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北,纵贯千里。昔日里“渔唱樵讴听不辨,人声半在水声中”的诗情画意重现运河之畔。
古韵新风,生生不息。看今朝一泓碧波,留下“一眼千年”的完整印记。
巍巍太行,悠悠运河。古老的燕赵大地,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奋进河北,与您相约。
……
夕照金港(香河段) 王爱民/摄
河北千年运河蝶
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江苏扬州,运河之畔,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现场,河北省委网信办、河北省文物局领导应邀共同发布,倾情唱响十年来河北致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蝶变新生的奋进之歌。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河北的“两点一段”: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以及南运河沧州连镇谢家坝至德州四女寺枢纽河道段落。多年来,尤其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来,河北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生态环境得以保护修复,部分河段实现旅游通航,千年运河重新焕发生机,继续福泽一方,滋养沿线百姓,润泽万家灯火,书写新时代华章。
沧州市区运河沿岸
航拍下的沧州南川楼 暴秋实/摄
追本溯源
探寻千年运河的精神密码
河北境内大运河肇始于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分属于海河水系的北运河系和漳卫南运河系,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后历代均有疏浚、整治,是历史上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运输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现今的大运河河北段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具有显著的地理和人文特色,沉淀着河北运河原生态的古朴韵味,留下我国古人治水治河的深邃思考和独特创造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流经沧州市区 陈秀峰/摄
大运河邯郸段漳河卫河交汇处
多年来,河北坚持追本溯源,摸清数底,深挖古运河文物资源,解读千年运河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夯实大运河保护利用的根基。
早在2006年国家开启大运河申遗工作伊始,河北省文物局就启动了大运河文物调查项目,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队,历时两年多,对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大运河沿线及古河道、堤防等情况进行拉网式、全覆盖调查摸底,成为率先启动和完成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的省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资源调查认定,指导完成大运河沿线及大清河流域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认定,公布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名录,推动贝州故城遗址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连镇铁路给水所、齐堰窑址、益庆和盐店旧址、徐万仓遗址等公布为相应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大运河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定位、保护标志树立等工作。编制分级分类名录,纳入河北省文物数字化信息平台。通过调查摸清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的存量和家底,厘清其价值属性,释读其文化密码。
“原生态”是河北段大运河最具特色之处,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代漕运河道、堤防等文化遗存及其风貌,充分反映了大运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程技术水平,是研究我国水利科学成就的重要实物。其中最典型的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两点一段”。沧州市连镇谢家坝至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的直线距离为52公里,总落差4米,经过大小87个弯道后,大运河河道延长为95公里,纵降比减少了几乎一半,水流速度也大大减慢。这种“人工做弯”的古河道形态,不建一闸而实现了对航道水深的调整,保证航船的平稳安全,也减少了堤坝的受力,同时满足了干流行洪的需要,实现了“三弯抵一闸”的功能。
南运河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众多,连镇谢家坝为险段之一,也是南运河河北段仅存的两处夯土坝之一,历史上河水在此处多次决口。清朝末年,当地乡绅谢家捐资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汁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使得堤坝非常坚固。谢家坝和华家口险工均采用糯米泥铸建工艺,充分体现了古代运河水工的科学性和我国古人治水的智慧,也是北方大运河的显著特性。
立法引领
保护千年运河的文化基因
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先行是一贯原则。自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通过以来,2022年6月《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实施,对大运河规划实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大运河河北段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和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组成,涵盖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上连京津、下接鲁豫,主河道总长千余里,流经廊坊、沧州等5市17个县(市、区),沿线遗产丰富多元,地理和人文特色明显。《条例》发布之前,2020年1月,出台《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明确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2021年4月,进一步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涵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等6个专项规划,构建了省级规划体系,并编制了配套实施方案。为统筹大运河保护发展,在《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十四五”发展规划》《河北省文物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都把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和旅游带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会同运河沿线各县(市、区)合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共同保护运河文化基因。
大运河河北香河段与北京段旅游通航 王爱民/摄
久久为功
守护千年运河的原真性
大运河在河北大地上绵延1000余里,流淌了1800年,见证了无数个时代的更迭,线路清晰,体系完整,资源丰富,文化多元,拥有较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着我国北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但也面临着遗产本体保护压力大、生态空间挤占等困难和问题。
维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就是保护古老运河的灵魂。多年来,河北立足于原真性保护,持续推进大运河文物保护修缮、考古勘查发掘研究、安全防护等工作,完成金门闸遗址、马厂炮台、胜芳王家大院、大名天主堂、泊头清真寺望月楼、廊坊宝庆寺、青县铁路给水所等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保障文物安全。着力推进考古工作,深入挖掘古运河价值内涵。开展考古调查近200公里,考古勘探面积500余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000多平方米。完成大运河永济渠故道、贝州古城遗址和临清古城遗址的考古勘察、大清河流域考古调查等,摸清了永济渠走向、分布范围、沿岸古城名镇及相关聚落,大清河流域的文物资源分布情况,贝州古城和临清古城的分布范围、文化内涵和性质;基本认定馆陶徐万仓遗址为宋元时期的聚落遗址;完成泊头沉船考古发掘、郛堤城遗址考古勘探以及沧州南川楼建设工地新发现古运河沉船抢救性清理等工作,基本确定为宋金时期的沉船。开展大名府故城等运河沿线重要城址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进一步明晰大名府故城的城址布局、文化内涵。编制完成大名府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
强化文物安全执法,筑牢大运河防护体系。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多部门协同保护,共襄发展。省文物局指导大运河沿线市县文物主管部门,会同水政、公安、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加强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检查和执法巡查,综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重点做好汛期、枯水季以及无水段大运河的日常检查巡查,密切关注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建设活动,依法处理破坏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的行为。指导实施大运河沧州段重要码头遗址安全防范系统等工程,提升大运河整体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
沧州市文旅局举办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庆祝活动
守正创新
绽放千年运河的时代华章
大运河河北段南北贯通,孕育了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城市文化、杂技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演绎着跨越千年的运河故事。近年来,在不破坏运河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风貌的前提下,河北各地依托运河文化,积极挖掘古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加强科学利用,盘活运河资源,深化文旅融合,发展运河航运、旅游等文化产业,重点打造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打造沧州南川老街、吴桥杂技大世界、董子文化园、纪晓岚文化园等具有浓郁运河人文特色的主题游景区,一批重点运河项目相继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化公园建设注入源头活水,展示大运河的古韵新貌,赋能振兴发展,赋彩美好生活。
香河段运河码头公园的轮滑少年 王爱民/摄
通过举办展览、开设主题课程、开办非遗传习所、成立相关文化研究机构、整理档案资料、出版专著……河北各地发挥自身优势,以多种方式展示大运河的水韵文脉,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加强大运河沿岸博物馆和展览展示体系建设,鼓励支持地方建设运河文化博物馆、展示馆,完成了香河文博馆、故城大运河博物馆、临西运河文化贡砖博物馆等建设。利用运河两岸相关建筑进行改造或新建设施作为运河文化展馆,如在华家口村、谢家坝村建成运河文化展馆。提升沧州、阜城、景县等地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综合展示利用水平。
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临西运河文化贡砖博物馆展厅
传承运河精神,非遗保护必不可少。河北统筹运河沿线场馆,鼓励建设传习所、传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护传承设施,设立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大运河河北段沿线的非遗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推动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项目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还筹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等非遗传习所。
为进一步让运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河北持续打造精品剧目,讲好运河故事。沧州市创排的杂技剧《大运河上》《一船明月过沧州》入选河北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项目,杂技剧《江湖》荣获2020年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凌云狮秀》荣获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金狮荣誉奖等。
香河,历史上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咽喉,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帝都运粮的必经之路,也被称为“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香河段属于北运河,全长21.7公里。十多年前,此段运河水量小、水质差,鱼虾几乎绝迹。近年来,香河县下大力气对香河段运河全线清淤疏浚,实施桥涵建设工程,开展生态环境治理,挖掘运河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用运河文化擦亮“京畿首驿 如意香河”新名片。经过京津冀三地联手综合治理,2022年6月,北运河京冀段全线62公里实现了游船互联互通,沉寂多年的北运河焕发勃勃生机。香河段又打造了“运河新八景”:河湾鹭影、半岛幽芳、如意港湾、十里烟柳等,重点面向京津冀游客群,打造运河全域旅游发展新高地,大运河上看中幡表演成为热点。如今,北运河香河段河畅水清、白鹭翔集,两岸绿树成荫、沿途鸟语花香。香河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每年组织举办大运河文化创艺产品设计大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军营活动,讲述着说不尽的运河故事。
幡舞运河边(香河段) 赵祥茹/摄
沧州,这座位于大运河畔,因运河而生的城市,境内运河全长216公里,其中市中心城区段13.7公里,是大运河流经线路最长的市,海盐和漕运造就了沧州数百年的繁华,大运河首批遗产点段有两处在沧州。多年来,沧州一直在行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打造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运河生态景观带、全域文化旅游带、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带。2023年5月,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在沧州落成开馆。7月,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在沧州成立。同时,沧州市被授予“中国大运河考古与研学基地”。沧州运河景观带市区示范段工程、大运河河北段展厅的展陈工作、大运河沧州段生态保护和展示工程相继完成,2022年9月,沧州中心城区段308公里堤顶路及绿色生态廊道实现全线贯通,清风楼、南川楼等重现昔日风采,百狮园、运河公园成为市民亲水休闲好去处。运河通水后,两岸的树木更绿了,公园更多了,景色更美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沿线百姓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再现“万家灯火映河水”的诗情画意。
曾几何时,大运河河北段这个被专家誉为“人工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壮丽奇观”的文化遗产备受冷落。20世纪70年代,运河河北段全线突然断流。此后数十年,废弃的河道沦落为城市废水排放地、沿途村民种植玉米、谷物等农田和生活垃圾抛洒场,满目荒芜,一片狼藉,成为附近老百姓的“眼中钉”。经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以及无数运河人经年的艰辛保护和综合治理,今天,大运河似一条巨龙,又如一条蓝绿交织的彩带,在河北东部平原南北贯通蜿蜒。漫步大运河畔,不时可见古码头、古驳岸等水利设施,赏运河风景、看烟火交织、听运河故事、品运河文化、传运河精神,千年古运河迎来蝶变,涌动着新生,展多彩魅力,续写着时代华章。
古诗中“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的繁盛景象重新回到现实中来。运河沿岸,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金牌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