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女尸辛追夫人:差点被「四人帮」的姚文元火化!

字号:T|T
2024-06-18 11:41 来源:中华遗产
图片
 长沙马王堆广场。摄影 / 赛巴蒂

 

本文500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1972年夏天,西汉初年长沙国第一代侯利苍的夫人——辛追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出土时辛追面容姣好,身上还穿着纹饰精美的丝质衣服,浑身透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但由于长期浸泡在充盈着地下水的墓葬里,包裹在她身上的丝织物都已黏连在一起。怎样才能为辛追夫人褪去那穿戴了两千多年的衣裳呢?
图片
 5月17日,湖南博物院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

经过讨论之后,考古队决定按当时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侯良的建议,找来一块大木板插入木棺的内侧,然后让木棺慢慢向插有木板的一方倾斜,直至完全倾倒放平后,再将辛追移入木板之上。这样,丝织品的揭取就完全可以在木板上进行了。按这个方法实施操作的结果是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把包裹在尸体身上足足二十层的丝绸一一揭取开来。

丝织品属于有机物,富含动物蛋白质,极易腐败变质,更何况是在地下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西汉的丝织品能较好的保存下来,实在是一个奇迹。

图片

发现者说:文物比金银财宝还珍贵

2022年6月22日,著名考古学家、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主要发掘者熊传薪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82岁。熊先生2009年10期《中华遗产·最具文明意义的100个考古大发现》中,对马王堆汉墓的评语是: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丝织品,质地精良,巧夺天工。它们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织造技术的高超。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采用各种纹样织布的国家。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会织造斜纹、暗花织物和用多种彩色绣花。这些创造发明,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起过重大的作用。
图片
▲ 按照考古发掘资料和史书的相关记载,利用半景画的形式复原而成的辛追夫人下葬时的情景。
同时,作为发现者,他还曾撰文讲述了关于马王堆挖掘的故事。

1971年12月的最后一天,长沙的天空中正飘着鹅毛大雪,整个城市银装素裹,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熊传薪和几位老工人正在湖南省博物馆传达室内的火炉边烤火,突然电话铃声响起,一位老工人顺手拿起话筒接听,只听见电话中说:“部队医院在马王堆挖防空洞防洞底部的小洞内冒出一股‘鬼火’,他们不敢再继续挖下去了……”话音刚落,大家就议论开了。一位老工人说:“一定是民工在马王堆挖防空洞时,遇上了古墓,这墓一定保存得很完整。

翌日,一行人冒着严寒前往马王堆施工现场进行初步调查,发现在防空洞底下真有两座用白膏泥密封且保存很完整的古墓。他们立即向省文化组报告了情况,建议马上对古墓进行发掘。然而,因为当时省里领导对考古很陌生,虽然勉强同意挖掘,但他们对文物很不了解,只关心在墓葬中有没有金银财宝。一位领导问熊传薪:“小熊,墓里面有没有值钱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你们是要负责的。”熊传薪回答说:“防空洞下的古墓葬保存很完整,墓内肯定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它们比金银财宝还珍贵……

图片
▲ 马王堆墓发掘现场。

1972年,当其他人正忙于写大字报、开批判会的时候,熊传薪他们则开始悄悄地进行当时国内唯一在做的考古发掘工作。不到三个月,他们就让规模巨大的墓坑露出真容。此时,有关马王堆的发掘故事在长沙已传得沸沸扬扬,好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涌过来来看热闹,墓口、台阶上,到处都站着人。由于墓口到墓底深达十五六米,是一个巨大的土坑,而墓口、台阶均为人工夯筑,加上雨水浸泡,土质松软,个别部位甚至出现垮塌现象,为防止墓坑垮塌事故,考古人员不得不在墓口上围了一圈铁丝网。但铁丝网也阻挡不了看热闹的人群,有的人将铁丝网剪断,钻进墓口。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白天清理椁箱内的器物,墓坑就很容易垮塌,可能会出现安全事故。
为了人员和文物的安全,考古队员决定改在晚上清理文物,将一件一件的文物从边箱内取出。有时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和科学性,从边箱中取一件文物,要花上两三个小时。所有的考古队员每天晚上从七点开始,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才休息。这样干了将近半个月,他们才将椁内边箱的器物清理完。但看到一件件宝贝不断问世,大家也乐此不疲。
图片
▲ 马王堆墓发掘现场。
还有一件事,同样令熊传薪终身难忘。他们把墓主人辛追的尸体移到湖南省博物馆之后,由于好奇,不约而同来到博物馆来看女尸的人简直是不计其数。为了满足参观者的要求,考古队员将几件保存较好而又不易损坏的文物与女尸同时展出。在向社会开放几天后,由于到博物馆来参现的人实在太多,展出了几天,展览就停止了。

当时的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姚文元,知道长沙马王堆出土了女尸,而且参观的人很多,就指示要将女尸运到火葬场进行火化。闻讯后,考古队员认为姚文元倘若要将女尸进行火化,就必须给他们下达红头文件,否则他们不会唯口信是从。另外,女尸是经过古代医学处理的古代防腐科学技术的结晶,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标本,不能火化。

图片
▲ 专家处理女尸。

后来,湖南省博物馆并没有按姚文元的指示去办,而是将女尸珍藏在湖南医学院,这才给今人留下了一睹辛追夫人芳容的机会。倘若当时他们一时糊涂,按姚文元的“旨意”将辛追的尸体火化了的话,那非成为千古罪人不可!

 

图片

一根用四五千根单丝捻成的琴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丝绸数以百计——1号墓出土了六大笥(sì,用来盛衣物的方形竹器)丝绸,加上其他未入笥的,共计一百多件。3号墓随葬的丝绸比一号墓更多,装满了丝绸的竹笥就有10个,它们分别为“绣缯笥”、“素缯笥”、“锦缯笥”、“绮缯笥”、“绀缯笥”、“帛缯笥”等。除了整笥的丝绸外,还有大量未入笥的丝绸。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有多丰富,我们只要看看辛追的服饰用品就知道了。有春夏秋冬四季衣服:春秋天穿的夹袍,冬天的棉袍,夏天的单衣,以及乌纱帽、手套、鞋、袜等,没有哪一件不是丝绸的;床上用品枕头、枕巾、被子也都是丝绸的;各种书籍、图画、香囊、包袱、几巾、针衣、镜衣、瑟衣、竽衣以及各种袋子等日用品,也都是丝绸的。

图片
▲ 由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百多个的木俑来看,轪侯家的家吏和奴婢非常多。供图 / 文物出版社

马王堆汉墓的丝绸品种有锦、绣、素、纱、帛、绮、罗、绡、鲜支、缣、纨、绨、缟等十多种,几乎凡是属于丝绸类的,这里都有,而且每一种又可细分。

比如绮,根据墓中遣册(随葬品清单)记载和出土实物,随葬的绮有:青绮、生绮、素绮、紫绮、红绮、绀绮、春草绮、绛色杯纹绮、对鸟杯纹绮、烟色杯纹绮、朱红色杯纹罗绮等,可谓闻所未闻。又如锦,有花卉纹锦、水波纹锦、红青矩纹锦、凫翁濯锦、越闺锦、鹿纹锦、茱萸纹锦、豹纹锦、凸纹锦、起绒锦等。即便是我们最常见和熟悉的绣也有十来种,如果不是有清单,估计谁也无法知晓。汉代著名的启蒙读物《急就篇》里记载了汉代的丝绸品种有三四十个,汉代许慎的《说文》也记载有三十多个品种。但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品种,比文献记载的要丰富得多,有五六十个。
图片
▲ 马王堆1号墓出土的西汉绛紫“长寿绣”丝锦袍局部,其经密度可达每厘米44∽56根。

“春草鸡翘凫翁濯,郁金半见湘白”,这是《急就篇》中对织物颜色的描绘。大意是说,汉代彩色织物,青绿色好似春草那么嫩绿,又似公鸡长尾那么发翠,还有一些像鸭颈上面的羽毛一样碧绿;黄色如同郁金香草,浅得隐隐约约,依稀可见,娇嫩得像初生的桑叶,那白色有如冰霜似的闪耀夺目。描写得太妙了吧?但是,看了马王堆出土的这些精美娇艳的刺绣与印花织物,你就不会怀疑这一番生动如实的描绘了。

马王堆的丝绸花样繁多,这说明今天纺织业运用的绝大多数技法,西汉古人就已经掌握。而且,掌握的程度精湛得不可思议。
图片
▲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中,数量最多的要数刺绣。图为著名的“信期绣”

马王堆汉墓里面出了一件乐器,这个乐器叫瑟,是中国一种很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行在春秋战国时期。马王堆发现的这个瑟是25弦瑟,保存异常完整,一根弦都没断。可是你仔细观察它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瑟的弦不是金属制造的,而是丝,是丝弦!

在西汉早期,冶铁业根本不会这么发达,古人拉不出来这么长的金属弦,不得不用丝替代。可别小瞧了这样一根细丝,它竟然是用许多根单丝捻成的呢。为了探明这条单根琴弦究竟包含多少根单丝,上海纺织品研究所的专家将一根中等粗细的琴弦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让所有人惊叹——它是先把377根单丝加捻成一股,然后再用10多股这样的丝再加捻成一根线。也就是说,这根琴弦用了四五千根单丝。但是在琴上,看起来却像一整根似的,非常均匀。

图片
▲ 西汉黑漆二十五弦瑟,出土于马王堆辛追墓。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这根弦粗细不均匀,那弹出来的声音将会不准。对于这些琴弦,专家们做了各种研究测试,最终他们得出一个令人惊奇的结论:汉代马王堆25弦瑟,丝弦加捻工艺水准已经相当于现在的电子加捻的水准。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不可能,因为人手劲稍大点小点,或者手上的一点污迹也会影响到这根琴弦的音准,但是古人就做到了非人力可为之事,所以说它是个奇迹。

 

图片

重量不到1两的素纱

在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所有丝织物中,最著名的就要数那件“素纱衣”了。重量不到1两。根据计算,这种衣料每平方米仅重12-13克,真是薄如蝉翼,轻若烟雾。

在中国古代众多的丝绸品类中,纱是最先出现的。纱的组织结构简单,为平纹交织,表面分布有均匀的方孔,所谓“方孔为纱”。清代学者雷在《古今服纬》中解释“纱”的命名由来,说“言其孔可漏沙也。”可见,纱织得比较疏松,孔眼充满织物的表面,空隙大,因此显得轻薄。纱中最轻薄透明的被称为“轻容”,而素纱衣的料子应当就是“轻容”。

图片
▲ 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素纱”。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

高级的纱料,并不是其上的空隙越多越好,而要看蚕丝纤度是否匀细。在纺织学上,衡量纤度有专用的计量单位,每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1克,其纤度称为“一旦”。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绢,其纤度为14旦,而素纱衣的纤度是多少呢?只有10.5-11.3旦!由这件稀世珍宝可见,西汉初期,中国人民已经培育出极其优良的蚕种,能够吐出如此均匀细长的丝,而且具备了精良的缫丝和纺织技术,最终才能做成如此轻薄的素纱衣。

人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

素纱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未经染色的白纱;“衣”,是说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这是有根据的。《礼记·玉藻》中有“图片”的记载,“”是什么呢?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解释说:“,有衣裳而无里。”由此可见,衣就是单衣。郑玄又说:“景与图片,音相近,义正同。”素纱衣也可以称作“景衣”或“衣”。

图片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寿绣“黄绢”(局部)。

《仪礼·士昏礼》记载的古代婚礼仪式非常繁琐,其中一节有这样的情景:新妇登车,乳母给她套上景衣,车夫才驾驭上路。注意其中的“景衣”,郑玄解释说 ,景衣的用途和明衣差不多,穿上景衣目的是既遮挡路途上飞扬的灰尘,又让里面的文饰显露得鲜明。景也是明。

如此看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是合乎景衣要求的。素纱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结婚礼服外面的罩纱。上古三代,夏代尚黑、商代尚白、周代尚红。汉代与周代一样,也尚红。试想新娘身上穿着红色锦衣,文饰灿烂,外面再罩上素白纱衣,何等美丽。正可谓“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样来看,视死如生的辛追穿过的结婚礼服,被作为殉葬品带入坟墓就很自然合理了。

图片
▲ 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乘云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丝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表明,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中国就开始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了。在此后四五千年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够织造轻柔美丽的丝绸的国家,到了汉代,更是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丝绸,因而被古代世界各国称之为“丝国”。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精美的古代丝绸在全国各地不断出土,其中最重要的,要数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新疆汉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但相比起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美、品种最丰富、保存最完好,能全面、真实地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丝国”的迷人风采。

图片
▲ 马王堆墓出土的精致绢质帛画局部。供图 / 文物出版社

随着时序嬗变,两千多年前扬名世界的 “丝国”早已随风而逝,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却使“丝国”的灿烂光辉重现人间,让人们看到了“丝国”昔日的光辉容颜。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