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工艺的历史沿革

字号:T|T
2024-08-01 18:44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是指以浙江龙泉一带的瓷土、紫金土、石灰石和石英等为原料,以手工拉坯成型技术、传统配料方法,用窑炉高温烧制青瓷的一种传统制瓷技艺,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首个列入的陶瓷类项目。该技艺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至今仍熠熠生辉。

一、10~11世纪:龙泉青瓷工艺承接越窑

图片

图一(左) 庆元县黄坛窑址出土窑具与青瓷标本  浙江省庆元县博物馆藏

图二(中) 金村采集标本

图三(右) 金村采集标本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范围包括今龙泉、庆元等地,目前在该地域内发现最早的窑址位于今庆元黄坛。黄坛窑产品以碗为主,其余器型盘、盏、钵、盘口壶、罐、多角罐、砚台等,施半釉为主,外腹近底处及外底部不施釉,个别器物施满釉,釉色以青黄、青灰色为主,明火叠烧,器物外底足端及内心处有三至六枚叠烧痕。与同处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吕步坑窑址唐代地层、松阳水井岭头窑址,甚至福建北部的建阳将口窑址、江西东部的景德镇乐平南窑遗址等窑址出土的部分产品风格较为一致,有早期越窑影响的印记,但与同时期浙东地区的越窑核心区相比,在器型、胎釉特征、装饰方法、装烧工艺上均存在差异。这个区域生产的青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身地方特征,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从其生产的青釉碗、多角罐等可以看出,为龙泉窑瓷器的先驱产品(图一)。

五代至北宋时期的窑业遗存以龙泉境内的金村和安仁大栗山为代表,在工艺上受到越窑、瓯窑和婺州窑等周边窑业的影响,这一点在产品造型、装饰纹样和装烧工艺上可见一斑。这一时期的产品因采用本地原料制作,其淡青的透明薄釉表现出与周边窑口产品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身地方特征。垫烧工艺有两种,平底(饼足)器承袭唐中晚期工艺,多施釉不及底并以泥点垫烧;卧足和圈足器则多施满釉,以垫圈或垫饼作为垫烧具,并在器底与垫圈之间以小泥点间隔以防粘连,金村窑址标本外底圈足内部多可见泥点和装烧痕迹(图二、图)。

二、11~12世纪初:双面刻划花工艺影响深远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在窑业规模和产品质量上都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装饰手法一改早期划花风格,采用刻划技法,刻划刀法有宽有窄,有深有浅(今龙泉地区俗称“半刀泥”),常见的纹饰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婴戏纹等。表面施以透明石灰釉,含钙较高,施釉及底,外底内部不施釉,釉色多呈艾青或略为偏黄的色彩,透明度和光亮度较好;器物胎骨多呈灰色,胎壁薄而均匀,胎釉结合致密;窑具与同时期越窑相类,多以M型、平底型匣钵装烧,垫烧具以泥质垫饼垫于碗盘外底内部最为常见,器底与垫饼间多以泥点间隔。这一时期的瓷业生产以龙泉市的金村、大窑、安福、大白岸和庆元县上垟等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以双面刻划花工艺为例,影响至浙江、江西、福建大部地区,产品在中国沿海、沉船遗址和海外遗址都有发现。
三、12世纪初至13世纪下半叶:厚釉如玉
 
发展至两宋之际,在乳浊釉成为上层社会追崇产品的文化背景下,龙泉青瓷逐步探索改进烧制技艺,至迟于南宋早中期创制出温润如玉的粉青釉产品和紫口铁足的黑胎厚釉产品,一改前期高钙透明釉风格,以钙钾型乳浊釉开创了“龙泉时代”。

这一时期在工艺上的进步有三:一是改进坯料配方二是改进青釉的配方三是创新工艺技术。以产品类型分,主要有白胎和黑胎两类,工艺有所不同。

1.白胎青瓷  这类瓷器是鼎盛时期龙泉窑的主要产品(图四),延续时间长、窑址分布广、器型种类丰富,除极个别专烧黑胎青瓷的窑场外,几乎所有南宋龙泉窑窑址都生产这类白胎厚釉青瓷,其胎与黑胎青瓷相比往往较厚,釉色以粉青为主,也有因烧成还原气氛不足导致的偏黄产品;这一时期的产品以造型和釉质取胜,与北宋流行的刻划花相比,因釉质乳浊,多以光素无纹饰或浮雕莲瓣纹、弦纹、出筋、贴塑等简单装饰,形成了温润、沉静、典雅、清远的审美特征;装烧方式上,装烧具变化不大,多见M型、平底型匣钵,垫烧具除部分产品沿用置于器物外底内部的泥质小垫饼外,大部分改为了比器底稍大的圆形垫饼,且垫饼材质精致,修制规整,器物通体施釉后刮去底足釉后垫于垫饼之上,且不见器底与垫饼间的泥点,这样垫烧生产的产品较北宋时期更为精致(图五)。

图片

图四(左) 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标本

图五(右)四川遂宁金鱼村南宋窖藏出土龙泉窑盖罐  四川省遂宁市博物馆藏

2. 黑胎厚釉青瓷  从历次考古调查、发掘和“三普”资料看,烧造龙泉黑胎青瓷的窑址数量较少,目前所见共计20余处,主要位于龙泉南区,分布于小梅镇的大窑村、梅三村和查田镇的溪口村、上墩村和泉坑村此外在龙泉东区发现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一处——张村窑址。这些窑址生产的黑胎青瓷造型以仿金银生活用瓷和仿祭祀礼器陈设瓷居多,如八角盘、八角盏、尊、白菜瓶、笔洗等,体量往往不大,但相当精致。黑胎青瓷胎质细密坚实,多数灰黑如铁,故有“铁骨”之称;口沿因釉难以挂住而露出胎色,故有“紫口”之称;底足因刮釉露出铁骨而被称为“铁足”,装烧工艺与同时期白胎青瓷相类,多刮足后用比器底稍大的圆形垫饼作为垫具垫烧,也有少量产品用支钉支烧(图六、图七)。

图片

图六 宋龙泉黑胎青瓷支钉标本

图片

图七 宋代龙泉黑胎青釉尊 泉小梅小学瓦窑路窑址出土
南宋时期厚釉施釉工艺是这一时期产品釉质如玉的关键,高钙釉变为钙钾釉是龙泉窑制瓷技术革命性转变,从而使得其釉从通透的玻璃质感向乳浊釉转变。
通过观察龙泉厚釉特别是黑胎多层釉青瓷标本,可以发现釉层呈多层现象,多为“内釉——胎——第一层外釉——第二层外釉——第三层外釉”,这种分层对乳浊感的产生提供了光学上的帮助,即光线射入后不仅被釉中的第二相(未熔石英颗粒、针状钙长石晶体、硅灰石析晶群和气泡等)改变反射路径,也因为不同层的釉质而使得最终的反射光线变得散漫柔和(图八)。
图片
图八 龙泉大窑采集龙泉窑黑胎多层釉标本

四、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龙泉青瓷工艺发展扩张

元代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广阔的领土疆域,为龙泉窑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此时龙泉窑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窑址数量、产品类型和产品数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在工艺上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龙窑长度的变化,出现了长短龙泉并存的局面短窑表现出的建窑成本相对较低、易控温、气氛相对均匀、烧窑周期短等优点满足了市场和窑业发展的需求。

装饰技法上,采用刻划、模印、堆塑、贴花、点彩、露胎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综合运用。其中点彩和露胎这一时期龙泉窑的特色。点彩是应用含铁量较高的紫金土在器物上点饰,经高温烧成后,釉面上呈现出褐黑色晕散斑纹,与青釉相映成趣。露胎常常用于贴花装饰和瓷塑的面部、胸部和手足部位,由于龙泉青瓷胎体中含有一定比例紫金土,露胎处在烧成后期经二次氧化呈现出朱砂红或红褐色,与青釉形成对比(图九、图一Ο)。

图片

九(左) 元 龙泉窑青瓷刻花双鱼盘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藏

图一Ο(右) 元 龙泉窑青瓷印花鱼耳炉 新安海底沉船出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藏
装烧工艺上,除了延续南宋垫饼外,出现了新的垫烧方式,即将器物外底内部或内侧一圈刮釉,然后采用尖唇盘形垫具托烧,刮釉处多呈红赭色,并且垫盘与器底相碰处留有一圈垫烧痕,韩国新安海底沉船出水一对元代龙泉窑铭“使司帅府公用”刻花盘底部特征便是很好的例子。
明代早期,部分龙泉窑场承担了为宫廷烧造经“定夺样制”的“供用器皿”的任务。2006年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表明该窑场为明初奉旨烧造“供用器皿”的处州窑场之一,这次发掘在工艺研究上的贡献就是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明早期龙泉窑场生产工艺实证资料,发现了窑炉火塘、窑尾排烟坑、窑门等遗迹,出土了各式垫具、火照、印模、匣钵、铁质火照钩等窑具(图一一、图一二)。
图片
图一一(上) 大窑枫洞岩窑址发掘Y2窑炉遗迹
图一二(下) 大窑枫洞岩窑址发掘储泥池遗迹
装饰工艺上,主要有胎装饰和釉装饰两种方法。胎装饰用刻花技法,题材除五爪龙纹外,均为植物花果。刀法娴熟、做工精细、线条流畅,将刻花工艺推向了登峰造极的高度。装烧工艺基本与元代中后期相同,采用外底部刮釉一圈后采用盘形垫具垫烧的方式,外面以匣钵套烧,碗类多用M型匣钵,大盘或其他器型也多用平底匣钵。

五、明中后期至清末:龙泉青瓷工艺渐趋式微

明代中后期,龙泉中心窑业渐趋式微。工艺技法基本承袭,但在纹样结构、形象以及刀法上比宋代、元代大为逊色,工整规矩的纹饰稍显呆板,刻花常常按照花纹外沿运刀,运刀的轻重起落、宽窄粗细都不甚讲究,缺乏节奏和韵律的感染力。印花产品也比较粗糙,但装饰题材略有拓展,常出现山水人物、历史故事、二十四孝等故事画面,以及刻有“福寿”“金玉满堂、福如东海、长命富贵”等吉祥语款(图一三)。

图片

一三 明代龙泉窑青瓷印人物故事碗  浙江省龙泉青瓷博物馆藏
发展至清代,在大窑、孙坑、竹口等少数地方仍坚持烧造青瓷,为民国时期的复苏保留了火种。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坯体厚重,胎质疏松,胎色灰白或呈朱砂色;釉色偏黄泛灰,釉层淡薄、透明,积釉不均,有的釉面开片;装饰多采用刻划、镂空等技法,有阴刻也有阳刻,刻划艺术效果一般,纹样以花卉题材为主,有梅、兰、竹、菊、牡丹、荷叶、莲瓣等,也有龙、鱼、八卦、鼓钉、宝珠、几何纹等。

六、近代以来:恢复发展

民国初期,龙泉窑业从大窑、孙坑转移到宝溪、上垟一带,民间在烧制青花瓷器的基础上,仍坚持烧造传统龙泉青瓷,这一时期工艺与清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探索恢复乳浊厚釉。从这时期“李生和”“张义昌”“龚三兴”等瓷坊生产的诸如青瓷赑屃、斗蟋蟀八棱盘、鬲式炉、白菜瓶等看,其釉料配制和烧成工艺均有很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泉瓷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1959年,浙江省成立“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时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亲自挂帅,率领科研、生产、艺术、文物考古等部门专家教授对龙泉青瓷开展了为期数年的科学研究工作,在科技和传统工艺相结合下,龙泉传统烧制技艺得到恢复发展。

在随后的数十年间日渐繁荣,以龙泉国营瓷厂为代表的龙泉瓷业经历了“一青二白,古为今用”“以青为主,青白结合”到全面生产成熟的龙泉青瓷等多个阶段,技术革新上在“玲珑青瓷”“薄胎青瓷”“青瓷釉下彩”“哥窑象形开片”“乌金釉”“哥弟结合”“露胎装饰”等方面的研制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烧成工艺上通过引入“圆窑”“煤烧隧道窑”“油烧隧道窑”“液化石油气窑”等技术,不断改进窑炉,提高瓷厂生产效率。通过40余年的努力,青瓷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一四至图一六)。

图片

一四(左) 老艺人李怀德工作照

图一五(中) 国营瓷厂车间工作照(压坯)

图一六(右) 国营瓷厂车间工作照(装饰)

进入新世纪,龙泉青瓷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在工艺上也呈现出多元化、高效化。成型工艺主要有拉坯、滚压、注浆、高压注浆以及3D 打印等形式;上釉方式有浸釉、荡釉、喷釉等,且引入高压气枪辅助喷釉大大提高了效率;烧成工艺上煤气窑逐步普及,且能够适应不同规模作坊制作不同大小窑炉,同时引入电窑用于烘干、素烧以提高效率;煤气窑的普及改变了装烧工艺,窑内用棚板、立柱作为间隔搭出摆放空间,不用匣钵套烧 ;垫烧使用氧化铝饼或者瓷土质泥饼,也有部分烧黑胎产品的厂家使用支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