应归属于科学博物馆类型。据统计,国内现已建成自然科学博物馆近200家(王美莹,2021),如北京自然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大连自然博物馆、上海自然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浙江自然博物院等。目前,已经举办十二年生肖主题展览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有上海科技馆、浙江自然博物院等。
 
      很多历史类、艺术类、综合类博物馆及文化机构也有举办生肖展览的传统,例如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连续举办过生肖主题展。首都博物馆自2008年开始策划生肖展,从“老北京传统节令风情展(鼠)”“‘牛年说牛’文化文物展”“虎跃千年——2010虎文化展”“‘灵动宝兔’—— 系列生肖主题展”直至2019 年的“家和年丰 —— 猪年生肖文化展”为一纪(首都博物馆网站,2020);南京博物院自2009 年起开始策划生肖展,从“中国牛”“盛世虎”“欢腾兔”“腾飞龙”“报春蛇”直至 2020年的“祥瑞鼠”为一纪,2021年该院策划“十二生肖闹新春”作为总回顾,集中呈现十二生肖文化(南京博物院网站,2022)。中国文物报社联合全国文博机构,也在推出“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自2014年以来,已经连续推出“奔马迎春”“九九阳春”“申猴朝岁”“金鸡报晓”“骏犬啸天”“金猪拱福”“瑞鼠吐宝”“牛转乾坤”“虎虎生福”“大展‘宏’兔”十个生肖主题文物图片展览,成了新春佳节期间推崇的“博物馆里过大年”之重要活动(耿坤,2021)。
 
      纵观国内大部分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览,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相比,更注重从科学视角来阐释主题,以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为主轴线,最终延伸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2.1  注重自然教育,凸显馆藏特色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肩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文明传承的重要使命。其生肖主题展,应注重自然教育,凸显馆藏特色,以生肖动物为出发点阐释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有机联系。首先,自然科学类博物馆馆藏标本为解读与展示大部分的生肖动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浙江自然博物院在策划生肖主题展时,一般先对生肖动物进行追本溯源,对相关生肖动物的自然史与生物学知识进行科普介绍,探讨家畜类生肖动物的起源与驯化。在陈列展示中,围绕生肖动物,挑选出动物标本、骨骼标本、古生物化石等实物进行展出。例如2021年策划的“一犁好雨趁春耕——牛年新春贺岁展”,展出了浙江自然博物院馆藏的许多动物标本,包括北美的美洲野牛、麝牛,珍稀的中国秦岭羚牛,西藏家牦牛,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圣水牛头骨与骨耜等。又如2022年的“虎年识虎——虎年生肖贺岁展”,展出了华南虎、东北虎、东南亚虎、雄狮、雌狮、金钱豹、云豹、雪豹、兔狲等众多猫科动物标本,还展出了剑齿虎、巨颏虎等头骨化石标本。其次,围绕自然标本,展示方式多元化,运用多媒体、虚拟现实、三维打印等现代科技手段,让观众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动物的前生今世,从文化的角度认识物种价值。如展示生物标本时,充分利用数字化展示方式,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了解生物的特征;设置生物拼图、生肖动物艺术创作等互动环节,引导观众参与了解物种的多样性。
 
      2.2  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提供灵活多元的阐释视角
 
      比起单一领域的展览,多领域融合的展览内容更加丰富,吸引的观众年龄层更广。对于生肖动物、生肖文化及生肖文化衍生艺术,可从生物学、考古地理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先后叙述,通过展览内在逻辑的呈现,解读生肖文化的背后故事和文化意蕴,助力生肖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浙江自然博物院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积极合作,依托不同的馆藏资源,围绕生肖动物主题,除了展出自然标本之外,亦遴选相关动物纹饰或动物造型的文物器物、民俗文化艺术品、工艺品等,尽量让展品类型丰富多样、展览阐释角度灵活多元,烘托展览氛围。例如在虎年生肖展中,从民俗文化角度出发,展览在文化板块还展出了很多百姓喜闻乐见的虎形象的民俗生活用品,涵盖了中国南北不同地域文化中的虎形象,展出了诸如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陕西凤翔泥塑虎、艾草虎香袋等民俗生活用品,展示了多姿多彩的虎形象及独特的中国“虎文化”内涵。通过自然类与人文类展品的组合展示,可以更好地阐释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将主题延伸到对生肖文化的解读,让观众在深入了解生肖动物的同时,也更好地理解生肖文化源远流长的内涵。
 
      2.3  适当展示活体动物,“动静结合”丰富观展体验
 
      国内外一些自然科学博物馆会设有活体动物观察区域。例如明尼苏达科学博物馆设有切叶蚁观察区域,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切叶蚁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自然科学博物馆在策划生肖主题展时,也可以依据生肖动物考虑推出活体动物观察展项。由于生肖主题展一般安排在农历新年之前推出,展期贯穿学生寒假和春节长假,亲子家庭、学生团体及外地游客都是重要的目标观众。为了丰富展示方式,激发观众的参观热情,浙江自然博物院适时推出活体动物展示区。在设置活体动物展项时,首先考虑的是观众的参观安全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设置活体动物观察展项,对观众尤其是儿童及青少年极具吸引力,有助于让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体验、参与等方式,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形态、习性,培养其认知自然科学最为基础也极为重要的观察能力。浙江自然博物院第一次推出生肖主题展的活体动物展示是2013年的“金蛇狂舞——蛇年贺岁展”。该展览与杭州动物园合作推出十余种活体蛇类展示。考虑到蛇类的危险性,所有活体均以封闭无接触形式展出,包括用封闭式生境景箱展出的黄金蟒等,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2022年末的“宏兔大展 —— 兔年生肖贺岁展”推出“观察兔兔”展项,活体兔子的养护由专业宠物公司负责,活体动物展项一直持续到展览结束。生肖主题展的“动静结合”,能带给观众不寻常的观展体验,有助于展览吸引力的提升。
 
      2.4  创新办展模式,加强馆际交流
 
      馆际交流可以使得各个博物馆的资源流动起来,提高藏品资源利用率。不同类型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可以打破学科壁垒,携手共同策划高质量的生肖展览。2017年,浙江自然博物院与杭州博物馆、湖州博物馆联合举办“金鸡报晓——酉年生肖贺岁展”,策展时把经济领域“众包、众筹、众创”的做法引入博物馆,整合了三家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和专业优势,将展览创意、内容撰写面向社会众包,展品捐借、资金支持实行众筹,展品创作、项目研发进行众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展览策划中来。最终展览的展品从三馆馆藏和社会各界众筹、众创的 665 件展品中遴选,选用各种鸡标本38件,文物36件,鸟类科学画5幅,众筹民间鸡艺术品11件,众创书画作品30件(套)。这也是浙江自然博物院策展模式由封闭、半封闭向网络化、开放式转变的积极探索,使传统的生肖展更具时代气息、贴近百姓生活。为了加强馆际交流,2018年的“汪汪·旺——狗年贺岁展”,也与地市合作推出,展品除了豺、狼、狐等犬科动物标本外,从杭州博物馆、湖州市博物馆、金华市博物馆、新昌博物馆等6家浙江省内地市博物馆商借文物展品20件,包括与狗有关的玉器、陶瓷器、木雕、泥塑等。借由生肖主题展,浙江自然博物院与市县博物馆加强合作,既有益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也让馆际之间的藏品“因交流活跃”起来,扩大藏品的展示范围,为观众带来更多的参观乐趣。
 
      3  生肖主题展览策划的困惑与思考
 
      浙江自然博物院在历经十二年生肖主题展的展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展经验,其间也尝试在传统展示中引入创意做法,努力提升生肖展览的活跃度、亲和力与影响力。但生肖主题展览的策划也遇到了诸多实际困难与瓶颈难点。
 
      第一,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科学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整体策划新一轮的生肖展,特别是“龙”年展览。十二生肖中的动物主要分为三类:瑞兽、家畜和野生动物。龙是瑞兽,属于想象中的动物,是由多种动物整合而成的生肖动物,在真实的自然世界中不存在。策划龙年生肖主题展需要策展人员充分运用想象力,例如用化石连接“龙”。恐龙已经灭绝,因此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龙一样具有神秘感。展示真实的恐龙化石可与龙建立联系,多角度解读“龙”的变化。尤其要注重在继承浙江自然博物院已举办了 2 个“生肖龙”主题展览的基础上,可以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展示“龙”的特性和文化内涵,借恐龙助龙年贺岁的美好寓意。
 
      第二,馆藏资源的分布不均给生肖展带来的展示困境。策划生肖主题展时,涉及具体某类生肖动物的标本或者相关大类动物标本时,存在馆藏资源的差异和临时性藏品的征集困难等问题,使得生肖主题展的展品支撑薄弱,不利于完整的展览叙事。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议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进一步加强馆间标本互借的力度,以沟通策划、多馆联动、同步展示等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用新技术构建实体或虚拟的模型代替标本,通过模型拼装游戏、VR眼镜体验等增强展览互动性,提高观众的参与感,满足展览的科学教育需求和展览效果;三是对于生肖展这类一年一度的连续性传统展示项目,策展团队需提前几年谋划,有必要时及时提出藏品临时征集方案,以确保陈列展览叙事的完整性与较好的展示效果。
 
       第三,生肖主题展的策展瓶颈与推陈出新的困局。策展的推陈出新并非易事。不论是自然科学博物馆,还是人文历史博物馆,在策划生肖主题展时,都会面临同题材展示主题的创新问题。浙江自然博物院业已举办了十二年的生肖主题展,回顾这一轮的生肖展,发现这种带有鲜明的自然科学博物馆特色的生肖展示,久而久之容易陷入“自然科学+民俗文化”的展示模式窠臼。这种策展思路虽然不易出错,看似展示面面俱到,但是在程式固化中不容易出创意,容易造成同类型题材的观展疲乏。因此,除了采用传统的展示方式外,需要将标本与模型、场景模拟、影视文化、传统文化表达等多种方式融合,打造智性休闲且具艺术氛围的展示空间,增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另外,可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与生肖相关的互动游戏,利用3D扫描技术将展品数字化,制作在线展览或者移动App供观众参观,为生肖展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可结合生肖文化的流行元素,将生肖文化的内涵与时尚元素相融合,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参与,将生肖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沈颖,2023);可深化跨界合作,将合作对象扩展至文学、电影、音乐等领域,制作以生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吸引更多观众参与到生肖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来;应重视观众观展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组建展览调研小组负责展览的观众问卷调查与研究分析工作,集思广益,增强生肖主题展览的在地性与关联性。
 
      4  结语
 
      生肖文化影响深远,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不仅承载了众多自然文化遗产,也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博物馆而言,挖掘十二生肖主题背后的科学认知、文化传承、情感表达和价值观,并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诠释,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再实践的过程。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生肖主题展,特色优势就在于拥有大量的自然标本,能够从生态保护、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阐释。但在未来的生肖主题展中,在策展思路上要推陈出新,适应现代年轻观众及搭乘流行文化快车,让展览符合现代科技环境下的年轻观众需求,是浙江自然博物院新一轮生肖主题展办展的方向。任重而道远,生肖主题展亟须更深入的研究思考与实践验证。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