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首页
本馆简介
文博动态
文物保护
博物馆活动
信息公开
陈列宣教
政策法规
从饶州府到景德镇:1800多年建县史的乐平居然有这么多荣光!
字号:
T
|
T
2024-06-18 11:42 来源:中华遗产
▲
乐平东山寺。期待乐平“东山再起”。摄影 / westdoor
本文6900字,阅读约需16分钟。
2023年12月27日13时19分,从南昌东开往景德镇北站的G9860次列车在乐平北站停留
两分钟。
谁懂这两分钟的含金量啊!乐平历史上
第一座客运高铁站
至此开通,标志着这座小城终于进入
高铁时代
。
但是,在2020年建造初期,人们对于要将乐平高铁站建在
昌江区与鄱阳交界处
的地方非常不满,此高铁站布局位置距离乐平中心城区有30公里之远,而凰岗人亦认为建在凰岗镇附近还改掉了凰岗站这个名字
也不甚合理
(凰岗镇隶属于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
横屏观看
▲
乐平北站候车厅顶的二十四节气图。
摄影/周铖
就让我们从
乐平北站
出发,将这座小城的荣光,搬回
古饶州的核心区
,搬回每一位乐平人的心中。
清同治版《乐平县志》曾书“乐平为江右名区,诗书文物,甲于他郡;而圣庙之形胜,亦甲于他郡”,被誉为
“饶州六邑之冠”
。因其
“南临乐安江,北接平林”
而得名“乐平”。乐平地处赣东北丘陵盆地和鄱阳湖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物阜民丰,历史上极少受到战争侵扰,所属饶州,顾名思义
富饶之州
。
▲
清《乐平县志》,顺治十一年乐平县知县王德明编。
距今已
立县1840余年
的乐平,是一方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
文化厚土
,这里不应该只拥有
“中国古戏台之乡”
的名号,其实景德镇地区最早出现瓷器的地方是在
乐平南窑
,素有
“美秀娇甜”
之誉、蜚声中外的
赣剧源头
是在乐平……悠久而厚重,多元又多彩,才是乐平的战甲!
在国际年代地层表中,唯一以中国城市乐平命名的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
乐平统
,是中国南方上二叠统的专名,包括龙潭阶和长兴阶,也是
古江南人类的发源地
。
横屏观看
▲
乐平洎阳大桥南门桥。摄影 / 周铖
古时,
乐平、景德镇、鄱阳都在饶州府的管辖范围内
,府治鄱阳县,而乐平因为距离鄱阳较近,且人口更多,行政级别和地位远高于景德镇。后来景德镇升格为地级市,1983年国务院批准将
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代管
,1992年乐平正式
撤县建市
。因此,如今的乐平依然能看到饶州文化的影子。
高能预警!「乐平极简史」超长图来了!
承洪公之气节,仰马氏之文章
“洪公气节,马氏文章”
作为乐平独特的文化名片,是赣鄱文化中富有代表性的文化瑰宝。
“洪公”“马氏”两大家族都在古饶州府,今景德镇乐平人氏。他们都是
崇尚儒业、家学深厚、学识渊博的大儒
。
古时乐平的繁荣地段,并不是现在的市中心,而是在
“塔前”区域
。这里所说的塔前,原称雁塔村,是“雁塔洪氏”的世居地,
南宋风节名臣洪皓出使金国
,被扣留15年,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宋高宗称赞他“忠贯日月,志不忘君,虽苏武不能过”,被誉为
“节侔苏武”
,
“洪公气节”正出于此。
▲
乐平是“洪皓故里”。
洪皓及其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闻名天下,
世有“四洪”之称
,还有“一门三丞相四学士”的美誉,与北宋“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其中,洪迈著述的
《容斋随笔》
堪称随笔之王,是陪伴毛主席一生的书,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后所读之物。
“马氏文章”是指宋末元初著名
史学家马端临
在其父
马廷鸾
指导下撰写的
《文献通考》
,这是中国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发展史的不可或缺的史书,同样是父子两代,在中国的史学发展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
马端临
《文献通考》。
乐平人自古以来都有着
淳朴、厚道、博学
的性格特点。新时代的乐平人,继承和发扬了洪马文化的精神内核:读书爱国、崇文立德、重教兴学。从乐平中学就走出了两位德才兼备的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何国威
。新生代的乐平人才济济,2023年高考,乐平中学再创辉煌,这座小县城
有7位学子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
守护文脉,乐平人一直在路上。
“一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
乐平自古经济上的富足,使得乐平人的精神世界也同样丰盈。在中国的农耕文明时代,一个地方富庶与否,重要检测标准就是看
戏曲文化
是否发达,精神文化的孕育和发展一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基础上。
300多个自然村,
458座古戏台
,一个
“没有围墙的古戏台博物馆”
,是乐平小城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
古戏台的历史
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日趋完善和精致。最初的戏台是用来敬神祭祖的,附属于宗庙祠堂,
戏曲内容宣扬的是礼乐教化
。直到清中期,戏台才从祠堂中剥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主体建筑。
▲
浒崦戏台。
图源 / 乐平市人民政府网站
从古戏台的社会功能上来看,一般分为五种,
祠堂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台和万年台
,其中现存万年台的数量在乐平所占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在乐平,最具特色的当属祠堂台中
晴雨台
,晴雨台大多与宗族祠堂相连,台分双面,前台朝外,另一面对向祠堂,古戏台与祠堂的两侧由木质包厢连接,将天井围在中央。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浒崦戏台
,以“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著称。它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在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枋上遍布人物故事,约有上百幅,
台内外通体敷金,金光闪闪
。其设计巧妙、结构别致、精雕细琢、布局繁华,堪称一绝。
▲
乐平古戏台精美浮雕。图源网络,摄影 / 旧影阁晴晴
乐平有一句俚语:
“一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事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生气。”
正因为乐平人对于看戏的痴迷,村村重视戏台建设,催生出了专门做戏台的匠人,被称作“乐平帮”。各个村落之间天天“良性竞争”,比哪个村头的戏台更气势宏大,哪个藻井更精致优美。
乐平古戏台的营造技艺出众,是建造中一项工艺水平极高手工工艺。工序繁杂,制作周期漫长,尤以雕刻最为精湛。
2014年,古戏台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存的古戏台建造时间从明清至当代,数量众多,风格各异。飞檐翘角,嵌金镶银,台面游梁之上,
遍布祥瑞图案或人文典故,浮雕艺术栩栩如生
。现存的古戏台建造时间从明清至当代,数量众多、风格独特。
▲
古戏台修复的雕刻师
。
图源 / 乐平市文化馆
古戏台的维护也是有讲究的,乐平几乎每个村都有
老人协会
,由村里年长且有权威的老人组成,
负责古戏台的日常维护和使用
。在不演出的时候,他们就用杉木板(防虫蛀、防腐烂)把戏台从上到下完整封存两层,等到开戏时再打开,这也是乐平能将众多古戏台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
复原每一个古戏台的故事,
重现乐平人的喜怒哀乐
。
赣剧之源,小城的戏唱不完
古戏台作为文化的载体,成为见证乐平戏曲繁荣的历史物证。
乐平高腔是赣剧的源头
,中国戏曲的历史长轴必须有乐平!
乐平人重视忠孝节义,氏族宗法又是当地重要的社会根基,通过讲述
惩恶扬善的戏曲故事
,与氏族宗法的理念相辅相成。
横屏观看
▲
乐平亚洲最大水上大戏台。摄影/Liu了了空
“中国戏圣”汤显祖
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说》中曾写道:“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明朝时,
乐平腔由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的弋阳腔演变而成
,开始在当地流行。清末与饶河戏合流,被称为
饶河高腔
,后又演变为
赣剧高腔
。
“赣剧之父”石凌鹤
,就是乐平人,带领赣剧走上璀璨之路,闻名海内外。因此,乐平是中国古代四大声腔之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赣剧的发源地之一。
民谣唱道
“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
。明清时期是乐平戏曲最为繁盛的时期,戏班多、艺人多。乐平腔表演以锣鼓击节、不托管弦、
激昂高亢、厚实古朴
为特点,氛围活跃而热烈。
▲ 乐平赣剧表演。图源 / 乐平市文化馆
乐平不仅是赣剧起源与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在传承和抢救赣剧上,乐平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1950年,乐平成立了“赣剧”命名后的
全国第一个专业赣剧团
。号称高腔“江湖十八本”仅剩下的
全本大戏《卖水记》《珍珠记》,
就是通过乐平饶河班社老艺人保留和抢救而得以幸存的。2011年,赣剧入选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平马灯戏
是乐平独有的地方小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鼎盛时期,其足迹曾覆盖弋阳、鄱阳、景德镇、万年等周边县市。清代末年,仿饶河戏建制,形成完整的马灯戏。
它的独特性在于无需规范的戏剧文本和曲谱,
剧本内容大多与乡间民俗生活有关,能用当地方言在打击乐节奏下直接表演。直到今天,马灯戏依然活跃在民间,保持着原生态的演出形态。
横屏观看
▲
乐平唱大戏。
图源 / 江西政读
2024年5月28日,由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国戏剧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第三季第二期正式拍摄取景。
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名家王珮瑜,江西籍艺人杨钰莹
等推介人作为特邀嘉宾和栏目组一同来到乐平,体验风土人情、感受赣剧文化。
杨钰莹在节目录制中谈道:“作为江西籍艺人,
乐平也是我的家乡,
看到家乡魅力十足的赣剧文化,
以及精美的古戏台文化非常惊艳,
也非常开心,希望大家都能来乐平体验和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
▲
杨钰莹在录制节目。图源 / 乐平之窗
小城大戏,乐平有戏。
这里的故事,通过唱戏来演绎。乐平的戏唱不完,小城的荣光散不尽。
“瓷龄”比景德镇早200年!
“景德镇制”一度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瓷都景德镇的名片,但很多人不知道
乐平也是古瓷的发源地
,是景德镇最强大的后盾,乐平应该拥有姓名!
景德镇今日的繁荣,离不开千千万万的乐平制瓷人,一代又一代的窑火,
烧起了南窑唐代瓷、闵口古瓷,烧起了丰源古瓷、窑上青花瓷
,让历史的齿轮不仅停留在舞台上,也定格在薪火相传的窑场里。
▲
南窑遗址。
图源 / 在京乐平人
整整60年前,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人员来到了
乐平接渡镇南窑村
,顺着山坡到山脚,一座长度为78.8米的唐代
窑场
被发现,再从下往上望,窑身似龙腾空而起,所以这种窑场被称为
龙窑
。这样的龙窑在这座山上还有很多。
从龙窑的窑尾,沿着步道向下依次是龙窑的减火坑、支座位、窑门、窑床、火膛和窑前工作面。它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
发掘最长的唐代龙窑
,也是目前
景德镇地区
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
▲ 南窑遗址复原场景。图源 / 瓷都晚报
景德镇以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作为一个时间节点,
被誉为
千年瓷都
。
而它的瓷器实物证明始于五代,乐平的南窑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
烧造时间集中在公元800年至900年之间,这让瓷都的年龄又
长了两百岁
。
南窑瓷器
制作精良、釉色丰富、技法成熟。有青釉瓷、酱黑釉瓷、青釉褐斑瓷、青釉褐色彩绘瓷以及素胎瓷,主要以青釉瓷为主。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出土了夹耳罐、穿带壶等具有断代意义的器形。
夹耳盖罐
是公元800年前后的新产物,标志着
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
。
▲
青釉夹耳罐残片
。
图源 / 江西日报
2014年4月9日,
乐平南窑遗址
从2013年度全国近三千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入选
“2013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3月南窑遗址被确认为景德镇市大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六大要素之一。它的发现填补了景德镇烧造窑炉形制最早形态的空白,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痕迹。
“瓷都之源”是属于乐平的荣光!
“海碗无限大,瓢中有乾坤”
“稻米流脂姜紫芽,芋魁肥白蔗糖沙。村村沽酒唤客吃,并舍有溪鱼可叉。”
宋代诗人、名臣
权邦彦
在其诗作《乐平道中》如此描绘乐平的安逸富饶和浓厚的
酒文化
。
乐平人爱喝酒,喝出了性格中的
豪爽之气
;乐平人善“打箍”,打出了礼节中的
热情好客
。
用瓢饮酒,用汤匙打箍敬酒
,恐怕翻遍全中国找不到第二个。
打箍
,指向全桌人依次满敬一杯酒,而乐平人是用“瓢”(此指汤匙)打箍。先用一个碗盛酒,用瓢羹来敬酒,敬酒规矩是:
敬酒人可以喝八分瓢,而被敬者则要十分瓢。
如十人一桌,一箍打下来东家已先喝了九瓢。
▲
乐平浓厚酒文化。
图源 / 乐平市融媒体中心
东家之后便是来客分别打箍回敬,自然也都是九瓢伺候。
高手打箍更讲究是一气呵成且绝无滴漏。尊敬如此,乐平人会认为如果客人没有“喝醉”,那说明主人没有招待好。打箍的方式也体现了公平,
没有厚此薄彼
。在活跃气氛的同时,照顾每一位宾客的情绪。
在传统的乐平人家,请酒时最先上桌的不是菜,而是一个个蓝边酒碗,
摆完酒碗再摆瓢
,倒满酒后,东家自会安排人去叫客人来吃酒。还会有人专门负责在场地溜达,看见谁的酒少了,赶紧满上。
▲
在乐平
,大碗喝酒,不分男女。
图源 / 乐平之窗
酒酣耳热之际,乐平人的
豪迈与彪悍
会自然流露。
划拳
套路多,尤以“六七八”、“一字清不倒旗”等最为豪爽。划拳方式为二人对划,一般以十二拳为一年比输赢,假如划成五平,还要划半年,即六下见高低。如此酒桌游戏,不仅调节了冷清的氛围,还会在觥筹交错之间,更加开怀和直爽。
所谓
“海碗无限大,瓢中有乾坤”
,乐平酒文化不仅仅浮于表面,还包含极高的
文化元素和处事之理
。无数玩法中的划拳口令源远流长,简洁而精致的语言蕴含着
吉祥和瑞
。做东者身体力行,以豪放派的饮酒之风,带动客人快速融入酒桌,酒桌如人生,谈笑间领悟哲理。其次,
酒品如人品
,一圈打箍下来,基本就可判断一个人的人品。
▲
乐平徐氏古法酿酒技艺传承人。图源 / 江西日报,摄影 / 朱定文
乐平酒文化之所以丰富,跟
当地的
古法酿酒技艺独特
离不开关系。
2017年,百年徐氏古法酿酒技艺被评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徐氏酒坊被列为景德镇市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平谷酒古法酿造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好酒是一曲二水三做工”
,乐平徐氏古法酿造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将会召唤更多甘甜的酒带去更多的“酒桌”。
藏在深山里的直升机秘密基地
近现代的乐平,并未停下探索世界的脚步,在重工业、化工等领域依然闪闪发光!
● 乐河机械厂
在江西的深山老林之中,曾藏着一个承载着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神秘军工厂
——乐河机械厂。乐河厂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始称八面山机械厂,军工代号370,后更名为
国营乐河机械厂
,厂址距离乐平县城三十多公里。它曾隶属于第三机械工业部,后归属于
国家航空航天部
,是一个大型三线厂。谁曾想一座小城与国家航空科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乐河机械厂旧厂区。
图源
/ 乐平在线网络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防御可能发生的战争威胁,国家决定在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一场
以国防军工为主
的规模空前的“三线建设”。
在此时,乐河厂与景德镇的昌河机械厂协同合作,
乐河厂负责动力
,主要生产“涡轴六”飞机发动机,
昌河厂则负责主机
,强强联手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直升机生产基地
。
乐河厂的成立,为我国的直升机事业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直升机。
图源
/ 乐平在线网络
● 东风制药厂
原来大家茶余饭后的
“江中健胃消食片”
,也跟乐平“脱不了干系”!
1965年10月23日,选址在乐平县城北的
国营东风制药厂
,开工建设。
作为国内很早一批生产
抗生素
的企业,江西东风制药厂也是南方唯一生产
青霉素系列产品
的抗生素药厂。
1966年11月,厂区竣工,共建成了6套17吨发酵罐车间,提炼、分装车间,以及动力、检修等附属车间。
1967年,就生产了普鲁卡因青霉素11.73万亿单位,
质量一次合格率高达98.86%
。
▲
江西东风制药厂老照片。
图源 / 江月万里波
1994年,江西东风制药厂改名为江西东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两年后,
“东风药业”
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成为江西省第一家医药上市公司。
1998年,
东风公司与江中制药厂联合
,组建江中制药集团,上市简称变更为“江中药业”。江中复方草珊瑚含片、江中健胃消食片是千家万户再熟悉不过的常备药,江中品牌也是中国驰名商标。如今的医药名企,也有乐平的一份力。
● 为民机械厂
乐平制造的发动机不仅有“上天”的,还有“入水”的。
1966年7月,为民机械厂开始筹建。由年产1万台小汽油机的江西汽油机厂和年产300台操舟机厂合并而成,
成为机械部定点生产操舟机的厂家,直属于第八机械工业部
。
1968年,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该厂隶属省机械工业厅,摇身一变为
省机械系统重点企业
,全民所有制。
▲
为民机械厂在清代
翥山书院
位置而建,图为
翥山书院所用墙石。图源 / 千年石门街
1972年,试制成功67式操舟机,是摩托快艇操纵动力装置,
填补了国内这一板块的空白
。1988年,为民机械厂与美国水星公司合资成立江西水上动力有限公司,是当时
中国唯一生产弦外机的企业
。
2001年,
乐平工业园区落成
,这座满载着乐平工业未来的
精细化工园区
开始踏上征程。目前工业园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基本形成总面积达17.79平方公里的
“一区三园”
的发展架构,园区平台承载力得到了保障。园区内,以精细化工和医药设立为主导产业,
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为重要产业,
以发展先进陶瓷产业链为潜力产业,如今已诞生了世龙实业、宏柏新材等多家势头强劲的上市公司。
横屏观看
▲
乐平工业园。
图源
/ 江西乐平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乐平将继续走稳
“工业强市”
之路,将乐平工业的生命长度和宽度不断延续。
居民身份证号码以360281开头的是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县级乐平市,36代表江西省,02代表景德镇市,81代表乐平市。
乐平和景德镇从此无法分离,但
乐平既不是景德镇的附属品,景德镇也不是乐平的“后妈”,虽没有血脉之缘,但可修如天之福
。
▲
小镇上的火车和铁轨,乐平铁路段。摄影 / 周铖
从1962年,一批五十万年前的
“大熊猫-剑齿象”化石
被发现于涌山洞穴遗址,叩响了乐平来自远古的第一声。同时,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还挖掘出人工使用过的有打击痕迹的石英石片。
到乐平北站的通车,将会像古代一样,向北发展,带着所有荣光重回古饶州的核心位置,实现
赣东北一体化
。
首页
|
本馆简介
|
文博动态
|
文物保护
|
博物馆活动
|
信息公开
|
陈列宣教
|
政策法规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