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海岱日新总序厅
在新时代背景下,地方博物馆基本陈列如何推陈出新?这是山东博物馆在进行通史展改陈提升时最关心的问题。在充分探讨后,我们认为,应该实现两个方面的重大跃升:
第一,应在新的展览中强化山东地方精神、塑造山东地方认同。博物馆是彰显地区风貌、构建地域认同的文化空间,对山东博物馆这样的省会博物馆来说尤其如此。如何进一步在展陈空间中挖掘与展现山东的地方特色、地域精神,以及进一步激发和塑造当代观众对山东地域特色和精神的感知、认可、认同,是这个层面的重要议题。
第二,应在新的展览中打造文明阐释亮点、探索文明表征模式。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博物馆是厚植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国家认同、增强历史自信的文化卫士,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重要场所,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展示作用。如何展示好、传承好山东地域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的阐释传播贡献来自山东的模式、方案和智慧,是这次改陈的一个重要命题(图一)。
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在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造提升中,展陈设计围绕“文明发展的可视化”“山东精神的意象化”以及体现“展览设计的当代性”三个核心方面展开。
一、文明发展的可视化
展览的可视化是一种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展品以多媒体形式从静态展示向动静结合展示,点性展示向多维展示的方式,以期达到让观众在充分了解展品细节的同时,参与其中,沉浸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展品互动,满足观众多元化的参观需求。
(一)光影勾勒文明轮廓
即通过精心设计的灯光和投影效果来呈现文明的轮廓和特征,使观众可以直观地感受文明的特点和风貌。例如,进入史前展厅,墙面上动态呈现60万年前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动物影像,以空气成像交互装置来解读山东地区早期人类活动,并结合地面斑驳的光影效果,将时光拉回旧石器时代。紧接着以沂源扁扁洞为蓝本,微缩还原洞穴内室环境,以投影呈现洞内火光映射下的先民生活景象;走过这一微缩景观,也寓意人类开启由穴居走向定居的新阶段;到宋元明清展厅,在圆形纱幕上投影舟楫往来的画面,传递出海上丝路在山东地区的历史,表达山东作为东畿要冲的重要性(图二)。
(二)用意象化符号连缀文明脉络
这种方法将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通过符号和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观众在观赏展品的同时可以快速地理解文化内涵。在运用这种设计手法时,对展陈内容及具体展品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从而得出能够代表山东地区文明历程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和图像。同时,通过将这些符号和图像连缀起来,来表现文明发展的脉络和历程。例如,在史前厅尾端与商周厅开头,运用飞鸟的艺术形象,连缀东夷文明的鸟崇拜文化与玄鸟生商的商人起源传说,隐喻夷与商的文化碰撞与融合。此外,符号和图像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其视觉效果和表现手法,如何让符号和图像更具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例如,提取蛋壳陶的轮廓曲线及镂空透光肌理,运用到展览的空间设计中;以符号化手段将竹简形状解构转化为成组竖屏造型,从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明的特点和内涵;为彰显盛唐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龙虎塔展示区域的顶部特别做了艺术造型和灯光设计(图三)。
(三)利用实物语言讲述文明内涵
通过物品自身形态构建的“陈列语言”,以实物情态化的方式来阐释文明内涵,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文化背后的故事和历史。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分层复杂化,人群分层也愈加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区分阶层,社会中出现了礼制及相关实物体系。礼制是一种规定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礼仪习惯的体系,它不仅是文明的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产物。通过礼制,人们能够在行为举止上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明内涵。而礼制所涉及的实物体系,如礼器、服饰和饮食等,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实物自身的等级秩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触摸齐鲁大地迈入文明社会的远古脉搏。
比如,在史前展厅依照食器与酒器礼器、黑陶、白陶、彩陶、佩饰等类别整合展品,并设置大口尊、八角星纹彩陶豆等重点展品展示,通过礼器的阵列式组合展示突显“礼出东方”的概念,通过实体再现大汶口文化墓葬,配合三维动画对丧葬制度进行剖析,阐释山东地区率先产生棺椁制度并日趋复杂化,最终与中原仪礼融会合流,共同凝聚成中华文明传统礼制的过程。又比如,在秦汉展厅采用中轴对称格局,中央陈列临淄山王庄村出土的仪仗俑,大体量通柜结合顶部层层递进的造型,营造出西汉齐王仪仗出行的壮观氛围;配合四周展柜内的金玉器、车马器、礼乐器等,观众可以沉浸式领略大汉侯王的奢华生活与盛世风采(图四)。
(四)基于数媒交互来阐释文明思想
旨在让观众通过多元叙事体系,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背后的文化思想。这种设计方法核心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虚拟现实等,来让观众亲身体验文明的思想和价值观。例如,史前展厅采用270度环幕表现城子崖遗址,以三维动画形式再现龙山文化时期城的营建和城内外的生产生活图景;明清展厅采用五折全景沉浸幕还原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的风貌,立体直观地反映漕运的繁荣及对沿线市镇商业的带动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这些具体设计理念,改陈设计中构建了系列化的形象表征系统,使观众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符号和图像,快速地理解展品的文化内涵。同时,这些设计方法也深入挖掘了文明的历史和文化思想,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精髓。
二、山东精神的意象化
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造提升中,探索和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段,旨在更好地展示和挖掘山东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精神。其中,最为显著的手段是意象化符号的设计方法,它能够将文化特色和魅力转化为简洁、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符号和图像。
此外,还运用了多种新技术手段,让观众更加沉浸式体验山东地区的文化和历史。通过这些新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东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体验、认识和感知山东的地方特色和地域精神。通过这些手段的应用,让展陈更加生动、有趣、互动,并打破了传统展陈的局限性,更好地呈现了山东的文化魅力,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进一步激发和塑造当代观众对山东地域特色和精神的感知、认可和认同。
三、展览设计的当代性
在山东博物馆通史展改造提升中,设计时注重体现展览设计的当代性,合理化运用新技术、创造性重构材料、受众的包容性链接等三个方面,以使展览更加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一)合理化运用新技术
改陈设计使用了多种现代数字技术,如空气成像、OLED透明屏、五折全景沉浸幕、电子说明牌等媒体技术,每一项技术与展品完美结合,为观众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例如,利用透明屏幕,通过虚拟画面与实物叠加的方式,使观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文物的结构、功能和使用状态;用全景3D技术模拟出城子崖龙山古城、明清运河漕运等画面,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宏大图景与细微瞬间;为10件镇馆之宝配置电子说明牌,在不影响独立柜四面欣赏展品的同时,达成展品解读和信息拓展的目的。新技术的运用在为展览增添更多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也使观众能够更加便捷而深入地理解历史文化(图五)。
(二)创造性重构材料
材料重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设计师们注重深入研究历史文化史料,尝试使用各种新型材料,制作高质量、富有表现力的展具。例如,用砂岩壁布感呼应史前时期的时代肌理;用泡沫铝板的透光性,为稷下学宫展区营造星空顶;用水纹钢板模拟运河水面的波纹;现代环保材料的应用,是将传统文物与当代材料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具有现代感和审美价值的展品。同时,还将展品制作过程和展示方式予以创新,通过加入动态和声光效果等手段,使得展品更加生动和有趣,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三)受众的包容性链接
受众的包容性就是展览设计的无障碍化,博物馆通史展览通常由若干个展厅组成,面对的受众具有多元性,在进行改陈设计时,既要注意叙事的连续性、设计的统一性,也要注意受众的接受性。山东博物馆在改陈提升过程中,将展览空间的舒适度和互动性与受众的参观动线巧妙融合,通过改善展览空间的氛围、演进展览节奏、增强展览互动性等多种手段,观众能够更加自由地参与展览,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博物馆也提供给观众更加舒适、安全和便捷的参观环境。
通史展的改造提升是一个不断探索展陈叙事方式和展陈语言的建构的过程,需要策划人员、设计人员、学术人员、社教人员等整个团队成员的切磋磨合,通力合作,将可视化、意象化和当代性的理念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合理性再造,设计出有看头、有学头、有想头的新时代博物馆通史展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