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 刘延常

字号:T|T
2024-07-25 16:30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图片

山东博物馆建筑外景

 

一、引言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新的时代语境下,爬梳山东博物馆近年的发展思路和实践做法,能为新时代中国博物馆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创新管理机制改革,优化治理体系建设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正常运营管理要以严格标准的规章制度作为保障,以扎实深厚的学术科研作为基础,以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

(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标准管理制度建设

我国博物馆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必须讲政治、守规矩。博物馆管理制度主要指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博物馆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职业准则,是博物馆科学化、标准化管理运行的有力保证。山东博物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思想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集中全馆力量完成《山东博物馆规章制度汇编》,通过完善制度提高内部管理质量,提升整体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内部结构人员配置,激发从业人员工作干劲,更好担负起为公众服务的责任。

(二)以高水平学术科研促进业务工作提质增效

山东博物馆坚持学术立馆,打造“齐鲁文博讲堂”品牌,去年以来,已邀请国内外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多个领域28位知名专家学者来馆授课,主要内容涉及以下三方面:一是围绕馆藏文物特色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意义阐释,邀请我馆离退休老专家结合自身从业经历,分享他们长期研究的学术成果和工作经验。二是聚焦博物馆核心业务实践,邀请国内行业前沿专家学者来馆“传经送宝”,了解、吸收先进工作理念和创新做法。三是突出海岱齐鲁历史文化底蕴,邀请权威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开讲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齐鲁文化形成发展在中华文明史上的独特贡献。2023年我馆出版各类图书10部,获得课题立项1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9项、市厅级7项。此外,还着力提高《齐鲁文物》馆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积极促进馆刊提档升级,全力为齐鲁文博从业人员与国内同行之间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学术对话交流平台。

图片

山东博物馆齐鲁文博讲堂名家讲座

(三)以高素质人才队伍赋能馆藏资源活化利用

坚持人才强馆,以会为媒促进专业人才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立足馆藏文物特色和资源优势,结合我馆已有研究传统,一方面推出古陶瓷青年论坛、石刻论坛等学术平台,召开“晚期铜器与金石学学术研讨会”等主题学术会议,让年轻学者有更多机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成立多个策展小组协同作战、集中攻关,将扎实深入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社会服务价值的高品质文化产品。此外,还设立名家工作室,聘请业界知名学者为首席专家,充分发挥学术“传帮带”作用,将过硬工作作风和宝贵敬业精神传给青年从业人员,“手把手”传授工作方法和业务知识,全力帮助青年人才少走弯路,早日成长为博物馆工作的一把好手。

三、践行以人为本初心,不负为民服务使命

新时代,博物馆肩负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使命。博物馆要一直把观众放在心上,切实增进社会公众参观博物馆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优化公共空间布局,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的舒适度

为更好应对解决困扰观众参观体验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特别是在参观过程中出现的体力疲惫、注意力涣散等现象,成立公共空间优化升级小组,实地考察博物馆内部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环境设计等影响观众参观体验的多个因素。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商议后,开设咖啡茶饮专区、餐饮专区,开放更多公共休息区域,根据馆内各个展厅之间的空间大小灵活设置排椅专区,增设绿植,提升博物馆“颜值”,精心为观众提供物质和精神双项“加油补给站”,最大限度为观众提供舒适、便捷、优质的服务,以实际行动落实好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质升级工作。

图片
山东博物馆优化提升公众服务

(二)提高展览阐释效度,增强观众参观体验的获得感

为尽力消除公众与博物馆之间的陌生感,让更多潜在观众来到博物馆,看得懂展览,成为经常性观众,山东博物馆从最基础的文物说明牌做起,将观众不熟悉、不认识的文字标注拼音;在策划展览、展示文物藏品时,力求将其放置于原初使用场景下,搭配关联度高的其他展品共同组合展出,充分考虑为人们熟识的日常生产生活经验,用心增进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博物馆成为亲子活动、家庭出游、约见朋友的休闲社交场所和寓教于乐的教育场所。还利用空气成像、互动飞屏、沉浸式影院、互动触屏等新科技手段,极大增强观展体验感、互动性和趣味性,将观众从历史的局外人变成穿越时空的历史“过客”,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之间延长在馆停留时间,进一步加深他们与展品、展厅场景和博物馆之间的参观体验和情感互动。

(三)扩大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提高观众参观体验的满意度

2022年8月,第26届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通过新的“博物馆定义”,新定义指出博物馆应具有可及性(accessible)。山东博物馆从“物人关系”新维度新视野出发,努力思考如何让更多馆藏文物资源活起来,如何让更广泛更多元的社会群体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的福荫。

1.让更多文物走到观众身边

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上,首先为馆藏文物标本资源建立预防性、研究型、全过程性保护体系,守牢文物底线、生命线。其次,基于馆藏文物资源策划推出主题多样、内容丰富的临时展览,扩大展品利用覆盖面,让文物从沉睡的库房走进鲜活的展厅,走到观众身前。2023年下半年以来,全力保持为来馆观众提供二十个左右的高品质观展选择。比如,在2024年农历立春之际,暖心开启“沿着运河看年画”展览,让观众边赏年画、边写春联(省内书法名家现场送福)、边印年画(东昌府木版年画传承人现场拓印),以满心诚意全心为观众奉上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再次,推出“云”展厅即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浏览多个展览的3D数字云展厅,滑动指尖便可超越物理时空的限制,感受身临其境般的参观体验。最后,在精神产品之外衍生开发出更多观众喜爱且带有文娱性、体验感、消费性的文创产品,让博物馆参观体验和日常生活消费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让博物馆触及到更广社会群体

当前,博物馆观众群体日趋多元,分众化服务势在必行,为让更多青少年从小爱上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与多所中小学校同向而行:将博物馆搬进课堂,将课堂搬到博物馆。同时,还推出青少年版AR技术智慧导览系统,以更加互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知识、讲述历史。同时,还为探索构建馆校协同发展新格局,集中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开设全国首个残疾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等全省19家开设考古专业和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博物馆注重的应用实践与高校偏重的科研教学双向奔赴,共同做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大文章。

四、勇担服务大局重任,当好经济社会发展引擎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博物馆的性质和功能也发生了迭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博物馆要充分发挥自身复合功能和综合优势,主动作为,争当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一)完善“博物馆+旅游”发展思路,塑造文旅融合发展新形象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截至2023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6833家,其中九成以上实现免费开放。有观点认为,博物馆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博物馆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很难产生正向经济效益,即便有收益也仅限于特展门票、文创产品出售、馆内餐饮等,无法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强大动力引擎。但是,近年来博物馆却逐渐成为助力城市经济发展的流量入口,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进博物馆,“逛博物馆”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新时尚。全国各地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被纳入热门推荐旅游线路,成为人们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文物和旅游相互赋能、诗与远方的高度契合。2023年山东博物馆全年参观人数达到254万多人次,创造我馆历史新高。人气飙升、流量拉满的博物馆,成为带动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集中展示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博物馆,正在以“长红不衰”的生机活力为区域发展大局注入持久生命力。

(二)深入挖掘阐释馆藏资源特色,打造区域文化展示窗口

从1909年山东省立图书馆金石保存所算起,山东博物馆走过的115年是山东大地近代百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从1954年建馆算起,走过70周年的山东博物馆是代代齐鲁儿女为建设社会主义强省不懈奋斗的历史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建设者。为落实好《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到的重点任务要求,山东博物馆对标全省“七区四带”建设,陆续策划齐文化、鲁文化、泉文化、海洋文化、生态文化、海疆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主题展览活动,不断丰富完善以“海岱日新”基本陈列为核心、专题展览为支撑、临时展览为特色的展览体系,努力传承好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好中国式现代化在山东大地取得的新成就,书写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山东篇章。

图片
“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厅掠影

(三)厚植海岱齐鲁历史文化底蕴,主动融入国家战略

山东,地处古代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既通过海路与一衣带水的东北亚地区互通有无,又通过陆路使黄海之滨与地中海密切相连,在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山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商贸基础在古代交通和对外商贸史上占据了显赫的地位。海、陆丝绸之路不仅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海岱地区的进步打开了一扇窗。为进一步发挥馆藏文物独特优势,推动海岱齐鲁历史文化富源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山东博物馆主动抓住参加2023年9月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物(博物馆)分论坛高端平台的机遇,积极联系多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提前准备好孔子文化、泰山文化、礼乐文化等多个随时能走出去的精品展览,激发传统文化动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重大发展布局。

五、扛起文明互鉴担当,做好“民间大使”角色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有助于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近年来,山东博物馆始终践行高水平“走出去”、高标准“引进来”,先后在我国港澳、日本、韩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地区举办了30多个展览,引进了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国的17个入境展览。同时,秉持以特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国际流动,促进与不同国家地区同行之间的学习交流合作,加深彼此人民友好情谊,担当好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沿窗口重任,让齐鲁文化更加自信、自觉地走向世界。

(一)深化鲁港文化交流

山海不为远,鲁港一家亲。山东与香港两地文化相通、情谊相融。2024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支持下,山东博物馆赴香港举办“礼乐和合探知齐鲁——山东文物特展”,加速重启后疫情时代山东文物、山东故事、山东文化的国际传播。该展览将以件件文物串联起的历史线索,娓娓讲述山东作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徐徐展现始终一脉相承之中华文明的东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

(二)架起鲁日交往桥梁

山东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山东是中国对日经贸人文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改革开放之后不久(1986年),山东省在国外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文物展览“山东省文物展:大黄河文明源远流长”,即在日本掀起不小轰动。山东博物馆与日本和歌山县立博物馆、美秀博物馆、山口县立茹美术馆·浦上纪念馆等长期保持良好合作关系。2024年3月,还与日本岩手大学平泉文化研究中心签署学术交流协议。该协议是山东博物馆首次与境外高校签署的科研合作协议,是贯彻学术立馆理念和推动科研国际化合作的有效实践。

(三)做好山东“西向”力量先锋

山东是黄河流域乃至中亚地区重要出海口、旅游目的地、产业隆起带。山东和中亚地区虽相隔万水千山,但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经贸往来、人文交流愈发紧密,山东“西向”力量越来越强大。2023年9月,中国(山东)—哈萨克斯坦合作交流会暨“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纪念活动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开幕。山东博物馆与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将围绕学术研究、展览交流、人员互访等方面共同发力,打造“文化丝路”合作新高地。

图片
“万世师表——孔子文化主题文物文创展”现场

(四)助力鲁欧文化交流“齐鲁号”前进

山东地处欧亚大陆东端,西班牙、意大利等位于欧亚大陆西端,连接中欧密切往来的不仅有“齐鲁号”班列架起的主动脉,还有深厚的人文交流作支撑。2023年5月,“孔子家乡好客山东”文化和旅游推广活动先后在意大利罗马和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山东博物馆作为承办单位之一参加推介,并与意大利西波拉宫博物馆、西班牙拉萨罗·加尔迪亚诺博物馆和巴特罗之家博物馆等当地文博机构交流洽谈,签署了友好合作备忘录,共同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中心承办“万世师表——孔子文化主题文物文创展”,展出20多件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复仿制品及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期让西班牙民众感受到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五)建立跨越太平洋的友谊

2023年,中国成为墨西哥在全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使墨西哥成为中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10月,山东博物馆和墨西哥卡兰萨博物馆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商定开展多方面往来合作。同时,卡兰萨博物馆承办“万世师表——孔子文物图片展”,孔子的思想不仅蕴含在儒学典籍中,历代留存下来的石刻碑坊、御笔书匾、典藏绘画、青铜器物中都留有儒家思想的历史遗迹。本次展览通过孔子文物图片向观众直观展示了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深邃思想和深远影响,还展出了古代服饰、文房四宝、国画、燕子石、骨雕和仿青铜器等展品,拉近了中国古代先贤圣哲与墨西哥观展民众的距离。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