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的博物馆化与公众考古学研究——以“海岱考古”品牌的活化利用为例

字号:T|T
2024-07-26 14:58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山东博物馆“走近考古”展览掠影

 

我国考古发现、发掘出土的文物,是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重要物证。考古出土文物作为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博物馆从业人员对它们进行的保护、修复等专业化操作实践,逐渐脱离考古出土发掘时所处的原初田野语境,进入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变成“博物馆化”(musealization)的藏品文物。文物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文化等多维度价值意义,经由博物馆研究人员的深入挖掘阐释,与策展人员(包括社教人员、文创开发人员)的集体创意制作整合,成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启迪人们认知心智、满足人民生活美好需求的公共文化产品——陈列展览(以及社教活动、文创产品)。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为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清楚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总体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创新推出考古主题系列展览,以“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为核心,配合举办考古学科知识普及性的考古科普专题展览,与及时反映国内最新考古成果的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临时展览,综合吸收多种视野思路,采用跨学科性理论方法,以观众看得懂、听得懂、记得住的展示传播方式,让更多观众透过客观存在的文物感触到中华文脉连绵不断的脉动,感悟到中华文明深厚历史的蓬勃生机,油然心生强烈的文化自信。

一、博物馆语境下的文物及其意义表征

相较过往30多年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偏重博物馆之于外部社会发展等外延性议题的讨论,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关注焦点转向:博物馆作为现代社会一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基本业务职能和内在专业属性。很大程度上,当今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核心议题已经或正在从单纯方法论层面进入深层认识论视域,即从“博物馆能做什么”转向基于“博物馆是什么”思考“博物馆能做什么”。换言之,相比过去从多元社会群体、多重现象热点、多项复杂议题等外部环境审视博物馆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本年度主题首次回归到现代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两大基底:作为概念、知识、信息生产的科学研究机构,和作为教育、休闲、体验发生的公共服务机构。

这既是对从博物馆学研究传统视角重新思考当代博物馆发展变化的一种问题预设,也是对从当代博物馆前线实践对话反思传统博物馆学研究的一种必然要求。其中,涉及最为重要的两个过程分别是物的博物馆化(意义生成的内在机制)和公众考古学研究(意义传播的外在路径)。前者(狭义上)是指将自然或文化环境创造的物,从其原生状态/脉络/语境抽离,通过征集、记录、保存、修复、收藏、研究、陈列展览等博物馆专业操作步骤,赋予物新的角色身份和意义表征。最常见的例子之一是考古工作者将从考古探方中挖掘、收集到的零散陶片,按照它们之间的基本信息关联吻合度,拼贴成具有较为完整的有关古人活动信息的遗物,并经过后期修复、研究、组合排列等变成能为最终陈列展览选用的潜在展品。后者虽也是博物馆化过程的一部分,却是要运用更具跨学科性的知识门类,更为复杂、系统的科技手段,更具普及性、大众化的话语表述,更加互动、沉浸的体验场景,让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文化认知的传导和社会价值观的建构中,共同参与对于过去历史的处置、重构,共享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成果效能。

图片

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掠影

 

二、“海岱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生动实践

作为集中收藏、保护、修复、研究、陈列、展示“海岱考古”文物资料的国家级区域性综合博物馆,为讲好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在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的重要作用,山东博物馆用心整合各类考古文物资源,聚力打造海岱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知识传播体系和实践样板。

第一,以“走近考古”深入浅出介绍考古学理论方法。从“考古是什么”“考古怎么做”“考古做什么”三个部分,向观众科普考古学的概念定义、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考古学发展历史,考古学(尤其是田野考古)工作流程以及考古学的重要意义。以大众化语言(辅以线索清晰的考古学科历史脉络)重新表述普通观众认为艰涩难懂的考古学术语,比如遗物、遗迹、探方等专业名词和地层学、类型学、聚落考古学等基础理论方法;以平实规矩的流程图示展现田野考古工作(项目申报、调查、发掘、整理)所遵循的严格制度、严谨方法论和科学工作体系;以不负时代的责任担当讲述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是如何让“沉默”在历史长河中的微小细节,告诉我们百万年间人类是如何从最初的人猿进化到慢慢拿起石头制作工具、再到驰骋天地间;万年历史里先祖是怎么发现陶土制作容器、渔猎采集驯化稻粟;五千多年文明是怎样从聚落初现、礼制初成到大城涌现、古国林立的。

第二,以“海岱日新”系统详细呈现区域考古学文化。该展览整体包括史前时期、商周时期、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大道之行(近现代)五个部分,着重描述山东地区历史演进的社会复杂化过程,突出展示山东地区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标志性亮点,铭记对山东地区历史发展尤其是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和事件,将山东“六十多万年人居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千年齐鲁文化发展史,近现代奋斗史”提炼为一系列始终走在前列的完整故事。其中,史前时期重点表现海岱地区史前文化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依靠莒县陵阳河墓葬的随葬品组合展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礼制的形成,同时搭配章丘焦家和滕州岗上大汶口文化墓葬、临朐西朱封龙山文化墓葬棺椁等图片,以及龙山文化牙璋和陶鬶、蛋壳黑陶高柄杯等陶礼器文物,例证山东史前文明的辉煌和对中华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

第三,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全面重点关注国内考古新成果。聚焦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诞生的关键阶段、重点区域,调用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四川、陕西等8省31处遗址的335件(套)考古出土文物,以“文明肇始”“变革融汇”“万流归宗”三个单元着力描绘中华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百川归海的非凡历程,重点刻画早期中国文明的历史样貌,力求让广大观众通过“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进展读懂“何以中国”,真真切切触摸到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更深刻地体悟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增进社会公众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图片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展”掠影

 

三、让全社会共享“海岱考古”活化利用的成果

随着公众知识素养的提高和对考古事业与日增长的热情,人们对公众考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目前,博物馆对于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博物馆以其鲜活的实物资料、独特的展示空间、优越的地理位置、广泛的受众人群成为考古发掘现场之外,公众参与考古活动最有益的场所。

博物馆作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物的保藏展陈机构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对于公众考古知识的普及传播有着其他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是多模态多感官的展示手段和体验空间。博物馆将考古发现和成果策划为主题展览,并在展览中统合利用声光电、文字、图像、视频、声音、模型、绘画、图表、色彩等媒介载体,最大限度进行准确、全面、详实的展示,便于人们在熟悉、舒适、愉悦的场景中感知、接触乃至理解“何为考古”。例如,“海岱日新”宋元明清时期的“又见运河”3D沉浸式体验区域,让观众感觉仿佛正坐在一条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漕舫上,纵览运河两岸秀美风光,抚摸运河千年脉动。短短四五分钟的虚拟畅游,让观众赞不绝口。

二是跨地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能力。博物馆组织筹办考古专题展览能将这些分处不同地区的同类遗址遗迹点,按照分布区域、存在年代、出土器物等多重逻辑线索,把保存在不同地点的同类文物集结在一起,让公众对早期中国起源、形成时期的标识性文物图样有更深的理解。比如,“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展出的八角星纹,清晰地向观众传达当时生活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区的先民共通的“天圆地方”礼地观念。

三是线上线下互动的宣传推广方式。除了线下展览,博物馆还会组织一系列社会教育、宣传推广活动。譬如,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讲解,展览开放后举办系列专家讲座,策划主题社会教育活动,融媒体宣传报道,深入学校、社区、企业的宣讲,配套文创产品的延伸。博物馆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文物活化利用手段,让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的转化传播更加立体、生动。以亚醜钺为例,作为山东博物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它超萌可爱的形象被孩子们称为“海绵宝宝”,在网络上的“走红”不仅吸引众多观众来到展厅打卡留影,它的文创延伸品(冰箱贴、雪糕、钥匙链等)也进入了来馆观众的日常生活。

四是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为让观众初步接触和了解文物保护及修复的相关理念和基本知识,设立开放式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向观众展示玉石器、青铜器、骨器、陶瓷器、铁器、木质文物等各类材质文物的保护修复、文物信息的采集、凝结物的清理等,这些是以往被藏在展览“幕后”的内容。“我在鲁博修文物”是山东博物馆公众服务提质升级的最新举措之一,自2024年“五一”假期推出以来,吸引许多好奇的观众驻足观看,与旁边“鲁绣非遗展示”一起展示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宝贵文化遗产的爱惜与敬畏。

图片
商 亚醜钺 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四、传承好文明薪火

搞好博物馆事业,要立足博物馆各项业务实践构筑科学研究体系,要始终以社会公众为中心坚持文化普及、知识传播。在打造升级“海岱考古”品牌活化利用的征程上,山东考古文博工作任重道远。山东考古文博人担负着阐释东夷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需立足山东考古文博事业的百年历程,让更多通俗易懂、广受欢迎的考古主题展览赋能新时代精神生活,让更多观众了解考古、走近考古、喜欢考古。

新时代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实现,离不开山东地区古代先民留下的丰厚且富有特色的宝贵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离不开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以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筚路蓝缕,薪火相传,通过扎实考古工作,生动实证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离不开一代代文博工作者选用不同形式展示山东特色区域文化,向国内国际传播海岱地区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增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作出山东贡献。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