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此生一定要去这家200年的美术馆?
字号:T|T
2024-07-29 16:12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2024年5月10日,英国国家美术馆正式迎来200岁生日。在过去2个世纪中,英国国家美术馆集中展现了欧洲艺术巅峰的700年,见证了艺术文化的更迭与演变,是许多艺术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之一。英国国家美术馆将用一整年的时间举办一系列充满艺术气息、创意和想象力的活动,庆祝这200年间人与艺术的相遇,开启美术馆进入第3个世纪的新篇章。
18世纪末,欧洲王室的艺术收藏逐渐被国有化,转为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彼时的英国艺术收藏仍为王室所有,虽然有许多有志之士提出建立国家美术馆的想法,但因一系列原因迟迟未能实现,也导致英国政府错失许多收购珍贵收藏的机会。1823年,康斯特布尔的赞助人乔治·博蒙特爵士许下诺言,若政府找到合适的展品收藏场所,并购买银行家、收藏家约翰·朱利叶斯·安格斯坦生前的藏品,他愿意捐赠他收藏的画作。
1824年4月,英国议会下议院同意以5.7万英镑购买约翰·朱利叶斯·安格斯坦收藏的38幅画作,国家美术馆在当年5月10日于帕尔玛尔街100号安格斯坦宅邸揭幕。不同于欧洲其他美术馆,不以英国王室藏品为基础、不完全收藏本国艺术家作品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只将目光集中于13世纪初至20世纪初西欧各画派代表作品。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艺术的开端,二者之间象征欧洲艺术巅峰700年的“旧大陆时光”作品,在200岁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中得以遍览。
如今坐落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北侧的英国国家美术馆,馆内馆外总是热闹非凡。而在200年前,它却因场地狭小而常常人满为患,闷热难耐,外加安格斯坦宅邸发生下沉,美术馆的扩建成为必需。
1831年,英国政府决定兴建一座真正的美术馆,遂选址于特拉法加广场的国王马厩旧址,由威廉·威尔金斯操刀设计,1838年建成开放。当时之所以选定特拉法加广场,考虑到富裕阶层可以从西伦敦乘马车来参观,而工人阶级甚至贫穷的艺术爱好者也可以从东伦敦徒步前往此地,可以说,满足了社会各阶层对艺术生活的需求。
移址后的30年间,英国国家美术馆都与皇家艺术学院同在一个屋檐下,直至1869年皇家艺术学院搬至今址——皮卡迪利街伯灵顿府后。国家美术馆一直承袭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积极致力于对研究艺术的学者与学子开放,这种慷慨治学的精神也奠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在艺术世界的声誉和地位。
通过捐赠、遗赠及收购,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量大增,1869年时不得不请建筑师爱德华·巴里在原建筑东边设计新文艺复兴风格的翼楼,增加了8个展厅,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角形展厅;由于伦敦市中心的场地极其有限,国家美术馆的每次扩建都伴有长期斗争。1911年,美术馆后方的营房被改建成5个新展厅。1985年,普雷斯顿坎多弗的塞恩斯伯里勋爵及其兄弟慷慨出资5000镑为国家美术馆建造新翼楼。正好美术馆旁一处二战时被炸毁的家具店一直空置,这是继1975年北部扩建后的又一次扩建,塞恩斯伯里翼楼于1991年开放,展厅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线。至此,国家美术馆总建筑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相当于6个足球场,可容纳2000多辆伦敦双层巴士。
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第36展厅为著名的八角形展厅,由爱德华·巴里设计建造,如今展出透纳的《雾中日出》《狄多建立迦太基》和克劳德·洛兰的《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礼景观》。透纳曾在遗嘱中表示,将这两幅作品捐赠给国家美术馆的条件是要与克劳德的这两幅作品放在一起展出。图为2020年时该展厅展出肖像画。左为约翰·辛格·萨金特画的《里布尔斯代尔勋爵》,右为乔舒亚·雷诺兹爵士画的《塔尔顿上校》。
不过,与那些恨不得将画作挂满墙面甚至天花板上的大馆相比,英国国家美术馆的2600余件馆藏确实太“迷你”了,但它对在大馆汪洋一般的作品中感到疲倦且绝望的观众十分友好。这里小而精的收藏,让观众不但可以看到13至14世纪各类祭坛画,更可以纵览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委拉斯凯兹到塞尚、梵高的代表性杰作。特别是1997年,泰特美术馆的50多幅1900年之前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被借给英国国家美术馆之后,获得了莫奈、塞尚、德加、梵高和高更等的重要作品,让国家美术馆收藏与展示“自1260年至1900年的经典绘画”的脉络愈发清晰。
英国国家美术馆位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北侧,馆藏2600多幅画作,除特展外,展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展厅宽阔,四周墙壁展示画作,中间是供观众休息的长凳,也方便沉浸式研究和欣赏单一画作。
更值得观众称道的是,秉承“画作并不是收藏的最终目的,而只是为了大众的审美乐趣、提升英国人对于艺术知识的涵养”为创立宗旨的英国国家美术馆,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艺术教育的责任,除特展外,展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所以这里终日人潮汹涌。
建筑外观呈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英国国家美术馆共有两层,0层(Lever 0)为公共区域和展厅,设立餐厅、咖啡店、周边纪念品店等,展示空间主要位于2层(Lever 2),以时间为线索展陈作品。
观众可从塞恩斯伯里翼楼(现改造中)进入,这里正是“时间的开始”——令人联想起意大利文艺复兴教堂的空间,收藏众多1260至1510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达·芬奇的炭笔素描《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约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贝利尼的《莱昂纳多·洛雷丹总督肖像》……都是人人要“打卡”的名作。
《维纳斯与战神》这种形状的画板被称为Spalliere,源于意大利语肩膀一词,通常挂于肩膀高度以上的位置。画中战神的脚被粉红色的布缠住,致敬了著名的古罗马雕塑《沉睡的海尔玛弗狄忒》(也称《沉睡的雌雄同体》),展现出波提切利对古罗马雕塑的深切了解。
莱昂纳多·洛雷丹总督是威尼斯共和国的统治者,贝利尼营造了一种雕塑感,让观众似乎可以围绕人像走动,且保留了洛雷丹松弛的颈部、眼周的细纹等诸多细节,使其看起来近在咫尺,却又高高在上。
凡·艾克绘于1434年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美术馆镇馆之宝之一,并非完全因为其绘画技巧,而是其中的图像学意涵、文化史价值、构图与空间构成的诸多玄妙之谜。波提切利绘于约1485年的《维纳斯与战神》,是点缀新婚房间的装饰品,常挂于长椅或木箱背后。画面中,战神马尔斯熟睡,黄蜂在他头上嗡嗡不停,调皮的小萨提尔在他耳边吹着螺号也吵不醒他。注视着他的维纳斯身上的长袍呈现半透明效果,画家以蜿蜒黑线界定轮廓,这种老派的佛罗伦萨画派笔法,令人觉得波提切利是故意将肉眼所见的真实贬低到装饰效果之下。
造访过卢浮宫的观众,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第7展厅收藏的达·芬奇《岩间圣母》前,都会跃跃欲试玩一把“找不同”的游戏。1483~1486年,达·芬奇受米兰宗教组织“圣母无染原罪兄弟会”委托,为米兰圣方济各大教堂的一间礼拜堂作祭坛画。画成之后,兄弟会未按合同支付尾款,并称画作未完成。1491至1506年,他又完成了同题作品。早先的版本收藏在卢浮宫,所谓的“完成版”则来到英国国家美术馆。
卢浮宫版《岩间圣母》(左图)以神秘黄昏为背景,天使乌列尔指向约翰的手势语意不明;英国国家美术馆版(右图)大量的蓝色令画面冷峻且淡然,去掉了乌列尔令人浮想联翩的手势。同时用晕涂技法表现天使面孔,昏暗的光线让作品更神秘动人。
卢浮宫版本的《岩间圣母》以神秘黄昏为背景,穿着青绿色衣服的圣母玛利亚、婴儿施洗约翰、婴儿耶稣与天使构成金字塔结构,表现的却似乎是约翰为耶稣祈福。更诡异的是,玛利亚一只手置于约翰肩上,另一只则如同鹰爪,仿佛正在抓着一个看不见的人头,而玛利亚弯曲手指下方的天使乌列尔,做了一个指向约翰的语意不明的手势,有人解读为是一个砍东西的手势,仿佛要把“人头”从脖颈处砍下……
同样呈现金字塔构图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版《岩间圣母》的色彩更为明快,大量的蓝色令画面显得冷峻且淡然,去掉了乌列尔令人浮想联翩的手势动作,画中的基督教圣人头上都按照传统画上了圣晕以增强宗教的神圣感,岩石表面的黑暗与玛利亚的光辉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她的地位,同时用晕涂技法表现天使面孔,昏暗的光线让整幅作品更加神秘动人,在空气透视法上表现出明显进步。可以说,这件作品是达·芬奇遵从自己的理论令画面达到古典式的完美。
若想遍览1510至1600年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绘画,可从特拉法加广场入口进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荷尔拜因、丁托列托、委罗内塞、布龙齐诺等人共同呈现文艺复兴盛期风华。从柯勒乔的《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到布龙齐诺的《维纳斯与丘比特的寓言》,神话题材被画家带进生活中;诸多北方地区的风景画,更在宗教主题中展现了创作能力。这其中,小汉斯·荷尔拜因作于1533年的《大使们》可谓独树一帜,画家以超现实的手法在画作下半部画了一个伸长变形的头骨骷髅。在此画前,不仅能看到荷尔拜因笔下华丽的肖像技法,更能看到许多观众试图找到观看《大使们》正确角度的“千姿百态”。
荷尔拜因的《大使们》左侧为代表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第二次出使英国的让·德·丁特维尔,右侧是他的密友、拉沃尔主教乔治·德·塞尔夫。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通常为提醒人们生命的脆弱。画中变形的物体不只位于下方的头骨,还有隐藏在左上方绿色窗帘边的十字架。
西南两个方向被文艺复兴画作占据,北翼展厅也不遑多让,1600至1700年间,荷兰、法国、西班牙等国画坛群星闪耀,老勃鲁盖尔、维米尔、鲁本斯、普桑、伦勃朗、委拉斯凯兹、苏巴朗的作品汇集于此,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和伦勃朗的《63岁自画像》为代表性作品。
卡拉瓦乔可谓南翼与北翼时代衔接的艺术家,《男孩被蜥蜴咬伤后》是他的成名作之一,所画对象痛苦与惊愕的表情,使它与同时期的肖像画风格迥然不同,这种极具即时性的风格也迅速流行起来。1601年的《以马忤斯的晚餐》作于画家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他巧妙地捕捉了故事最具戏剧性的高潮。步入17世纪,委拉斯凯兹的《镜前的维纳斯》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是免遭西班牙宗教审讯破坏的委氏创作女性裸体的唯一幸存之作,也是近当代女权主义者抗议的标靶之一。而伦勃朗的《63岁自画像》,展现出的是画家饱经岁月摧残的面孔与坚忍的意志。
乔治·斯塔布斯是以画马著名的英国画家,由于其专门研究并解剖马匹,对马的生理学了解远胜其他画家,在画作中对马的描绘十分精准,细节到位。《枣红马》是一幅真马大小的画作,被视为阿拉伯马的无暇典范,马匹为第二代罗金厄姆侯爵查尔斯的赛马。
《以马忤斯的晚餐》作于卡拉瓦乔创作生涯的鼎盛时期,他捕捉了门徒们看到复活的基督那一刻,一个人要从椅子上跳起来,胳膊肘朝观众伸过来,另一个人张开双臂,露出难以置信的姿态。作为卡拉瓦乔的典型代表作,门徒们被描绘成普通劳动人民,留着胡须、满脸皱纹、衣衫褴褛,与年轻的基督形成鲜明对比。
北翼的一个小展览室展出荷兰画家范霍赫斯特拉滕在1655~1660年制作的透视盒子《透过窥视镜看到荷兰房屋内部的景色》,盒外一面是光源,另三面是以艺术、声名与财富为主题的图画,盒子里是简朴的家居景象。从透视盒两端的针孔往里看,盒子里面的画面会变成立体影像。这类盒子是荷兰共和国于1650年开始生产的,出于人们对透视和光学设备的迷恋,生产了约25年,如今仅存6个,国家美术馆的这个最复杂、最精致。
荷兰画家兼作家范霍赫斯特拉滕因透视实验著名,透视盒“窥视秀”是他的杰作。通过两侧的窥视孔才能看到一间17世纪荷兰房屋的三维幻景,一个女人躺在床上,另一个女人在椅子上看书,屋内还有一条狗,屋外有个男人正透过窗户偷看。
17世纪,风景画成为独立画科,英国绘画在此时大放异彩。由于英国收藏家对风景的痴迷,阿尔卑斯山南北各种风景出现在展厅中。在威廉·透纳的遗嘱中,他将《雾中日出》和《狄多建立迦太基》捐赠给国家美术馆,条件是它们必须与克劳德·洛兰的《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及《以撒和利百加的婚礼景观》(又称《磨坊》)同时展出。透纳将洛兰奉为圭臬,而今时的人们更愿意在他的《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前驻足停留,这幅描绘在特拉法加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无畏号”战舰已然老朽、被蒸汽船拖着行进场景的杰作,如同对逝去英雄年代的哀婉之歌,更在《007:大破天幕危机》中出镜——邦德与Q博士在此画前的长凳接头,画作里外都有英雄迟暮的诗意。
《狄多建立迦太基》被透纳视为自己的杰作,深受克劳德·洛兰明亮的古典风景画的影响。画中内容来自《埃涅阿斯纪》,迦太基城由其第一任女王狄多建立。画面左侧身着蓝衣、头戴冕冠的是狄多,站在她面前身披斗篷、头戴头盔的男子可能是诗中英雄埃涅阿斯。透纳以迦太基帝国为主题创作了10幅大型油画,帝国兴衰的故事是他毕生关注的主题。
《示巴女王登船的海港》描绘《旧约》中示巴女王启程前往耶路撒冷会见所罗门王的情节。女王头戴王冠、身着红衣、走下台阶。日出时柔和的光线是克劳德理想化海景画的典型特征。两侧的古典建筑营造出对称、平衡之感,反映了克劳德在罗马工作多年。
《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描绘炽烈的夕阳下,无畏号被蒸汽船拖到伦敦东南部的罗瑟希德拆解,帆船时代让位于蒸汽时代,画作让无畏号最后的旅程更具象征意义。
英国国家美术馆常作为英国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地。图为拍摄《007:大破天幕危机》,邦德与Q博士接头。
东翼展厅涵盖的时间更为广泛:1700至1930年间,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派轮番登场,庚斯博罗、康斯特布尔、贺加斯、戈雅、安格尔、德拉克洛瓦、莫奈、塞尚、毕沙罗、雷诺阿、梵高、高更等人作品令人眼花缭乱。这里还收藏了横跨两个世纪的肖像画作品,作为新教国家,肖像画成为18世纪的英国最常受委托而创作的作品,雷诺兹爵士等人的作品更致力于将肖像画提升至历史画的高度。
庚斯博罗羽毛般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运用使他的肖像画经久不衰。这幅《安德鲁斯夫妇》是他早期创作生涯的杰作,被称为“三重肖像”,即夫妇二人和背景属于二人的斯陶尔河谷的土地。画中安德鲁斯夫人膝上一块未上色的地方是永远的谜题,有人猜测画家本打算画一只野公鸡,也有人认为是为画一个婴儿预留的。
《时髦的婚姻》是贺加斯创作的6幅系列画作,尖锐地讽刺18世纪英国上流社会为了金钱或社会地位联姻造成的灾难。画作描绘破产的伯爵之子与吝啬的商人之女的婚姻故事,由在伯爵大宅中签署婚约开始,到丈夫被妻子的情人杀害,以及妻子因情人谋杀丈夫被绞死后自杀结束。图为第2幅《面对面》(又称《早餐》),描绘二人结婚几个月后,新娘伸着懒腰,显然打了一整晚牌。新郎躺在椅子上,因放荡了一夜而精疲力竭,他脖子上的大黑点表明患有梅毒。客厅是夫妇互相厌恶、财产纷争的战场。
许多游客从特拉法加广场门廊一进入美术馆,便会直接右转走向东翼,莫奈的《在特鲁维尔的海滩上》或雷诺阿的《在塞纳河上划船》(又称《小艇》)虽是一个多世纪以前的作品,却能立即唤起我们在夏日海滨或乡间度假时的愉快记忆。乔治·修拉的《阿尼埃尔的浴场》显示了修拉点彩派画法的实验与发展,画家探索分割色彩的外光画法,开始把画笔上蘸的色彩用纵横交错的笔法涂在画布上,这件迷人的新印象派作品,呈现自然的稳定、匀称和秩序感,又有着充满活力的夏季色调,成为他日后完成《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的先期探索。
所有西欧绘画的主要流派都可以在国家美术馆找到踪迹,这里仍保留了古典美术馆空旷、安静的风格,66间展厅中,四周墙壁展示画作,中间是供观众休息的长凳,也方便其沉浸式研究和欣赏单一画作。
《阿尼埃尔的浴场》是修拉的第一幅重要作品,画中人物甚至比真人还大,画此画时修拉还不到25岁。画家探索分割色彩的外光画法,把色彩用纵横交错的笔法涂在画布上,呈现自然的稳定、匀称和秩序感,又充满夏季色调的活力。
转遍所有展厅后,来到0层的文创商店,可将画作“搬回家”——以画作为基础形成的衍生品、图书、珠宝、文创众多,最受欢迎的是镇馆之宝之一梵高的《向日葵》衍生出的T恤、挎包、手袋、雨伞、围巾、马克杯……件件都令荷包“失血”。
英国国家美术馆0层的商店售卖许多以画为基础衍生的周边商品,最受欢迎的是梵高的《向日葵》系列文创。
周边产品的投入与营收仅是美术馆运营的九牛一毛,对于步入200岁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而言,“努力增加收入”始终是它的艰巨任务之一。2015年上任的馆长加布里埃尔·菲纳尔迪认为,这座在特拉法加广场存在2个世纪的美术馆,需要应对资金、传统美术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及全球肺炎疫情后如何重整旗鼓等诸多挑战。
塞巴斯蒂亚诺·德尔·皮翁博的《拉撒路的复活》是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第一幅画作,编号为NG1。该画作部分复杂人物手稿来自米开朗基罗,因为这幅画与拉斐尔的遗作《耶稣显圣容》同受红衣主教朱利奥·德·美第奇委托,是为法国纳博讷大教堂创作的祭坛画。米开朗基罗将其视为竞赛,故出手帮助皮翁博,希望能击败拉斐尔,但最后拉斐尔的作品更受青睐,被留在了罗马。
尽管荟萃的是700年“旧大陆时光”,但英国国家美术馆不愿被视为陈列和收藏已故欧洲“白人男性艺术家”的美术馆,“我希望在美术馆看到的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传统,它解决了每个社会和每代人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布里埃尔·菲纳尔迪如是说。
为庆祝200岁生日,英国国家美术馆将举办一系列活动与展览,其中波提切利的《维纳斯与战神》、康斯特布尔的《干草车》、透纳的《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莫奈的《睡莲池》等12幅最具标志性和最受公众喜爱的画作将被借给布里斯托尔、纽卡斯尔和约克等地区12个艺术场馆加以展示,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近距离欣赏人类艺术史上的珍贵精华;“最后的卡拉瓦乔”专题小型展览,主推目前所知他的最后一幅画作《圣乌苏拉殉难》,展期至7月24日;9月至2025年1月,美术馆还将推出特展“梵高:诗人与恋人”,聚焦于梵高在普罗旺斯时期创作的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罗讷河上的星夜》《梵高的椅子》和《向日葵》……一如加布里埃尔·菲纳尔迪所说,“我们想与所有人分享艺术品,这是每个人的国家美术馆,所有的目光都将集中于美术馆所塑造的200年的遗产。”
《干草车》是康斯特布尔最著名的画作,也是最具标志的大型英国画作之一。此画原名《风景:正午》,描绘了画家心爱的萨福克郡乡村之景,大量使用接近自然的明亮绿色,但画作其实是在伦敦工作室靠记忆和想象完成的,将自然风光与艺术创作完美融合,影响了后来的巴比松画派。
2024年5月10日,英国国家美术馆点亮灯光秀庆祝成立200年,伴着现场演奏的音乐回顾了美术馆200年的历史、收藏的绘画作品,以及国家美术馆对公众的艺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