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览:透物见史 诠释“晋魂”
字号:T|T
2024-05-21 20:28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在刚刚结束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中,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获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日前,山西博物院入选“中央和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外景

“民族熔炉”展览 序厅
山西博物院“晋魂”基本陈列,分7个历史专题和5个艺术专题,其中的历史专题选取山西历史上的精彩片段进行展示。“晋魂”基本陈列于2020年至2022年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全面提升改造,提升后的展览,主题更加明确,逻辑更加顺畅,表述更加清晰。
其中的“民族熔炉”展览,采用透物见史的展览叙事方式,以考古出土文物为基本元素,由重要考古发现构建展览叙事框架,重点展示与系统展示相辅相成,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互为表里。展览从山西的视角为公众展示“有血有肉”的历史,讲述中国故事。
“民族熔炉”展览在选题上,紧紧抓住山西在文化大汇聚、民族大融合的北朝时代的重要地位,展示山西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诠释“晋魂”。
魏晋南北朝是汉与唐两个大一统王朝之间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北朝又是其中重要的一段。北朝为从分裂走向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奏响了走向大唐的序曲。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对峙,但南北交流并未停滞;“丝绸之路”畅通,中西交流频繁。尽管战争频仍,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但与此同时,各种文化在互相激荡、碰撞中汇聚,各族人民在长期交往中进一步了解、融合,古老的华夏文明实现凤凰涅槃,华丽重生。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北通塞外草原,南临中原腹地,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前沿地带,历史上始终是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大熔炉”。在大分裂时代,这种特征愈加明显,“十六国”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辽金时期皆如此。
“民族熔炉”展览的展示内容,在时间范围上选取汉唐之间,主体为北魏与北齐,紧扣山西历史文化特色。


厍狄回洛墓墓出土彩绘陶俑
考古出土文物是中国大型综合类博物馆展品的主要来源。在博物馆语境中,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因其客观、准确而具有“权威性”,对于解读历史、文化、艺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熔炉”展览在展品选择方面,特别强调其考古出土属性,绝大部分展品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这些展品来源清晰,属性明确,内涵丰富,是诠释文化汇聚、民族融合的北朝文化内涵的确凿物证,为公众了解北朝历史开辟了一条可靠的渠道。
关于北朝历史的真实面貌,文献记载提供了一些证据,但还远远不够。考古发现在正经补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文献的不足。经过一代又一代考古、文博工作者的努力,大量文物经科学发掘出土并在博物馆与公众见面,成为解密北朝历史的钥匙。考古出土文物是最直接的一手材料,比文献记载更加直观,更利于还原真相,一些重要的考古发现甚至颠覆了人们对历史的原有认知。
“民族熔炉”展览通过系统梳理这一时间段内山西各地的重要考古发现,根据主题选择相关文物作为展览的基本元素。

司马金龙墓出土釉陶马
“民族熔炉”展览依托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搭建叙事框架,分为“长城内外”“平城时代”“别都晋阳”“异域来风”四个单元。展览主体内容围绕北魏前期都城平城(大同)、北齐别都晋阳(太原)展开,展示汉唐之间多种文化、不同民族碰撞与融合的进程,以及山西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长城内外”单元,以右玉大川村、太原东太堡、襄汾吴兴庄等重要考古发现为主要支撑,展示了汉代以来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错地带的山西多元的文化面貌,引出后面三个单元的展示。这单元的展品,有典型的汉文化器物,如雁鱼铜灯、四神染炉、安邑宫鼎等;也有北方草原风格浓郁的器物,如金箔饰片、铜鎏金虎形带钩、铜山羊形带钩等;还有一些融汉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于一体的器物,如胡傅酒樽、胡傅温酒樽等。
“平城时代”单元,以宋绍祖墓、司马金龙墓、方山永固陵、智家堡北魏石椁墓等重要考古发现为主要支撑,勾画出北魏平城时代的历史轮廓,诠释文化汇聚、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宋绍祖墓出土仿木构石堂、墓铭砖、各种类型的陶俑等文物。其墓葬形制、葬具形制、陶俑群反映了平城地区对中原墓葬文化的吸收,以及游牧经济和北方民族军队的特色。墓志记载宋绍祖为敦煌人,可能和北魏太武帝平北凉后由敦煌迁徙至平城的宋繇一族有密切关系。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反映出北魏王朝积极吸收汉文化,任用汉人士族为官的政策取向,反映出南北政权虽然对峙,但文化的互通与交流并未停滞,为南北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别都晋阳”单元,以娄睿墓、徐显秀墓、厍狄回洛墓、韩裔墓等重要考古发现为主要支撑,展示晋阳作为东魏“霸府”、北齐别都在中外交流、胡汉融合等方面表现出的别样风采。娄睿墓、厍狄回洛墓、徐显秀墓等北齐高级贵族墓,出土有墓志、瓷器、陶俑、石刻、金属器、壁画等随葬品。娄睿墓壁画场面恢宏,技法高妙,代表了北朝绘画的最高水平,是填补中国美术史空白的杰作。厍狄回洛墓出土的一批铜容器为礼佛组合用具,是佛教影响丧葬的例证。
“异域来风”单元,从大同和太原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中挑选典型文物,展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通过聚合封和突墓、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以及贺拔昌墓、斛律彻墓、虞弘墓等重要考古发现中的文物,揭示北朝以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达到的高度,讲述北朝时期山西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民族熔炉”展览在展品展示上,重点突出,组合明确,通过重点展示与系统展示的结合诠释主题。每一单元的重点展项都位于展线中的显要位置,并给出专门的设计。同时,针对重要考古发现,对展出文物进行整合,并以不同形式的辅陈作为补充,力求展示文物信息的系统性,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展览主题。不同层级的亮点互相依托、呼应、映衬,总体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叙事整体。
按照解读层次的不同,重点展示与系统展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柜内展示+辅陈。本展精品云集。囿于展厅面积,一些重要文物只能在通柜内展示,通过文字、线图、照片等常规辅陈手段进行补充解读。比如胡傅温酒樽、雁鱼铜灯、宋绍祖墓牛车、娄睿墓镇墓兽、徐显秀墓镶嵌宝石金戒指等。这些文物或是时代的典型器物、或是文化交流的典型物证、或是域外遗珍,展览通过辅陈对这些文物进行深层次解读,达到诠释主题的目的。


独立柜展示胡傅酒樽
第二层次,独立柜展示。对于一些时代特征明显、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准高超的文物进行独立柜展示。展览中共选取8件典型器物,包括胡傅酒樽、司马金龙墓石雕帐座、斛律彻墓胡人吃饼骑驼俑、娄睿墓红陶牛等。独立柜全部采用低反玻璃,配合专门设计的组合灯光,观众可以对展品进行全方位欣赏。
第三层次,独立空间展示。对于一些特殊重要的单件器物或需要系统展示的器物组合给予独立空间进行展示。这个层次又分三种类型,第一种:在沿墙展线上开辟相对独立的空间,通过柜内实物与柜外辅陈的结合进行铺陈阐释,比如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方山永固陵虎头门墩等。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通过柜内实物、柜外图版、触摸屏的配合,给予充分解读,探讨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的交融。第二种:设置小专题,在通柜中设置独立空间,以小专题的形式诠释主题,如北齐陶俑一组、北齐瓷器一组、骆驼模型一组、域外遗珍一组。“异域来风”单元特意设置一个通柜,将分别出土于韩祖念墓、娄睿墓、斛律彻墓等墓葬的骆驼模型放在一起进行集中展示,并以图板的形式展示娄睿墓壁画中的胡商驼队图,一起反映“丝绸之路”的商贸繁荣。第三种:在展厅中给予足够大的独立空间,在一个较大区域内对展项进行阐释。比如娄睿墓文物,通过几组通柜与多媒体、场景相结合,在10余米的沿墙展线上对娄睿墓出土的墓志、石雕、镇墓兽、陶俑、壁画等各类文物进行充分展示,并对背景知识作了深入阐释,同时以数字展项还原墓葬形制,营造氛围,实现沉浸式体验。
“晋魂”基本陈列的主旨在于展示山西历史的精彩片段,引导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对历史能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如果把展览比作一篇观点鲜明的论文,那么它的论据必然不是单一的,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就“民族熔炉”展览而言,文献对于大分裂时代的北朝的记载远远不足以还原其历史本来面目。考古出土文物的展示,既可以印证文献记载的史实,也可以补充文献没有关照到的事实。文物结合文献有助于公众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汇聚、民族融合、商贸往来等历史事实。展览在实物之外以图片、文字、表格、二维码、视频、触摸屏、动画等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展示相关内容,力图通过实物材料与文献记载的有机结合来诠释主题。
根据文献记载,西晋末年,匈奴族人刘渊率先在山西建立割据政权,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其后血雨腥风的200年间,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搏杀争雄的中心舞台。北朝时期,拓跋鲜卑雄据山西,驰骋中原。这是一个战争频仍,生灵涂炭的时代。
从考古发现看,北朝时期也是一个文化、民族融合的时代。文明接触的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血与火的战争,又有互惠互利的商贸往来,更多时候则是多种形式的交织。自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带来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奇珍异宝和文化艺术。北魏首都平城和北齐别都晋阳,在当时是国际性大都市。展览中的一系列出土文物揭示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繁荣面貌。

“别都晋阳”单元展区(局部)
“民族熔炉”展厅实景(局部)
北魏定都平城后,不断扩大京畿范围,迁来许多降民,平城人口最多时达百余万,成为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当时的平城聚集着大量来自西亚、中亚和东北亚等地异国人、异族人,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平城文化的多元发展。展览中出自宋绍祖墓、司马金龙墓等重要遗址中的文物对这一时代特征做了很好的诠释。
北魏后期,晋阳渐成北方重要的城市,不仅是中原北大门,而且是控制北方的战略要地。尔朱荣、高欢先后依靠掌握并州精骑和晋阳地利而控制朝廷、争夺天下。高洋建立北齐,虽定都邺城,但政治中心仍在晋阳,政令由晋阳出,开创了北齐王朝“邺—晋阳”的两都制格局。作为东魏、北齐政权的根本所在,晋阳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不可替代,展览中出自娄睿墓、徐显秀墓、厍狄回洛墓,以及虞弘墓的精彩文物,是晋阳历史地位的重要物证。
展览试图通过考古出土文物的展示刷新公众对北朝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的认知。当时,亚洲各地和地中海诸国的使者与商人曾云集平城、晋阳,异域的宗教思想和文化艺术也曾被广泛吸纳。北朝时期,盛唐时代“万国来朝”的景象已初具规模。异域文化的大量涌入,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展览中展出的一批考古出土的玻璃器、金银器、波斯银币、镶嵌宝石金戒指,皆来自域外,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博物馆日益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历史、获取智识、提升素养的重要渠道,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的产品,如何不断提升办展水平,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博物馆提出的挑战。透物见史的展览叙事方式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如何充分发挥考古出土文物的优势,让文物“开口说话”,讲好中国故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山西博物院“民族熔炉”展为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