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讲好瓷业文化遗产鲜为人知的故事

字号:T|T
2024-06-21 09:40 来源:文博中国
千百年来,礼芳村以及周边山区都是景德镇瓷业烧制燃料——窑柴的重要产区。礼芳村也是景德镇申遗“蛟潭窑柴生产运输片区”的核心片区。6月7日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举行的“遗产里的景德镇,发现礼芳‘柴’艺——去礼芳添柴,为申遗加油”主题活动,正是对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窑柴篇的深入回顾和展示。这也是今年景德镇以“艺术乡建”形式,创新开展“遗产里的景德镇”系列主题活动的第三场。
 
图片
“发现礼芳‘柴’艺”活动开幕式现场(李开旺 摄)
 

图片

礼芳村航拍图(郑筱卿 摄)
 
多重体验 重温礼芳“窑柴文化”历史记忆
 
在北京建筑大学老师的带领下,参与活动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游客、村民一道走进礼芳村,体验了“观掌山人祭表演”“看礼芳窑柴展览”“访窑柴遗迹(遗址)”“参与礼芳‘柴’艺制作”“放水柴”等独具特色的“窑柴文化”,重温了礼芳“窑柴文化”历史记忆,对礼芳“窑柴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中探寻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里不一样的美。
 
精品展览 讲述礼芳“窑柴文化”
 
南宋蒋祈《陶记》载,“山川脉胳不能静于焚毁之余,而上风日可荡耶,‘一里窑,五里焦’之谚语其龟鉴矣!”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每年烧窑柴40万吨以上,供柴所需范围除浮梁本地外,已拓展至鄱阳、祁门等地。
 
图片
游客现场体验“勇挑重担”(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乐进 摄)
 
景德镇是如何维系巨大的燃料供给,实现可持续、稳定的窑柴供给,走出“一里窑,五里焦”燃料匮乏和生态破坏双重魔咒的?正在礼芳村四甲祠堂举办的“礼芳窑柴记——一部人与山水的交响”展览,揭示了其中的秘密。该展不仅从礼芳窑柴生产过程、窑柴分类与工具、古村风貌、历史遗迹等方面,全方位展示了当地“窑柴文化”,而且清晰展示了景德镇千年窑火不熄的民间智慧。
 
图片
游客在观看“礼芳窑柴记”展览炭画作品(景德镇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乐进 摄)
 
丰富活动 讲好景德镇陶瓷故事
 
今年以来,景德镇市申遗办集思广益,以“艺术乡建”的形式,创新开展“遗产里的景德镇”主题活动,拓宽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的广度,发现瓷业文化遗产里不一样的美;挖掘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深度,探寻瓷业文化历史最深刻的魂;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高度,阐释瓷业文化遗产最独特的质,讲好文化遗产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片
游客体验“放水柴”活动
 
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景德镇市申遗办联合浮梁县瑶里镇长明村开展“遗产里的景德镇,艺术乡建在长明”活动,拉开了“遗产里的景德镇”主题活动的序幕。活动通过走矿工路、喝矿工茶、吃矿工餐,让远道而来的嘉宾和村民们一道,共同体验了当年“万人采矿”的盛况,不仅让长明村明坑遗址“活”起来,也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矿工文化,并参与其中,成为长明矿工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5月1日至6月23日,景德镇模式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方李莉学术团队30年研究艺术人类学民族志场景展在珠山区陶源谷三宝蓬美术馆举行。这次展览,堪称景德镇历史的一本重要“说明书”,是方李莉学术团队扎根景德镇30年研究的成果结晶。
 
该展借助数字化交互式触控显示装置、口述史视频装置等全新的媒体数字技术,把传统的文本式人类学民族志融入互动场景,为观众打造了一个多样化的艺术体验空间,让观众如同走进田野调查现场,切身感受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展览首次提出了“景德镇模式”“瓷文化丛”“先锋人群”“后农业文明”等一系列学术概念。通过1000多年来景德镇“人”的流动与全球“瓷”的流动,从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城乡互动、遗产资源化以及地方与全球联动等多个维度,深入阐释了景德镇这座城市在与世界互动中所形成的独特发展模式,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人深刻了解景德镇的前世今生。
 
刚刚结束的“去礼芳添柴,为申遗加油”主题活动,还通过景德云媒客户端进行图文直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吸引了30多万人次观看。
 
从“艺术乡建在长明”活动,到“景德镇模式”展览,再到“发现礼芳‘柴’艺”活动,景德镇尝试用创新的手法讲述文化遗产鲜为人知的故事,千年瓷都活化瓷业遗产的脚步越来越坚定。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