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5600字,阅读约需14分钟。
2024年7月24日5时50分,都江堰渠首迎来近10年最大洪峰过境。本次暴雨当中,由战国时期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再次起到关键作用。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这次水是今年以来最大的,比7月10日流量过程更大。现在来看整个渠首工程还是比较平稳的,已经达到了自然分流的状态,鱼嘴再现了‘四六分水’的壮观场面。”
网友纷纷点赞:“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功绩卓著,简直可以与神仙媲美!”“真的太牛逼的人物!李冰父子功绩非凡,不仅人间配享太庙,简直是位列仙班之选。”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对牛人父子是如何“封神”的。
都江堰建成了,天府之国诞生了!
1974年,在都江堰口的岷江江底发现了一尊卧躺着的东汉石雕。当石雕被打捞上来、立正放好后,引起了围观:只见石人身着冠服、双手交叉置于胸前,面部表情淡定自若,仿佛正在微笑。
当地文保人员闻讯立即赶来,在石人的衣襟上发现了一行小字:故蜀郡李府君讳冰,未及掩饰心中的激动,又在石人左袖上发现了“建宁元年——”等字样。这两行字明白无误地表明,这尊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的石像,正是都江堰的缔造者——李冰的塑像。它横躺在江底已经两千多年!
▲ 1974年在都江堰口的岷江江底发现的李冰石像,发现时石人头向西,背朝天,横伏在江心,数千年来默默地监测着岷江的水位。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四川省灌县撤县设市,新的地名根据境内一座著名的水利设施命名,这就是都江堰市。
都江堰修筑于公元前3世纪,是全世界年代最久的水利工程,时至今日,又多了很多头衔,诸如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令无数人想一睹其伟。
站在都江堰景区向西北望,是茫茫岷山山脉,峰峦叠嶂;回身看向东南,是广袤成都平原。都江堰市就坐落在山区和平原的交界点上。
▲ 成都城市风光。供图 / 洛洛
发源自岷山的岷江,是长江最重要的一条支流。一路奔腾,来到都江堰附近后,就如脱缰的野马,倾泻而下,冲入成都平原。历史上,每当夏秋山洪暴发之时,岷水汹涌,常常引发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都江堰的东北侧有一座玉垒山,每每阻碍江水东流,于是玉垒山以东地区,又未能受岷江惠泽,东西旱涝不均。
如何治理岷江、变害为利?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下,都江堰开始修建。蜀人火烧水浇玉垒山的岩石,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畔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名为“宝瓶口”。将岷江水量引入成都,供作灌溉。
▲ 都江堰二王庙内一景,墙壁上嵌着清人的六字题记:深淘滩,低作堰。摄影/冉玉杰
为何修?防洪、航运、灌溉、军事
都江堰的历史是人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岷江之害又当如何处理?
近年来,考古工作人员在成都地区发掘了一些古遗址,如成都金沙遗址、商业街船棺葬遗址,时间大致与杜宇、鳖灵时代一致。考古表明,此时的成都地区常遭受水患,与文献记载颇相吻合。
但囿于生产力落后,洪水之灾始终不能根治。直到秦灭巴蜀,才为四川带来新的变革。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史记》中写道:“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岷江)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这段话点出了都江堰的三个作用:防洪、航运、灌溉。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军事。秦灭巴蜀,本就意在“得蜀制楚”,对楚国形成上游压力,以期在日后秦楚战争中为秦军提供后勤支援。李冰开通水道,勾连起成都平原的水网,从而便于军事物资运输,助力灭楚。
李冰的最大创举是宝瓶口。都江堰直面大江,命运注定坎坷。以鱼嘴为例,1933年,岷江上游堰塞湖溃决,除宝瓶口之外,鱼嘴等渠首工程全部遭到冲毁,荡然无存。1936年重建时,鱼嘴西移了10米,沿用至今。创建之初的鱼嘴什么样子?恐怕无人知晓。它就在毁灭与新生中反复摇摆,飞沙堰也是如此。然而,无论洪灾如何重创都江堰,它所依托的玉垒山势与宝瓶口,千年不变,基本盘不失。因此,都江堰总能从劫难后迅速恢复,再度发挥引水灌溉的作用。
其次,李冰设立了三个石人来观测水位,“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虽然技术尚显粗糙,但表明人们已有意识地测量流量。此外,建造堤堰时,李冰使用了笼石(以竹作笼,内装石头,挡水护堤)、杩槎(内压重物的三角木架,用来挡水)等设施,制作简便,一直沿用到元代才被铅铁取代。
▲ 岷江水经过宝瓶口进入成都平原后,被分成若干河流,去往不同方向,形成偌大的扇面。从高空俯瞰,俨然一个“川”字,润泽了成都平原的大片土地。
民间供奉、官方加封:从人到神的转变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前,李冰这个名字的印象,在多数人眼里仍超不出小学课本里的知识范围:一个古代技术型官员的形象。然而在川人心中,对他的认识和情感却远远超乎于此。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自古以来蜀道高危,外人莫能入。都江堰建成以前,广阔的成都平原不仅得不到良好的灌溉,还是洪水经常泛滥之所。都江堰的出现,使得这一情形发生根本改变。大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经宝瓶口、人字堤等人工开凿的自然枢纽,顺江而下,形成如蛛网密布的水道,直抵下游广阔的成都平原。从此以后,四川获得新生。司马迁在《史记》中歌颂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李冰的籍贯、生卒年月等至今都是未解之谜。关于他最早的记载只能追溯到《史记》,其中对他的记录也都是围绕着造都江堰这件事。然而人们并不满足于“水利专家”这种现实的人设。到汉代,出现了一本《风俗通义》。书中说,李冰在蜀地当太守时,人们要每年给岷江献祭两名童女,才能平息水患。李冰一听,说没事,我有女儿,今年我来。结果到了祭祀仪式上,李冰既没献上女儿,也没像西门豹一样把巫婆扔进水里,而是自己拔剑跳江,与江神缠斗,最后把江神宰了,从此蜀中再无水患。
▲ 人文地理摄影大师庄学本于1934年拍摄的二王庙。对都江堰的川民来说,李冰堪称他们的守护神,保佑其生活的安宁、祥和。
到了唐人《成都记》中,这事进一步发展:江神化为龙,李冰化为牛与之相斗,力战不敌,便召集军队守在江边助阵,最后乱箭射死江神。唐代以后,又有“设离堆封印孽龙”等传说……李冰造堰治水本是一件大实事,人们却用丰富的想象力将它讲成一个缥缈的神话。
因川民感念李冰恩德,历代政府开始顺应民心,不断加封李冰。唐朝时,李世民和李隆基还只是分别褒封其为“神勇大将军”和“司空相国”。到了宋代,赵匡胤亲自赐谥号“崇德”,开宝七年更封之为“广济王”,并下诏每年举行一次官祭,后改为春秋二祭。自元到清,历代帝王不断加封,并钦赐匾额。至晚清光绪年间又改封为“通佑显英王”。
不过,宋代以后,由于元杂剧、明清小说的影响,二郎神的“冠名权”出现分歧:元杂剧中,推隋末四川太守赵昱为二郎神,据说他曾于江中斩蛟,平定水患。而《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明清小说,又塑造出了玉帝外甥、劈山救母的杨戬杨二郎。三家拥趸们为了二郎神的正宗地位,争得不可开交。如今,甚至在李冰父子的“根据地”四川,有些二郎神庙也凑热闹打起了杨戬的旗号……
传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二十六日是李冰父子俩的生日,民间保持着在这两天朝拜二王庙的习俗。每年这个时候,川人便不辞跋涉,扶老携幼,带着祭品,来庙祭祀。这几天,但凡都江堰附近的人家,为了接待远房亲朋总是人满为患。据说有的人家一天煮挂面就从中午12点一直煮到下午5点才结束,可见香火之盛。
就这样,李冰完成从人到神的转变,为纪念李冰而建的庙宇众多,遍及整个四川,称为“川主庙”。他仿佛成了一杆秤,不仅在岷江水流中以他的身躯监测着江水,更提醒着后世天府之国的治理者:以民为本,求真务实,方是治理的不二法门。放眼中国历史,李冰对四川人的意义,恐怕只有武圣人关羽才可与之相比。不同的是,后者只是一个传说中的英雄和道德楷模,而李冰却是因为他实实在在做过的事而赢得民众爱戴。
德国建筑师柏石曼在书中写道,“远在基督刚刚出生的时期,四川省府成都周围的平原就从沼泽地和洪水泛滥的地区变成了四川省最肥沃的一个地区。这个变化是通过修水渠和灌溉设施实现的。这项巧妙计划的发明者是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从那以后,他俩的形象被神化了,并且被当作四川的英雄而受到人们的尊崇。在以种水稻为主的四川省全省范围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为他俩而建造的祭坛和路边寺观其中最主要寺院位于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地点,即岷江流经灌县附近的都江堰。”
▲ 因为李冰父子而有了都江堰,李冰父子又因为都江堰而流芳千古。供图 / Andrew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