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艺术与文化的统一:《玉润中华》读后感

字号:T|T
2024-06-28 09:17 来源:文博中国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是南京博物院策划的一个全国性的玉器特展。此次特展以南京博物院建院90周年为契机,联合了国内43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的顶级玉器艺术品约600余件(组),通过连绵不绝近万年的玉器与玉文化,来呈现中华民族谦和温良、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同名的展览图录的主体章节体例主要依据展览结构编排。通读整本展览图录,不仅只是收获颇丰,而且经历了一场考古、艺术与文化之旅。尤其是以下三点印象强烈。

 

 

图片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南京博物院 编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构建体系,谱写史诗

 

 

 

 

从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开著录玉器的先河后,关于玉器的著录与研究走过了漫长的金石学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诞生,关于玉器的著录与研究进入了以考古学模式为主的阶段。在金石学阶段,所见玉器均非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与调查手段获得,因而对于其起源、发展历程、内涵特征等关键问题不明所以。考古学手段的介入,使得玉器与玉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阶段特征、文明价值等问题逐渐得以明朗。然而,以往的展览展示、学术研究多为零散的、片段式的。虽然出现了诸如《中国玉器通史》的著作,但是目前仅有这一部通史性的学术著作,总体来说依然较为缺乏玉文化系统性的体系构建。尤其是在面向广大观众时,这个问题就会愈加突然,甚至拿不出一本能够集中最新发现与成果但又全面的可读性较强的通俗性读物。

 

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了《中国文物志》编纂项目,并列入国家文物局重点工程项目。其中,设置玉石器一章,提出要从近万年的玉文化中遴选出400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玉器,通过分类与对每件代表性玉器大约600字的阐释,构建一个较为系统性的万年玉器图景。孙庆伟教授是玉石器章节的总负责人,而我是骨干成员与具体推进者,我们在2018年就提交了18万余字的稿子,后续又经过两次大规模的修改,原预计是2020年出版,但不知为何至今仍未面世。2020年,以原《中国玉器通史》原班人马为主体,笔者亦被邀请入组,共同担负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玉文化专卷的编纂筹备和编写工作。2022年夏,玉文化大百科的大部分书稿提交,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夭折”。如果这两部玉器和玉文化的专卷能够出版,一方面可为学界提供有体系性的学术专著,另一方面由于每件玉器配备至少一幅图片,也可为广大玉器爱好者提供可读性较强的普及性图书。然而,事与愿违。

 

中国考古学诞生已历百年,各个方面需要通过特定的视角由“物”到“史”,由个别、特殊上升到整体、普遍,将以往零散、片段式的研究,通过独特的视角进行整合与提炼。同时,在加快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背景下,构建一部系统完备的万年玉文化史诗图卷也可谓恰逢其时。这如同司马迁在汉武时期著《史记》一样,“究天人之际,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以下简称《玉润中华》)将万年玉器资料梳理、提炼,体现出极强的总结性、完备的系统性、连续的通史性。因而,这部图录被网友们誉为玉器类的“百科全书”,实至名归。

 

文物典型,资料全面

 

 

 

 

百余年的考古历程与长达千年的传承,各级博物馆、考古院所、科研机构和私人收藏的古代玉器不计其数。如何从种类旁多、造型各异、数量丰盈的古代玉器库中挑选出具有突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文物,是一个特别考验策展人的难题。纵观《玉润中华》所挑选的600余件(组)玉器,其挑选文物的典型性通过“五全”得以充分体现,即年代全、地域全、器类全、材质全、人员全。

 

首先,在时间上体现了全面性。此书以时间为序,系统地讲述了玉器从远古时期的装饰品到神秘的礼器,再到一步步“走下神坛”,深入普通百姓生活,潜移默化地塑造中国人的性格与价值取向的过程。在玉器的年代体现上,这本书跨越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的漫长历史,并将期间的各个用玉考古学文化和历史朝代纳入。同时,将展览与全书结构分为“玉生华夏”、“玉成中国”和“玉美神州”,就是按照时间线索归纳总结为三个大的阶段,也体现出中国玉文化在不同阶段的鲜明特征。

 

其次,在玉器地域的体现上较为全面,展示了中国各地区玉器的风貌和特色。收录的600余件(组)出土及传世玉器的地域分布广泛,涵盖了中国的各个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发源地、高潮阶段的代表、龙山时代的百花齐放,如小南山遗址、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肖家屋脊文化等,到后来的历史时期玉器,不仅常见帝都出土玉器,还有地方诸侯王和边缘地区的玉器。这些玉器不仅反映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也体现了玉器在不同地域的传播和发展。另外,还通过玉器展示了各地区的工艺特色和艺术风格,反映了各地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再次,在玉器器类的选择上非常全面。它不仅包括了各种形态和功能的玉器,如礼器、祭祀用品、装饰艺术品、实用器具、丧葬用玉、摆件、弄器等,同时每个种类玉器下面还分别选择了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代表性具体器类,并且还涵盖了不同的材质和差异化的工艺。从新石器时代的神秘礼器,到商周时期的祭祀用品,再到汉唐时期的装饰艺术品,以及明清时期的宫廷珍品,尤其是乾隆时期玉册上的御制诗文也全文释读公布,学术研究价值较大。总体而言,中国文物界有头有脸的国宝级玉器基本悉数到场。这些玉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不仅展示了中国玉器的发展历程和精美工艺,还深入探讨了玉器背后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又之,在玉器材质的体现上非常全面,展现了从远古时期到现代中国玉器所使用的各种材质,其中不乏一些舶来品。不仅有最为人们熟知和珍贵的材质,如透闪石玉、蛇纹石玉、独山玉、蓝田玉、玛瑙、水晶、玉髓、绿松石、翡翠、汉白玉等,还有一些小众的材质,如青金石、各色宝石、虎睛石、芙蓉石、碧玺、玻璃、琉璃等,甚至将有机质宝玉石纳入庞大的玉文化体系,如琥珀、珍珠、螺钿、玳瑁、象牙、珊瑚。除此之外,还涉及金、银、铜、陶瓷等材质。材质的全面性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玉文化的包容性,而且不同的材质能够通过匠心汇集一物之上,也体现出了中国玉文化的和平性。

 

最后,该书在参与人员方面的体现相当全面,涵盖了从专家学者、策展人、博物馆人、玉器爱好者等多个层面的人员,共同为中国玉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提供支持的博物馆多达43家,基本涵盖了中国一级博物馆中的全部顶流选手,额外提供图片支持的还有27家文博机构和个人,全书图片总数达到惊人的1200余张,而且文物图片既有整体图又有局部放大图,还有线描和详解,绝对是一场极致的视觉盛宴。

 

艺术加盟,升华文化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定义是“石之美者也”,因而,美是玉的天然属性之一。由于中国玉器与玉文化自诞生以来,就连绵不绝地传承着。在晚清至20世纪初期,玉器开始被海外的收藏家所关注,并被视为古代中国的重要艺术品,这一传统被至今海外的博物馆收藏与学术研究所继承。在现当代中国,在学科与学术层面上,玉器一方面作为一种考古遗物,尤其是两汉及之前的玉器由于其神圣性、礼仪性、财富性、教化性、纽带性、艺术性被密切关注和研究;另一方面玉器仍被视为重要的工艺美术,其发展与传承的历史是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遍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来讲,玉器也是一种关键的探讨美学原理的材料,朱光潜、宗白华、邓以蜇、叶朗等美学大家在建立中国美学体系和探索中国美学原理时,都运用了玉器这种物质性艺术材料。因而,玉器不仅是一类古代遗物,对于中国艺术来讲,又是一种重要的工艺美术。同时,玉器表面的纹样系统也是一类美术史材料。故而,玉器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工艺价值和造物观念探索价值。换言之,玉器也颇具艺术性。《玉润中华》在玉器的艺术性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

 

艺术魅力与美学历程的统一。在工艺美学体系中,玉器的工艺美学特征主要包括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所谓生活美,是研究人们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美的观念,研究民族的审美特点,研究生活发展中流行心理对美的追求,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思想、心理、品质、意趣以及习俗等内容。生活美是工艺美学的基础,也是工艺美学的内涵。所谓艺术美,是研究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例如形式法则,形式感等,它反映人们的智慧创造,是工艺美学中的主要方面。所谓科学美,是指在制作中的物质美、结构美、技巧美等内容。”(田自秉《工艺美术和美学》)由此可知,实际上以往关于玉器的形制变化、纹样演变、精神内涵、用玉制度、工艺材质等方面的研究,其实暗含了较多玉器生活美、艺术美和科学美的内容。在《玉润中华》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全书不仅深入探讨了玉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器型、纹样、功能的演进,在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该书还通过玉器展示了不同时期各地区的工艺特色和艺术风格。同时,书籍中的玉器跨越了近万年的历史,这些玉器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在同一本书中,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感受到这些玉器所蕴含的考古价值、艺术魅力和美学历程。

 

学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书籍在学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上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性。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玉器历史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其一,该书所运用的美术史材料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主要可以分为图像和形象两大类。图像类资料有漆画、壁画、画像石、帛画、书画、石屏风图像、瓷器图像、乐器图案等,形象性材料则包括兵马俑、人佣、动物石雕、佛教造像、泥塑等。另外,还有一些工艺美术材料,如古代服饰类材料、檀香器座等。除了充分利用中国大陆的美术史材料外,甚至还将目光投置海外和台湾地区,如利用了在日本京都大德寺所藏的《五百罗汉图》、正仓院收藏的螺钿紫檀琵琶图案,在解读一些玉器的使用方式时利用了现今被台北故宫所藏的《南宋高总画像》《北宋宣祖皇后像》《宋宣祖坐像》《元文宗画像》。其二,书籍中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观点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整理,邓淑苹、邓聪、徐琳等学者可谓是当前中国玉文化和工艺研究中的佼佼者,扬之水也是文物研究领域的大家。这样一批优秀学者的论著,不仅深入探讨了中国玉文化内涵以及玉器工艺演变、艺术特色等,使得整个书籍在学术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而且这些学术观点也与书中的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整个书籍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整体上来讲,这种学术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使得书籍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考古学可以为艺术史、工艺美术史研究提供大量新材料,但不可避免地它们之间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重合,如上文提到的玉器造型、材质与工艺研究。而且,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从材料和方法的层面为艺术史和设计史研究提供了较大的挑战和补充。因而,当前美术史学界的学者与研究会非常关注考古材料,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重视,新材料、新成果层出不穷,美术史学界纷纷举起了美术考古的大旗。在美术史研究中运用考古材料已经是普遍现象,甚至是有论文基本以考古材料为主。考古学领域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在进行研究时运用了美术史材料,或进行了一些与工艺美术有关的器物造型与纹样风格的分析,但是缺乏进一步的审美解读与观念思想的诠释,而且美术史材料运用得并不普遍。甚至在考古文博领域当中,这部分内容长期以来被认为不那么重要,属于考古文博研究的“枝流”,而非“干流”。当前学科交叉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考古文博不仅要交叉以往经常所提的科技、历史文献外,也需要与艺术学、哲学门类下的美学充分交叉,关注人类的审美、情感等心理性结构文化属性。因为这更关乎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一个全面完整的物质文化研究也应将艺术学的视角纳入。

 

美中不足的是,虽然编撰团队十分强大,也做了许多研究性和总结性工作,但是总体感觉图录中的文字仍是文物说明性质,只是比以往的文物说明内容要长一些。与大英博物馆的一些展览图录相比,如《明:盛世皇朝50年》,《玉润中华》可能仍需继续在学术性解读和文物对比研究中下一些功夫。其次,在博物馆开放与传播学发展到传播的功能导向已日趋明确,呼吁更加开放与平等趣缘的阶段,公众的智慧与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力量。《玉润中华》在普及性方面仍有所欠缺的是,缺乏相应的互动环节的设置。再次有所缺憾的是,在展厅中策展团队绘制了大量的玉器人体位置功能图,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各类玉器饰品的穿戴使用方式就是以考古出土背景为依据复原,然而并没有将这些复原位置图收入图录中。

 

总体而言,《玉润中华》以其系统性、全面性、丰富的图例和充满质感的图片、深入的文化探讨和艺术性解读,以及对美术史材料的充分运用,使得它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加之精美的装帧与设计等优点,使其成为研究和了解中国玉器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著作,实现了考古与艺术、文化的有机统一。这本作为展览生命延续的图录,演绎出了独特风采,因而这本图录异常爆火,作为一种文创“出圈”。《玉润中华》在展览期间就7次印刷共计1.8万册,而且还是一本难求。虽然这本图录存在一些缺憾,但这种爆火的程度也充分体现出了这本图录的高度、深度、广度、温度与气度。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展览图录也可以打造成“出圈”的文创产品,并且大有可为。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