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河北神秘小城,曾为赵国首都,藏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完全不输河北省博

字号:T|T
2024-07-08 16:43 来源:中华遗产
图片
▲ 邯郸市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它的外观看上去相当显眼,正面看好像古人的帽子,侧面看像是一本缓缓展开的书卷。摄影飞行中的小a
邯郸这座城市不简单!
在邯郸的时间轴上,排列着一串极其古老的记忆:八千年前的磁山文化、三千年前的早商文明,东周两汉高潮迭起的赵文化,都可谓独领风骚。此外,开凿于南北朝时期的著名佛教石窟响堂山石窟宋代大放异彩的磁州窑窑址,都在今天邯郸境内,所以,这片大地上出土的宝贝当然多啦!

从地理空间上来看,邯郸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一度处于中原农业文明北方游牧文明的过渡带,正如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所说,这样的地理位置必然成为战争的高发区,这一点,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是历史的暗面,但它同时又推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此种种,都在邯郸市博物馆中呈现着。

图片
▲ 邯郸,是河北最南市,地处四省交汇处。邯郸南部的邺城(今邯郸市临漳县境内),曾先后作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

图片

赶马起家,与马结缘

走进邯郸市博物馆大厅,触目便是三匹奔腾跳跃的骏马。这座被命名为“逐鹿中原”的雕塑,是对另外三匹马的模拟和演绎。这另外的三匹马,也不是真马。它们是三匹青铜马,铸造于战国时代
图片

▲ 邯郸市博物馆大厅内的骏马雕塑。

1997年3月的一个夜晚,几个盗墓者把它们从幽深的地下挖出来,一同被挖出的,还有金带钩、玉圭以及100多片玉片等珍贵文物。一年多之后,邯郸警方费尽周折,终于将这批文物从盗墓者手中追回。当三匹造型各异的青铜马历尽劫难“完璧归赵”之时,在场人员不由一阵惊叹。

三匹马个头并不大,但造型却极为精美,并且采用了典型的写实手法:一匹昂首前行,一匹驻足觅食,另一匹则似乎在打响鼻。把它们并排放置在一起,一个生动的画面顿时出现——三匹无拘无束的马仿佛正在草原上闲庭信步,又似刚从战场归来,卸去沉重的马鞍和铠甲,享受着片刻的宁静。

邯郸市博物馆所藏的这三匹青铜马,虽然体积不够大,但在写实一项,却堪称秦陵陶马的先声。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这三匹青铜马被誉为“孤品”和“稀世珍宝”,也当仁不让地成为邯郸市博物馆的馆之宝

图片
▲  赵王陵出土的青铜马,全身无任何配饰,无拘无束,自由洒脱。 

三匹青铜马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它们出土于赵王陵

自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赵章把自己的都城迁到邯郸,至公元前228年赵灭于秦,前后158年间,邯郸城中的王座上共坐过八代赵王,分别是敬侯赵章、成侯赵种、肃侯赵语、武灵王赵雍、惠文王赵何、孝成王赵丹、悼襄王赵偃和幽缪王赵迁。其中亡国之君赵迁被秦人掳走,很可能埋骨他乡,其他七位赵王,应该都长眠于邯郸市西北起伏的丘陵之间。
那是一片风水宝地,背依紫山山脉,面对输元河与沁河,景色怡然。赵王陵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战国王陵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近30平方公里的王陵区内,共有连绵逶迤的五座陵台、七个封土堆。倘若去掉被掳走的赵迁,七代赵王恰好与七个封土堆对应,这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
1997年3月的那个夜晚,盗墓者掘开的是赵王陵2号墓。虽然迄今仍无法确定墓主人的真实身份,但考古学者普遍认为他是七位赵王中的某一位。因此,被盗掘出的三匹青铜马属规格极高的随葬品。这三匹马体格壮实,四肢粗短有力,前腿稍细,后腿弯曲,马蹄前圆后尖,鼻孔阔大,马耳尖小直立如“削竹”等一系列特点,都符合古代相马术中“良马”的特征,很可能是赵王生前最喜欢的骏马类型

图片

▲  图为赵王陵2号墓的车马坑。1997年2号墓被盗后,被追踪回来的文物才让赵王陵的面目在人们的视野中清晰起来。

古代王公贵族墓中殉马或陪葬马匹模型并不少见,因为马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但对于邯郸城中的诸位赵王来说,马更具有另一番神圣的意味。

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氏先祖在登上历史舞台之初,就与马有了不解之缘。商时,赵氏先祖中衍曾为商中宗太戊御,“御”通“驭”,就是驾驭车马的意思。能为商王驾车,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也说明中衍是一位本领高超的驭手。这项本领被中衍的子孙作为传统继承了下来,到西周穆王时,传奇般的造父把这一职业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司马迁的描述中,造父是一位杰出的驭手和相马师。他在桃林地方得到八匹骏马,调驯好之后献给了周穆王,并得到穆王的赏识,为其驾驭马车。
周穆王西行巡狩,造父驾驭马车,将其拉到了西王母身边;徐偃王造反,周穆王日驰千里,大破之,造父又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论功行赏,周穆王将赵城赐给造父古人喜欢因地为姓,自此赵氏出现在中国历史上造父之后六世,又有著名驭手出现,奄父。奄父为周宣王驾驭马车,伐戎,并在千亩之战中救了宣王的命。
图片
▲  位于邯郸市东环大转盘的“胡服骑射”雕塑,气势恢宏,威风凛凛,彰显出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摄影 / 邯郸影像
再后来,周幽王无道,奄父之子叔带离开周都,投奔了晋国。此后几百年间,赵氏在晋国逐渐兴旺发达,终于在赵夙之时,获得第一个采邑,为赵氏完成了跨越式的身份转换。值得一说的是,赵夙得获重用,又是在晋献公姬诡诸伐灭霍、耿的战役中,发挥了驭手的特长
马再一次为赵氏立下奇功,已经到了公元前307年。那时赵作为诸侯国,早已将都城迁至邯郸,在位国君正是日后声名卓著的武灵王赵雍。这一年,锐意进取的赵雍顶住国内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下令国人废弃中原民族的传统服装,改穿胡服;舍弃军中笨重的车辆,改为骑马。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凭着这项军事改革,赵国军力猛升,骑兵的战斗力称雄天下,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者
图片
▲ 图为武灵丛台,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内,传说这里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发生地。
这是邯郸历史上的一段高潮,也是整个战国时代的一段华彩。以驭马起家的赵人,又通过马将自己的国家发展壮大至巅峰状态。这样的历史,使得马在赵人心中早已超越原本的含义,而具有了图腾的性质。

图片

远道而来的酒樽
距邯郸市博物馆不远,有一座武灵丛台,据说始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屡经战火又屡次修复。古人形容当年丛台胜景时说:“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扬鞭耀武士。”可从中窥见赵国繁荣强盛之一斑。
图片
秦始皇帝嬴政统一中国后,天下被划分为36郡邯郸郡是其中之一,郡治就在邯郸。赵国虽不复存在,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赵文化却依然绵延流传。
赵文化的核心是包容和进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勇于向戎狄学习,就是最好的例证。事实上,包容和进取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还更多体现在经济层面——在农业时代,赵人既“崇本”,又不“抑末”,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早在战国时,邯郸作为冶铁业中心,就已经成为黄河以北最重要的贸易城市,出现了大批“富至千金”的工商之家。及至秦朝灭亡,中国历史迎来在第二个大一统时代汉代,邯郸更是一跃成为位居全国第三的经济中心城市,与洛阳、临淄、宛(今河南南阳)、成都并称“五大都会”

公元1世纪中期的某天,一座精美绝伦的铜酒樽,从偏远的蜀郡千里迢迢来到赵都邯郸。而它的主人是东汉的一位赵王。

图片

图片
▲  东汉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承盘。 

这座铜酒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出土于邯郸市南郊的张庄桥1号汉墓。这是一座规模宏大、规格极高的汉墓,虽然早被盗墓者光顾过,但仍然出土了多件陶器、铜器、玉器、骨角器、铁器等文物,以及数万枚五铢钱。

在众多出土器物中,这座铜酒樽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它由酒樽、樽盖和承盘三部分组合而成,通体鎏银,纹饰鎏金,精美异常,虽然深埋地下近两千年,依然闪烁着耀目的光彩。专家根据其外形、质地及纹饰,将其命名为“金银涂乘舆大爵酒樽”。

酒樽承盘的下沿,刻有48字隶书铭文。 不仅是对这座铜酒樽制作程序的详细说明,更是它的身份简介:它诞生于公元47年,当时东汉王朝正忙于平定内乱和抗击匈奴;它由“蜀郡西工”制造,那是一个设于今四川成都的官营制造机构。它的地位很高,因为铭文中有“乘舆”二字,意思是皇帝才能使用的器物。

图片

我们可以想象,当这只精美绝伦的铜酒樽经过所有程序,终于完工之后,被恭恭敬敬地送到了东汉都城洛阳的皇宫里,然后某天,皇帝又把它赏赐给了赵王。有专家指出,此人很可能是东汉第二代赵王刘栩,他在位时间很长,自公元42年至公元82年,前后达40年。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座铜酒樽最终的主人是第五代赵王刘乾,他在位时间更长,自公元117年至公元165年,共计48年。刘乾死后不久,东汉王朝就乱成了一锅粥。

图片

磁州窑:黑白分明 极致美学

历经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为区域政治中心的邯郸没落。到隋文帝统一中国的公元589年,作为民间艺术代表的磁州窑隆重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邯郸市博物馆的磁州窑展厅,我们可以领略到磁州窑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图片
 博物馆内磁州窑展厅陈列。
 
邯郸地区烧制瓷器的历史久远,据说在东汉魏晋之间,当地就已经产生了陶器向瓷器的过渡性产品“釉陶”。到北朝时,瓷器烧制技术出现巨大飞跃,磁州一带开始生产青瓷。邯郸北朝青瓷的产生,拉开了磁州窑千余年发展的序幕。
隋唐时期,除青瓷外,磁州窑还烧制白瓷、黑瓷和低温三彩器。当时,白瓷在北方最流行,产量也最大,以至呈现出“南青北白”的局面。
到文化最为发达的宋代时,磁州窑一跃成为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中心窑厂在今邯郸磁县峰峰一带,因为这里在宋代属磁州管辖,所以后人称之为磁州窑。
图片
图片
 
图片

 

磁州窑系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化意味浓厚的装饰艺术,在装饰的题材和内容上,花样百出,不仅有传统的花鸟虫鱼吉祥图案,还有人像、动物、古典诗词、戏曲场景等,几乎无所不涉。
由于宋代文化氛围浓厚,诗词歌赋流行,所以磁州窑也迎合这一社会潮流,直接把它们搬到了瓷器上。
在瓷器上书写诗文,大约始于唐代但在宋代的磁州窑系才蔚成风气。磁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是瓷枕,由于瓷枕上有一个很大的平面,恰似展开的纸张,非常适合写诗作画,所以磁州窑的诗词大多出现在瓷枕

图片
▲ 在古代,制造一场春梦,大概得先拥有一只“高唐梦”瓷枕吧。

馆中所藏的一件磁州窑诗文枕,上书“欲做高唐梦,须凭妙枕欹(qī)”。
我们较为熟悉的梦,有“黄粱梦”“南柯梦”, “高唐梦”则浪漫美妙得多,它来自战国时楚国美男子宋玉的《高唐赋》,说楚王游高唐时,有巫山之女来相会,这位女子“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从此之后,男女欢爱便被称为“云雨”。而“高唐梦”则作为情爱之梦,久久驻留在后世的诗歌中
这件磁州窑枕上,大大方方地说,欲做美梦还须妙在幽默中一扫文人诗的羞赧生活之乐跃然枕上。这样表现朴素生活中怡然欢乐的诗句、童趣、俚语等等,在磁州窑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磁州窑瓷器之所以成为各种装饰技法的舞台,与其材质关系密切。唐朝流行白瓷,而磁州窑瓷土质地粗糙,颜色灰黄,烧制出的瓷器远不如外地的瓷器洁白,在市场上备受冷落。后来,磁州窑工匠们摸索出一个办法,他们将本地产的白色黏土研成粉末,做成泥浆,涂抹于瓷器坯胎表面,如此烧制出来的瓷器洁白细腻,完全不输外地白瓷。这种解决方法,就像在人脸上化妆一样,所以这种黏土被称为“白化妆土”。
化妆土的运用,为磁州窑各种装饰技法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后,工匠用刀子、竹签、箅子、毛笔等各种工具,在瓷胎上刻画、描绘出文字和图案,然后上釉、入窑,烧制出一件件精美细腻、雅俗共赏的瓷器。

图片

▲ 化妆土的妙用。

在这些技法中,有一种宋代晚期出现的“白地黑花”最具代表性。具体程序是在施有化妆土的瓷胎上,以毛笔蘸“斑花石”颜料,绘制纹饰图案,再罩一层透明釉,最后入窑高温烧制。由于颜料中含大量铁成分,烧制后呈黑色或褐色,俗称“铁锈花”。这种技法形成了黑白分明、对比强烈、质朴脱俗的独特艺术效果,故而被称作“白地黑花”。

“白地黑花”这项独特技法,开创了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艺术的新纪元,也使得磁州窑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并就此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古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所说,磁州窑白地黑花技法的成熟和发展,直接导致了元明青花瓷的产生和发展

 
图片
 
图片

▲ 邯郸的响堂山石窟表现了佛教石窟中的“北齐样式”,佛像面貌丰满健壮,衣纹线条简洁洗练,洋溢着一种石雕艺术的成熟之美。图为博物馆中复原的响堂山石窟雕像。

今日,当我们信步邯郸街头,仍可寻得这座古城往日依稀的风华,而邯郸市博物馆,不仅收藏了这座城市的记忆,更保存了它慷慨悲歌、雍容宏阔的精神世界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