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重要方式之一。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在教育公众、服务社会、传承文明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旅深度融合新形势促使博物馆人不断努力探索与公众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策略。近年来,以引领公众进行深度文化体验为宗旨的博物馆游学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和文化现象。
“河博之旅”是河北博物院推出的一个游学类社教项目。这项活动由河北博物院牵头组织,由知名文博专家或考古工作队负责人引领,由专业旅行社安排行程。参与者不但可以深入探访著名文物古迹,还能亲临考古工地“最前沿”,通过近距离接触考古现场及出土文物,以最直观的方式,穿越时空探访考古秘境。这个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多种性质与功能的游学活动,自实施以来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由此,不仅反映出公众对于博物馆教育功能创新性的认可和期待,也揭示了当代社会教育变革与文化创新的发展趋势。
打破考古与公众之间的界限
在传统观念中,考古往往被视为一门高冷的学问,与普通人的生活相距甚远。然而,博物馆精心策划、组织的游学活动却打破了这种隔阂,让公众有机会亲身接触考古成果,了解考古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河博之旅”第一期走进行唐故郡遗址
行唐故郡遗址,是“河博之旅”的第一站。该遗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故郡村,是“2017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在遗址中心区域方圆两公里内的考古调查中,发现六处新石器及战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址、墓葬、遗址。清理东周墓葬37座、车马坑7座、水井49眼、灰坑520余座、窑2座、灶2座、灰沟2条,出土铜、金、玉、陶、蚌、骨角器上千件(组),初步认定为春秋晚期至战国前期北方戎、狄族群的贵族墓地和战国前期居住址。行唐故郡遗址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填补了同期考古及历史研究空白,还为探寻鲜虞、中山时期该地区墓葬分布格局、埋葬制度、器用制度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在河北省考古研究院行唐故郡遗址考古工作队负责人带领下,“河博之旅”队员们走进门禁森严的考古工地。积石墓、车马坑、殉兽坑、出土文物等神秘的考古图景,一幕一幕铺展开来。考古人员如数家珍的讲述,引发了“河博之旅”队员们浓厚的兴趣,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都得到了耐心细致的回答。队员们表示:“作为文博爱好者,想体验考古却没有途径,感谢‘河博之旅’牵线搭桥。在考古工地,不但能听到文物专家高水平的介绍,还能不用隔着玻璃看文物,360度无死角,实在是太过瘾了。”
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博物馆组织游学活动,不仅仅是向公众展示考古发现的过程,更是传播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保护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自然侵蚀、城市化进程加快、战争与冲突等因素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另一方面,公众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不足,也给文化遗产保护增添了诸多不利因素。博物馆组织的游学活动,使公众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考古发现,从而加深对文化遗产的认知。这种直观的体验方式,比传统的书本知识更加生动和有效。通过沉浸式的参与体验,不但可以将复杂的考古知识和保护技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公众,也能使他们通过目见耳闻亲身感受到文化遗产的珍贵与脆弱,进而产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河博之旅”第二期走进正定开元寺南广场遗址,听考古人员现场讲解
“河博之旅”第三期的主题为走近磁州窑感受黑与白艺术之美,先后到访河北邯郸市磁县中国磁州窑博物馆、峰峰矿区磁州窑艺术馆、峰峰矿区盐店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峰峰矿区富田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四座场馆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共同见证了磁州窑的前世今生。在磁州窑这几家馆里,每一处都能看到瓷器制作从拉坯、撒化妆土、绘画到入窑烧制的全过程。“河博之旅”队员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一团泥巴在转轮与陶工的双手之间随心所欲地变换出各种器型,不住地连声惊叹。参观瓷器烧造的全过程使大家深深感受到,每一件看似普通的瓷器都凝聚着匠人们全身心的付出;“非遗”之所以得到传承,不但要有纯熟的技艺,还要有高度坚守的精神。
“河博之旅”第三期在富田磁州窑遗址博物馆前合影
此行留给参与者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田磁州窑遗址看到的古馒头窑。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富田磁州窑遗址就被称为“下山坡窑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磁州窑古窑场遗存,遗址内保存有10座古馒头窑,占彭城(磁州窑中心窑场)馒头窑遗存的五分之一。“馒头窑”亦名“圆窑”,始于战国,宋代以后开始烧煤,是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结构主要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组成,其中火膛和窑室组成一个类似馒头型的空间,这样的空间结构容易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保湿性较好,适用于焙烧胎体厚重、高温下釉黏度较大的瓷器,由此形成了磁州窑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这些馒头窑早已不再使用,穹形窑顶长满了蒿草,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为了欢迎“河博之旅”的到来,富田遗址博物馆特地开放了两座馒头窑,让大家探秘其内部构造。历尽沧桑的古窑,经过千万次煅烧,炉壁焦红,炉盘锈迹斑斑,熏烤痕迹十分浓重。通过亲临磁州古窑址,一位“河博之旅”队员深有感触地说:“在当前工业化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机器、快速、批量化的生产方式能够供应超大量的需求,但是缺少了手工制作的灵魂——文化性和创造性。一处古窑址就是一处窑业文化遗存,是制瓷业发展的见证人。保护好古窑址,就是对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增进公众与文物专家之间的交流
博物馆游学,也为公众与文物专家之间搭建了一个直接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众可以近距离接触文物专家,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研究成果和专业知识。公众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与文物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讨论。这种互动,不仅激发了公众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也促进了文物专家对公众需求和兴趣点的了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研究和传播工作。
河北是中国重要的瓷器产地。历史上,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遍布全国,声名远播。“河博之旅”曾连续推出三期以“探秘河北名窑”为主题的游学活动,均由著名陶瓷专家穆青引领指导。穆青是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著有《定瓷艺术》《明代民窑青花》《清代民窑彩瓷》等,在文物界、收藏界颇有知名度。每一期活动启程,在车辆行进途中穆先生就会手持话筒开讲,简述中国陶瓷发展史之后,分别针对邢窑、定窑、磁州窑各自的形成发展及艺术特性做重点介绍。其间,他不时提问,队员们积极应答,学习气氛轻松活跃。走进遗址现场,穆青则会面对面地对于不同时期窑炉的特点、窑炉各部分的功能及用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解说。在返程途中,穆先生又会要求大家结合游学经历向他提问,以问答形式解疑释惑。每当穆青话音刚落,队员们就会纷纷举手提问,诸如“磁州窑是否烧过珐华瓷器?”“仿真度极高的定窑枕复制品,真品与仿品区别在哪里?”“铁锈花算不算彩绘?”,等等,穆青逐一作答的同时,又由此引申开来,通过横向或纵向比较,介绍一些相关的瓷器知识,每一次解答之后,车厢内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随着“河博之旅”知名度不断提升,吸引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外省(区)的文博爱好者。河南开封的收藏爱好者马先生,曾多次参与“河博之旅”。“河博之旅”第四期主题为访古定窑遗址,探寻中国制瓷业缩影,听说穆青再度“出山”,该学员不但带来问题请教,还随身携带了一件藏品。在奔赴曲阳定窑遗址途中,穆青讲述了定窑发展史以及不同阶段的工艺特点之后进入提问环节,马先生不失时机将藏品呈上。马先生收藏的这件景德镇影青釉仿定窑盏,成了直观教材。一期不落参与“河博之旅”,网名为吉祥妙莲华的队员说:“‘河博之旅’由文物专家出面讲考古这种形式非常好!与考古学家面对面,与古代遗存近距离接触,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享受,我已经深深迷恋上了这项活动。”
在文旅深度融合背景下,将博物馆教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博物馆游学活动,必将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更为深入的学习体验。博物馆相关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探索,认真挖掘整合文化资源,努力设计出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游学产品,才能满足公众的深度文化体验需求,才能进一步将博物馆教育工作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