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五千年,煌煌文明史。我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异彩纷呈的彩塑壁画,闻名天下的石窟造像,蜚声遐迩的自然资源,遍布全国的革命文物。博物馆于历史长卷中撷取亮点,于浩瀚沧海中拾取遗珍,凝练成各具特色的陈列展览。
2023年,全国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今年“五一”假日期间,“文博热”持续升温,全国6800多家博物馆观众超5000万人次。“文博热”的背后,是社会公众对于文化的强烈需求,去博物馆看展览,已经成为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举办公众欢迎的展览、把优秀的展览推介给公众,是博物馆人的职责和使命。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西安,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以下简称“十大精品”)推介结果,再一次点燃了公众对博物馆的热情。
颁证现场
为加强优秀展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国博物馆展陈水平,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启动“陈列展览精品工程”,组织开展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到今年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在博物馆界和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成为备受文博系统内外瞩目的知名文化品牌。“十大精品”也成为全国博物馆界翘首以盼的一项殊荣。在激发全国博物馆持续发挥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科研能力,逐步提升展览水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十一届“十大精品”推介活动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与往届相比,本届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申报数量创新高。本届推介活动得到中央及军队系统博物馆和各地文物部门、文博单位的积极响应,申报数量达132项,其中境内展览117项,出入境展览15项(出境展6项、入境展9项)。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评审方式再完善。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本届推介活动办法对初评方式进行了修订,评审方式由线上调整为线下,初评评委由来自主办单位的自然评委、从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和“十大精品”专家库中抽签产生的评委共30名组成。经过审阅申报材料、观看视频、现场评议、实名投票、媒体公示、国家文物局审核等环节,最终遴选出进入终评的项目。
专家评审会
入围终评展览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类型多样,地域分布均衡。与往年网上评审相比,展览水平明显提升。同时为适应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今年入围项目数量较往年有了明显增加。
公平公正公开是“十大精品”一贯的原则。推介活动办公室严格按照“推介办法”和活动要求,对每一个展览项目都进行认真审核。今年有2个项目因不符合推介要求,经评审委员会研究,取消其推介资格。
终评现场公证
5月的古都西安,室外用骄阳似火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室内,“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现场气氛热烈,妙趣横生。
现场汇报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中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文化体现了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历时3年筹备,跨越6000余年,汇集国内外考古文博单位收藏的与茶相关的展品555件(组),故宫博物院“茶·世界——茶文化特展”,色调雅致、陈设古朴,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现当代数千年间的茶文化发展、普及历程及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涵盖茶叶、器物、书画、古籍、家具等门类,展示出中华茶文化在全球产生的影响力。
山东,岱青海蓝,山海相望。泰山在这里崛起,黄河在这里入海,孔子在这里诞生……山东博物馆“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以山东省文物为实证,叙说着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祭祀与战争,展示着古代文明发展与近现代奋斗的历程,首次全面反映山东古代文明发展历程。
透亮的天空、广阔的草原、雪白的山峰、湛蓝的湖水、幽深的山谷、粗砺的荒野……沿着青藏高原东麓直至香格里拉,是一片由独特地形和纬度造就的色彩丰富、对比鲜明的土地。云南省博物馆“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展览以“迁徙”联结当下,以实物链接个体话语,通过260件实物展品、8个深度口述史访谈,采用三条叙事线: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史诗叙事、历史叙事、考古学叙事,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多学科视角揭示青藏高原东麓地区藏缅语族人群的迁徙流动及文化融合。
安徽博物馆“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展厅里,有一幅名为《最后的凝视》创作油画,油画描绘的是工程建设总工程师黄昌栋为工程呕心沥血,42岁英年早逝,临终凝望工地告别,并留下安葬在此地遗言的感人场景。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继承矢志不渝的革命文化和展示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淠史杭灌区骨干工程建设历时14年,江淮儿女用原始的工具建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灌区工程,创造了渠走丘陵、引水上岗的“人间天河”奇观。历史上的贫瘠之地成为今天的鱼米之乡、江淮粮仓。如今,淠史杭灌区灌溉安徽、河南1060万亩良田,为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源保障。
一天半的汇报会紧张而热烈。
每一个汇报人都是精心准备,精神饱满,显示了对活动的重视和尊重。馆长亲自上阵已经屡见不鲜,厅长局长冲锋在前也已稀松平常,但地方主要领导汇报还是第一次。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所在地陕西佳县县委书记开场一句陕北民歌,博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还要继续看吗?”“看!”部分项目因时间关系宣传片未播完,主持人暖心地询问现场观众,是否继续。
汇报精彩,评委也按捺不住,时时发问。主持人不得不对评委提出要求——每人只能问一个问题,一个项目提问不能超过2个。有评委表示“痛苦并快乐着”,痛苦是因为难以取舍,快乐是因为个个精彩;也有评委表示,干货满满,目不暇接。
评委提问
近年来,博物馆通过新技术应用、跨界融合等方式,不断创新展览展示手段,不断完善陈列展览的当代表达,在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等方面不断下功夫,加强文物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挖掘阐发,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探索讲好中国故事的当代表达。
本届推介活动竞争激烈,从脱颖而出的37个推介项目中,可以窥见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速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的不断提升。
这些展览在主题立意、内容研究、展陈水平、技术手段、社会教育等方面亮点突出。地域和层级分布较为均衡,涵盖东、中、西部地区和省、市、县级博物馆;展览题材丰富,涉及历史文化、专题、自然等不同题材及基本陈列、临时展览、专题展览等多种类型。
大馆老馆推陈出新,基本陈列厚积薄发。山西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馆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用文物说话、讲中华故事。
秦汉时期,中国社会大变革和大发展,由政治一统逐渐达到民族、文化、国家认同,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天下同一:秦汉文明主题展”以大历史串联小专题的版块式内容架构,多角度阐述秦汉文明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态势及其之所以“立中国,启世界”的重要意义。
于“晋魂”里观岁月流逝,天地沧桑。2020年以来,山西博物院分3期对“晋魂”基本陈列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提升后的“晋魂”基本陈列,展览叙事注重新理念、新表达。展品选择突出新发现、新成果。重视对最新考古发现文物的吸纳,注重科研转化利用。打破空间限制,循历史脉络,聚文明亮点,在人类文明的宏观语境下聚焦山西,将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山西的独特贡献作了精彩诠释。
“浙江一万年”展览立足浙江,面向世界,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多维叙事,构建展陈新模式,以“全景+点线面”多重视角深入解读与传播浙江灿烂历史文化。学术先行,展示考古新成果,展品涵盖浙江近年来的最新考古发现,在展览展示中将馆藏器物与最新考古物证组合展出。
中小馆地区馆迎头赶上,行业馆专题馆不断创新。“大馆有大馆的担当、小馆有小馆的责任。”中小馆从大时代小主题角度切入,结合在地历史及文化特色,将展览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创新展示理念、突破展示思路,水平有极大提升。有评委明确表示,大馆如果再不积极进取,还盲目自大的话,就会被中小馆赶上甚至超越了。
“简述中国”可以被称为两汉丝路“百科全书”式展览。在简牍时代、简述丝路、边塞人家、书于简帛四个专题在简述中国主轴理念的统领下,由远及近、由表及里,讲述丝绸之路上每一个动人故事,勾画出一幅绚烂多彩的历史图卷,为公众全面、生动地展现了简牍里的丝路文化与中华智慧。以“简牍+”架起时空穿梭的桥梁,勾连了历史的通感。
作为古墓葬类专题博物馆,集帝陵、古墓葬及其附属文物、石刻和古代壁画为一体的大型墓葬类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葬制大观——洛阳历代古墓集萃”,以展览普及古代墓葬基本知识,全面系统阐释古代墓葬文化,以25座异地搬迁至馆内的洛阳地区不同时期典型墓葬,真实呈现中国古代墓葬发展演变,让观众对中国传统墓葬有一个宏观了解。
绵延万里、奔流不息的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从西、北、东三面流经鄂尔多斯高原,形成一个黄河环抱的“几”字弯。“黄河从草原上流过”紧紧围绕黄河、草原、历史、文化这些核心主题,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以及鄂尔多斯及周边古代先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多元文化融合共生的历史史实。
“长河万古流——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放眼全国、立足陕西、突出地方,以黄河为源脉,从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多维度讲述,展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之根的重要地位,阐释黄河流域对中国古代先民、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诞生、发展与辉煌所产生的重大作用。
学术研究底蕴深厚,展览内容深入浅出。丰富的展陈内容,以扎实的研究为基础。展览普遍运用跨学科做法,自然人文与科学艺术结合,打破以时间为序的做法。透物见人,既见古人,又见今人学术贡献。
“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中国历史研究院文物文献精品展”打破传统策展思路,在大历史观的背景下,遵从考古学的学科特点,以考古学的视角,以考古学文化、考古学遗址来组织陈列展示,为阐释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提供支撑。
“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以重大考古发现为依托,以最新研究成果为支撑,以文明交流为陈列主线,以对话参与为展陈理念。多维度展开,梳理百年考古史。首次全面、系统展现三星堆近百年考古历程与考古成果。
作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项目,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围绕两个问题展开。为何要改?因为有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新的观众教育需求、新征集的文物资料。如何去改?更新充实内容、强化伟人主题,重构展览空间、打造研学课堂,突出文物主题、讲好文物故事。
出入境展览成绩斐然,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首先是申报数量大大增加,比往年几乎翻了一番;其次是展览质量明显提高、题材更为广泛;然后是合作区域范围扩大,欧美国家显著增多。从文化到艺术,由东亚到北非,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展览视角从区域拓展到全球。既有从世界看中国,又有从中华文明的序列中看世界、找自己。
“丝路光华——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作为2023年对台交流的重点项目,通过展示敦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历史,强化两岸共同的文化根源和历史记忆。敦煌研究院精选了敦煌石窟各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壁画、彩塑展示,还将3座等大复制的洞窟运往台湾,成为台湾百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敦煌石窟艺术展。
花鸟画具有鲜明的中国艺术特征。“河上花——中国花鸟画之道”展览荟萃明清500多年间的59位画家的百余幅作品,呈现明清两代主要画家、画派在花鸟画方面的不同风格特征。展览表达上积极吸收中美两国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磅文物八大山人传世杰作《河上花图》原迹近五年首次展出、近十年首次出国展出。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参观者络绎不绝、社会各界好评如潮,美国、中国多家主流媒体均对展览进行了全面报道。
场内紧张激烈,场外精彩依然。
国家文物局视频号,腾讯新闻、腾讯直播,中国文物报视频号及央视频号、知乎号,文博在线平台微博,文物之声视频号近30家平台对本届活动终评会进行全程直播。据不完全统计,为期一天半的线上直播,观看人数累计超过了2000万人次。
5月7日至15日,为配合2023年度“十大精品”展览入围终评项目的预热宣发,中国日报(Chinadaily)旗下的文博中国海媒平台对入围的8个出入境展览逐一进行视频宣发。其中脸书和推特平台的传播效果良好,脸书平均覆盖量超过120万,推特平均覆盖量突破50万。脸书平均互动量达27万,推特平均互动量为36万。
“学习强国”平台在其推荐频道、文化频道开设“聚焦2023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栏目,对37个入围项目进行宣传展示,阅读量达430万、点赞量达8万。
“在历史的长河中,博物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收藏着人类文明的瑰宝,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次展览都是文化的传承。”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宝·发现》栏目,5月19日上线播出了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终评全纪实——《璀璨星河》。节目详细记录了入围本届推介活动终评37家博物馆现场汇报情况与入围展览的精彩回顾。除此之外,节目组还派出专门团队,对馆长和专家进行现场采访,生动立体展现了博物馆界“奥斯卡”诞生的全过程。
评委接受采访
为保障会议顺利进行,陕西省文物局、陕西省西咸新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充分保障。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管理委员会的公安消防、安全监督、食品卫生等部门入驻现场,给予指导,保障了会议平安。
“十大精品”推介活动开展以来,体现着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的导向,反映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实际,见证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形式、技术和材料等方面的守正创新,评选出的展览主题鲜明,价值导向正确,坚持为国家大局服务,将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根本目标。
紧跟时代步伐,呼应社会关切,顺应人民期待,服务 国家大局,是推介活动的一贯宗旨。本届的特别奖项目从 众多精品项目中脱颖而出,反映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最新成果,是生动阐释中华文 明突出特性的国家重大标志性、代表性展示项目。精品奖 项目展示了博物馆展览的新成就、新水平;国际及港澳台 合作奖项目体现了我国博物馆文化国际传播力的进一步扩 大。其他入围项目也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近年来博物馆事业 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果,如行业馆的快速发展、中小馆的水 平提升。
活动开展20多年,标准虽已经成熟,但随着博物馆事业的繁荣发展,一些新的问题逐渐产生,评委讨论最多的就是水平接近、难以取舍。今年精品项目的产生,进行了二次投票,这已经是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随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陈列展览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评审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相对于每年4万多个展览这个庞大的基数而言,每届10个精品项目的数量显然不足以反映博物馆展览蓬勃发展的实际。
对于不同类别的展览一起评审是否合理,评委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是否可以增加单项推介,是否可以分类评审。
对于汇报形式,有评委建议应以专业性为主,要注重展览内容和内涵,不必在演示技术上花太多精力,相比于眼花缭乱的技术,评委关注的还是展览本身。
今年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为“十大精品”活动主办方,我们将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深入加强研究、致力于发挥博物馆教育作用,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设计,强化权威性和导向性,进一步完善活动规则,扩大推介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