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有领玉镯(M346:1)
图二 有领玉镯(M307:1)
图三 玉玦(M333:1)
图四 玉玦(M222:2、3)
图五 组玉玦(M222:3)中最大者
图六 玉玦(M183:4)
图七 玉玦(M167:1)
图八 残玉玦(M185:7)
图九 玉玦(M184:1)
图一〇 残玉玦(M185:6)
图一一 残玉玦(M401:1)
图一二 玛瑙扣(M363:1)(部分)
图一三 Ⅰ类玛瑙扣(M180:10)
图一四 Ⅱ类玛瑙扣(M256:4)
图一五 Ⅲ类玛瑙扣(M364:1)
图一六 玉管(M180:9)
图一七 残玛瑙管(M38:2)
图一八 玉管、玛瑙珠、玉髓珠(M395:1)
图一九 玉髓管、珠(M86:1)
图二〇 玉管、珠和玛瑙珠(M228:8)
图二一 玉管、玉髓珠(M40:5)
图二二 玉珠、玉髓珠(M185:1)
图二三 玉剑首(M185:4)
图二四 玉剑首(M188:2)
图二五 玉觿(M228:3)
图二六 磨石棒(M73:2)
图二七 镶嵌玛瑙管和孔雀石长方形猴边铜扣饰(M3:1)
图二八 镶嵌玛瑙扣和孔雀石圆形铜扣饰(M324:1)
图二九 镶嵌孔雀石圆形铜扣饰(M36:3)(玛瑙扣脱落)
图三〇 镶嵌孔雀石铜镯(M180:11)
图三一 镶嵌孔雀石铜镯(M284:1)
图三二 镶嵌孔雀石铜镯(M278:4)
图三三 桦树焦油珠、玉髓珠(M63:3)
[1]玛瑙和玉髓均为以SiO2为主要成分的隐晶质石英晶体集合体,二者区别在于玛瑙具有条带状玛瑙纹。
[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师宗县大园子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19年第2期。
[3]同[2]。
[4]杨勇《论古代中国西南与东南亚的关系——以考古发现的青铜器为中心》,《考古学报》2020年第3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陆良薛官堡墓地》,第246~260页,文物出版社,2017年。
[6]Ren, M., et al., Birch Bark Tar Ornaments: Identification of 2000-year-old Beads and Bracelets in Southwest China,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 15,186(2023);任萌等《云南大园子墓地出土有机材质镯饰的科技考古分析》,《农业考古》2022年第4期。
[7]朱忠华、杨杰《云南通海兴义贝丘遗址》,《2016中国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17年。
[8]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八塔台与横大路》,第117页,彩版一〇:1、2,科学出版社,2003年。
[9]云南省博物馆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2卷《云南、贵州、西藏》,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肖明华《滇池畔的青铜文明——滇王及其贵族墓》,第108~111页,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
[11]同[9];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报告》,第124 页,文物出版社,1959年。
[12]同[8],第117页。
[13]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泸西石洞村、大逸圃墓地》,彩版一一、一四,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年。
[14]同[9],第50、56、57页。
[15]同[9],第31页。
[16]同[5],彩版四一、六七。
[17]同[9],第74,101~104页。
[18]同[5],第257,258页。
[19]同[13],第15、68、69页。
[20]张增琪《晋宁石寨山》,第100、216页,云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21]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华宁小直坡墓地》,第149、150、15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22]同[20]。
[23]同[20],第252页。
[24]同[21],第153、154页。
[25]白云翔等《班诺洼与考山考——泰国两处史前遗址的考察及相关问题讨论》,《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0 年第 4 期。
[26]同[7]。
[27]同[9],第81、107页。
[28]闻广基于对各地古代玉器的大量研究,提出“软玉化”概念,例如斑杂构造的闪石玉,其内部晶体虽保留着接触变质作用生成的晶体外形,但实际上该“晶体”与基质一样均已发生纤维化、交织纤维化等改变。软玉化程度高意味着闪石玉的结构更致密、堆积密度更大,在埋藏中遭受次生变化的程度相应会更低。参见闻广《中国古玉的研究》,《建材地质》1990年第2期;闻广等《中国古玉地质考古学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地质出版社,1997年;闻广《古玉论》,《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Ⅱ》,台北,2001年。
[29]近年有幸参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半拉山墓地出土玉器研究,已对大多数玉器开展观察、检测和分析工作,部分玉器次生变化严重,发生明显形变,具体成果尚未公布。
[30]同[5],第64页,彩版九〇:6;同[20],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