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惊雷:春申君黄歇的吴地渊源

字号:T|T
2024-06-20 15:29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吴文化博物馆近日隆重推出了“新九州”系列展览。其中荆州作为楚文化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璀璨瑰宝。它以深邃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对江东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楚文化东进的过程中,许多志士仁人发挥特长,传播思想文化与技术,加强吴楚两地的交流。其中春申君黄歇以非凡的政治远见和文化洞察力,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不仅引领了楚文化的东扩,更为东南地区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图片

吴文化博物馆“荆州——千里江陵”展厅现场

 

春申君黄歇,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晚期政坛的实际掌控者。他致力于开发江东之地,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早期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凭借这一不朽功绩,后世将其视为江东地区发展的先驱,并衍生出无数有关于他的传说。

 

图片

《芈月传》中黄轩饰演的春申君黄歇

 

如今江阴的申港、黄田港,上海的申城、黄浦江,苏州的黄埭、春申君庙都与他有关。上海申博成功后,人们唱响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无不见证着其影响力。

 

考究各类史书古籍,黄歇似乎并未踏足吴地开发东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使得黄歇成为吴地的开拓者,为后世贡献出如此多的传说。

 

 

“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春申君辅佐楚王,凭功获封吴地

 

春申君黄歇出身高贵,是楚王亲属。《史记·游侠列传》提及“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恰好楚国有宗亲执政的传统,亦即楚王的亲属掌握朝政,可为佐证。按照年龄推测黄歇极可能是楚怀王之子,楚顷襄王之弟,楚考烈王之叔。

 

图片

吴文化博物馆“荆州——千里江陵”特展现场

 

春申君的初次登场非常亮眼,他出使秦国,成功缓解秦楚矛盾。当时秦国强势夺取了楚国的巫郡、黔中郡,更是攻占了郢都鄢城,迫使楚顷襄王不得不迁都至陈县。之后秦昭王又萌生了联合韩国、魏国,意图效仿昔日五国伐齐的策略,三家共同瓜分楚国,以此消除南方的强大威胁。

 

黄歇获悉消息后,立即动身前往秦国,面见秦昭王,为楚国争取一线生机。他冷静地分析形势,陈述利害,以智慧和勇气为楚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天下莫彊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彊韩、魏也,臣为王虑而不取也。诗曰“大武远宅而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且王攻楚将恶出兵?王将借路于仇雠之韩、魏乎?

 

图片

战国时代黄歇与马车的雕像

图源:上海市闵行区水务局官微

 

黄歇在进谏时,其言辞既坚定又温和。他首先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以示楚国虽屡败于秦,但依旧为天下强国之一,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力。他比喻秦楚之争如同“两虎相争”,势必两败俱伤,他国可能乘虚而入,从中渔利。黄歇进一步分析,秦王出于个人恩怨欲灭楚,却忽略了秦国与楚国相隔较远,夺取的土地难以有效管理,如同飞地。相比之下,韩、魏两国与楚接壤,攻占的土地易于直接治理。就算灭楚,好处归于韩、魏,坏处归于秦国。

 

黄歇还强调,韩、魏与秦有百年大恨,双方冲突不断。秦楚之间的矛盾,相比之下仅是短暂的数十年。若秦国大举攻楚,后勤补给将依赖于韩、魏,这无疑将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秦国不如化敌为友,与楚国缔结盟约,实现互利共赢。

 

图片

玉龙佩 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黄歇的分析触动了秦昭王,两国关系得到显著的缓和。此前,楚国在外交上屡次受到张仪的戏弄,甚至连楚怀王都客死秦国。黄歇以其卓越的口才和智慧,为楚国化解危机,不仅展现了楚人的杰出才干,更在外交舞台上为楚国扳回了一局。

 

同为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偏听偏信导致怀王被秦国扣留,黄歇却为楚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惜其才华却引来了哥哥楚顷襄王的忌惮。楚国历史上不乏兄终弟及的先例,出于安全考虑,顷襄王决定派遣黄歇随同太子熊完前往秦国作为人质。这一举措,既是对黄歇的防范,也是楚国在复杂局势中的一种策略应对。

 

图片

一凤二龙相蟠纹绣绢 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公元前263年,顷襄王病危之际,秦国却拒绝太子熊完归国。黄歇为熊完筹谋,安排他扮成车夫,随楚使回国。黄歇留守原地,以太子患病为由,婉拒所有访客,待太子安然回国后,黄歇方才向秦昭王坦陈真相。秦昭王闻言大怒,本欲令黄歇自尽。范雎则进言劝解,熊完即位必将重用黄歇,不如送其回国以示秦之友好。秦昭王采纳谏言,黄歇免去性命之忧。

 

黄歇归楚仅三月,顷襄王便驾崩,熊完顺利继位,史称楚考烈王。公元前262年,黄歇受楚考烈王之命,荣任楚国令尹,并获封春申君。令尹是楚国最高官衔,对内统筹朝政,对外指挥战争,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是国家权力的核心。黄歇由此成为楚国政治舞台上的显赫人物,其影响力和权力达到了顶峰。

 

图片

楚考烈王和春申君黄歇 图源网络

 

在任令尹期间,春申君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巧妙地解除了邯郸之围,成功联合各国讨伐秦国,为楚国报仇雪恨。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挥师北上攻灭鲁国,开疆拓土。在对外征战的同时,春申君也注重内政的治理。他礼贤下士广招门客,为楚国延揽人才,还任命荀子为兰陵县令,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能够有机会将自己的理想与学说付诸实践。

 

黄歇辅佐楚王二十余年,期间立下无数功劳,为后人所仰慕,明初吴中名士高启作《春申君庙》:

 

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

名重三公子,谋疏一妇人。

画帏留古像,珠履绝遗尘。

箫鼓时迎祭,还怜旧邑民。

 

“封吴开巨壤,相楚服强邻”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描述了春申君在吴地封疆并发展,在楚国担任相职,使周边强国不敢轻易动兵。这两句不仅展示了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力量,也暗含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担当。“箫鼓时迎祭,还怜旧邑民”两句,以箫鼓的迎祭之声,展现了吴地百姓对他的怀念和敬仰。尽管他已经逝去,其事迹和精神仍然被人们铭记和传承。

 

图片

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凤鸟虎座鼓架 淮南市博物馆藏

 

春申君对上辅佐楚考烈王,对下则能征伐四方。因其卓越的贡献与功绩,于公元前241年被赐封吴地,从而与江东地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江东长保赖春申”:春申君保护开发江东

 

公元前306年,楚怀王成功灭越并设立了江东郡。这一举措标志着江东地区正式纳入楚国的统治与开发体系之中。自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41年,江东地区已在楚国的治理之下历经了65年的演变与发展。黄歇于公元前241年受封,至公元前238年辞世,其间对吴地的开发与管理仅短短三载。为何后人视春申君作江东开发先驱?可能黄歇执掌楚国朝政期间,大力开发江东,也可能春申君以开拓私人领地的心态,积极从事各项实务,致力于吴地的开垦与建设。具体如下:

 

春申君在吴地致力于水利建设。现今位于上海市境内的黄浦江,昔日皆属于吴邑之地,相传因春申君开凿而得名。传说春申君曾亲自勘察地形,发现吴城邑低矮容易碰到水患。他在吴城内开凿了多条河道,起到泄洪作用,促进当地发展。前文提到黄歇执楚国权柄,不太可能亲至,顶多派遣家人门客管辖,传说背后是黄歇对吴地水利的重视,是其在江东开发上的一大贡献。

 

图片

江东水系图 图源:郭学东《走读淮河——淮河南北过渡带文化考察》黄山书社 2017

 

黄歇还在吴国故城废墟上建立都邑,据《吴越春秋》载:

 

阊门亦名破楚门,吴伐楚,改曰阊门……楚春申君于吴,号云破楚,改曰阊门。

 

《越绝书》载:

 

楚门,春申君所造。楚人从之,故为楚门……今太守宫者,春申君造,后壁屋为桃夏宫。

 

《越绝书》《吴越春秋》记载的真实性向来被史学界所怀疑,故事虽然精彩,可信程度却总是打折扣。阊门位于苏州西侧,直面楚国疆土,春申君可能派遣手下重新修缮命名为楚门,以此彰显楚国强于吴越,是南方的霸主之国,有一定的可信度。

 

图片

阊门《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徐扬 清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春申君不仅以治水与城建的卓越成就著称,更在吴地留下了不朽的建筑瑰宝——“春申君子假君宫”。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的末尾,深情地赞叹道:“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之壮丽,实乃非凡。”惜字如金的他,仅凭这寥寥数语,已足以引发人们对那段古老岁月的无限遐想。东汉年间成书的《越绝书》,提供了更为详尽的记载,让人得以窥见这座宫殿昔日的辉煌:

 

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前殿屋盖地东西十七丈五尺,南北十五丈七尺。堂高四丈,十霤高丈八尺。殿屋盖地东西十五丈,南北十丈二尺七寸。户霤高丈二尺……春申君所造。

 

由文中的“今宫者,春申君子假君宫也”可以推断,东汉时期,这座宫殿建筑依然矗立于世。《越绝书》成书之时,这座宫殿已历经逾三百年的风雨。宫殿可能是春申君在吴郡的治所,他离开吴郡之后,便将其遗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假君”之“假”含有代理之意,类似于代领封君职能。

 

图片

《张翰帖》(局部)欧阳询 唐 故宫博物院藏

 

获封吴地三年后,春申君不幸遭遇了意外,惨死于宵小之手。他的离世并非因战场的烽火,亦非因官场的权谋,而是源于麾下门客的背叛。在战国四公子之中,孟尝君与平原君寿终正寝,信陵君则因魏王的猜忌而沉溺于酒色,郁郁而终。相较于三位公子的正常辞世,春申君的遭遇尤为令人扼腕叹息,被门客李园的狡诈所蒙蔽,步入了致命的陷阱。唐人杜牧惋惜其身死之惨烈,作《春申君》: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烈士”指重义轻身而愿杀身成仁的人,“国士恩”指春申君对门客极为看重给予国士待遇。春申君及其全族被门客李园杀害后,其生前厚养的三千宾客,却无人能为之伸冤报仇斩除小人。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春申君的描写,表达了杜牧对其敬仰之情,也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图片

复合铜剑 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宋代文学家吕本中则痛惜春申君的非正常死亡,亦作《春申君》:

 

少年谈笑解秦兵,便欲连从却未成。

莫谓江东可长保,暮年无意引朱英。

 

“少年谈笑解秦兵”是肯定黄歇上书说服秦昭王灭楚的念头,展现春申君少年英雄的形象。“莫谓江东可长保”表面上说江东看似稳固却仍会被秦国吞并难以长久保存,暗地里却是在谈如果春申君未遭小人毒手,在其开发下吴地实力增强,可能有力量与秦国相抗衡,实现长久安宁。

 

图片

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像 图源:方志江苏

 

在历史的长河中,春申君的声名在江东之地尤为显赫。这一名声的塑造,不仅源自于他卓越的治理才能,更与他在位期间所营造的政坛稳定息息相关。他执掌楚国长达二十五年,江东之地一片太平。随着春申君的离世,江东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仅十五年之后,即公元前223年,秦军的铁蹄踏平了楚国,江东也沦为了秦国的郡县。

 

深藏于江东的遗民怀念着春申君曾经的恩泽。他们痛心于国家的覆灭,更加追思春申君给予的安定与繁荣。江东本是春申君的封地,他的治理让这里的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当地人感念春申君的恩德,将他的福荫铭记于心,视之为守护神。

 

 

“祗今惟潮水,来去如往年”:春申君江东传说的来源

 

在历史学的语境中,有一个术语称为“箭攒”,意指当某人极具声望时,人们往往会将众多与之无直接关联的事物归附于其名下。例如,黄帝作为华夏民族的先祖,被尊崇为“人文初祖”,后世之人,将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诸多伟大创造和发明与之关联,即使这些可能并非完全出自黄帝之手。

 

春申君开发江东的事迹也呈现了类似的情形。他在公元前241年获封,又于公元前238年离世,实际用于开拓发展的时间不过短短三年。他身为令尹难以亲自前往地方,其在吴地的名声却异常显赫。这其中的缘由,或许也与“箭攒”效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铜升鼎(附匕)战国 荆州博物馆藏

 

在吴地众多城市之中,上海与黄歇的联系尤为紧密,其城市简称“申”便是源自其封号。关于上海与春申君的关联,传说可追溯至战国末期。但将两者直接联系起来的是黄浦江。黄浦江在南宋时期开始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从历史学的严谨角度出发,将上海与战国末期的春申君直接联系的说法,显得有些牵强。

 

黄浦江在南宋时期被称为黄浦,到了明代,其名称突变为黄歇浦。这一变化背后,似乎是因为好事者编造一则故事,宣称黄歇曾开凿黄浦江,从而将黄歇与上海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故事虽然富有想象力,但在历史的真实性上却缺乏确凿的证据。

 

图片

中国长江三角洲地貌及水利地图 图源:刘光明《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三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0

 

在太湖流域,人工开凿的南北向河流称为“浦”,意指“纵向的河流”。南宋时期,黄浦原为吴淞江的一条支流,春申君作为吴地杰出人物,若以其名来称呼一条小河,似乎显得过于轻率。

 

至明代,黄浦河道经历了不断的扩展与疏浚,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最终成为了上海的母亲河,黄浦也因此更名为黄浦江。与此同时,吴淞江的地位在上海逐渐降低,其流经松江的部分被改称为苏州河。在江河的比较中,通常认为江的规模要大于河。

 

图片

《吴淞江水图》董其昌 明 上海博物馆藏

 

随着黄浦江在上海地区的影响力和作用日益增强,当地居民开始将其与春申君黄歇联系起来,赋予了这条河流以历史和文化的象征意义。这种联系未必有着确凿的历史依据,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城市母亲河的深厚情感。明代正德年间编写的《松江府志》载:

 

黄浦一名春申浦,相传春申君凿,黄其姓也。

 

“相传”两字颇为巧妙,几乎明示黄歇与松江无关。嘉靖年间的昆山学者郑若曾在《江南经略》中对黄浦江的记载更详细:

 

黄浦为松江府南境巨川。战国时楚灭吴,封春申君黄歇于故吴城。命工开凿,土人相传称为黄浦,又称春申浦。

 

“命工开凿”近乎明确春申君开凿黄浦江,“土人相传”只是解释黄浦江名字的由来。清代乾隆年间编写的《江南通志》更进一步记载道:

 

黄浦在南汇县西六十里,战国时楚黄歇所凿,土人因称为黄浦,一称春申浦。

 

干脆连“相传”两字都省略了,民间传说随着年代不断推移,脱去传说的外衣最终变成地方历史。上海的大部分区域是唐代以后依靠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因而战国时期不可能开凿黄浦江,春申君与黄浦江无关。

 

图片

上海春申君祠堂 图源:郭学东《走读淮河——淮河南北过渡带文化考察》黄山书社 2017

 

松江地区流传的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实际上映射了心理学中的马太效应。这一效应揭示了已经拥有某种优势的人或群体,更有可能继续积累更多的资源和赞誉。以春申君为例,他作为战国四公子中唯一的南方人,在吴地兴修水利的卓越贡献广为人知。加之其姓氏“黄”与黄浦江的名称相呼应,使得上海本地的文人墨客在创作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开凿黄浦江的功绩归之于春申君。这一现象背后,实则是吴地人民对他的认可与尊重。

 

清人林朝崧作《沪渎怀古》,回顾感慨春申君:

 

楚封春申君,乃在江水边。

孙卢扰晋室,曾于此泊船。

奸雄与乱贼,到头俱化烟。

祗今惟潮水,来去如往年。

我登江上楼,怀古心爽然。

岂无芳樽酒,捧以小婵娟?

悲来不能咽,双泪流涟涟。

白日无留停,百年同逝川。

少壮不努力,老死终邱山。

转逊遗臭者,名字长流传。

古来三不朽,功德以为先。

作诗告知心,立志同勉旃!

 

“沪”是上海的简称,“渎”是能入海的河流。“沪渎”应该是指黄浦江。诗人站在黄浦江头怀古,联想到春申君黄歇,诗人明显也认为黄浦江是其开凿。“祗今惟潮水,来去如往年”通过潮水的恒常变化,比喻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更是在凭吊春申君,感念其兴修水利的功绩。

 

图片

春申君发动疏浚黄浦江 浦江之首水文化展示馆“春申堂”木雕 图源:上海市水务局官微

 

整首诗通过对春申君的追忆,引发出对历史、人生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诗人的情感从怀古的愉悦到悲伤,再到对人生哲理的反思,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

 

 

结 语

 

“申”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其原始含义象征着闪电。由于人眼先捕捉到闪电的光芒,随后方才听闻雷鸣之声,故此字逐渐引申为“伸展、舒展”之意,又进一步衍生出“延缓、延长”的涵义。

 

图片

甲骨文“申” 图源网络

 

春申二字如同吴地惊蛰节气炸响的惊雷,昭示着楚文化对吴地的滋养,如同春耕时节的大地,自然界的万物开始复苏生长。先秦时期,北方文明而南方相对待开发,春申君对吴地的具体贡献,文献记载相对模糊且未必可靠,但不得不承认春申君与季札、言偃,构成吴地的先哲体系,与北地的孔子、周公相对应,支撑着吴地人民的精神世界,为当地的发展持续提供内在动力。他更是吴楚之间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文化见证与文化符号。春申君在短短三年间的勤勉实践,为后世留下了如流星划过夜空般短暂却辉煌的美好记忆,成为吴地人们心中永恒的追忆。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