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于1982年创刊。杂志内容丰富、文章可读性强。曾荣获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第五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首届浙江期刊方阵精优期刊、首届浙江省优秀少儿报刊。
本文收录于《幼儿教育》2024年5月刊,作者:张旎、刘鑫、于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儿童博物馆教育研究中心 。
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重点强调了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博物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随着博物馆的蓬勃发展,博物馆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空间。
为什么要带孩子去博物馆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博物馆有很多类型,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自然类博物馆等;按照特定观众类型可以分为儿童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都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儿童博物馆是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与传统博物馆的不同点在于强调儿童动手参与和动脑思考的学习过程。儿童博物馆遍布全球各地,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只有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呼和浩特市老牛儿童探索馆等少数几家儿童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展品种类繁多,涵盖历史、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除了展品,很多博物馆都会组织专门面向儿童的教育项目,比如艺术类博物馆举办绘画展或雕塑工作坊,历史类博物馆组织角色扮演游戏,科技类博物馆组织科学实验活动等,尽可能丰富孩子的博物馆学习经验,为他们提供安全、舒适和充满启发性的学习环境。
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
儿童早期学习的相关理论认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他们需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去获取信息,从而建立对世界的认知,表达自己对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理解。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学习场所,以其丰富的展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儿童提供了与他们学习方式相契合的学习环境。在博物馆中,孩子可以跟随好奇心自主探索,通过观察、倾听、触摸等方式去感知展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对展品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在潜移默化中建构世界观。此外,博物馆还为儿童提供了与同伴、成人互动的机会,在交流互动中,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会得到不断地提升与发展。
博物馆的教育价值
增长见识,树立文化自信
博物馆中的展品都是真实的物件,每个物件的背后都蕴藏着历史故事和知识,而这些物件大多数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机会触及到的。因此,带孩子去博物馆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各种丰富的展品知识,开拓视野。在博物馆中,孩子能够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展品,这个过程能够帮助他们认识、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从而形成积极的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博物馆中的某个展品可能会点燃孩子对该领域的兴趣,比如自然科学、绘画,甚至是服装设计。在博物馆中,孩子有机会仔细观察各种文物、标本、艺术作品等,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索,还可以把陌生的展品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作对比,寻找异同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他们可能还会想象当时的人使用该物件的场景,甚至会围绕该场景去创编故事。
培养对博物馆的长期兴趣
研究表明,早期的博物馆体验有助于儿童养成去博物馆学习的习惯。儿童经历正面积极的博物馆体验后,能够在心理上构建对博物馆的正面印象,形成对博物馆学习的积极态度。他们愿意更加频繁地去博物馆中寻求知识,享受博物馆学习的过程,并将博物馆学习转化为长期的学习兴趣,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博物馆学习
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
博物馆是自主学习的场所,需要以兴趣为主导。对孩子来说,真正的学习发生在思考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孩子爱上博物馆是源于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如果家长了解到孩子的兴趣,就可以带他去这种类型的博物馆。在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家长更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如果强迫孩子看不感兴趣的展品,孩子便会产生抗拒心理,失去良好的博物馆体验。
用自己的好奇心影响孩子
家长不要认为带孩子去博物馆只是为了让他学习,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如果家长对博物馆没有任何兴趣,可能会导致孩子也无法在博物馆中进行深度学习。所以去博物馆前,家长要先想想自己对什么感兴趣,想去博物馆看什么、学什么。当家长找到自己的学习需求,并不断地持续深入探究时,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不要走马观花
参观博物馆最不可取的心态便是让孩子把所有的东西都看到、玩到,走马观花没有太大意义。跟随孩子的兴趣,有选择地对展品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才是正确的做法。只有在深度思考的过程中,孩子才能学到东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走马观花地逛博物馆,不仅会收获不大,还会使孩子的思维方式变得肤浅,流于表面。孩子不能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总想寻找新鲜事物的刺激,从而无法静下心来深度思考。
提出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没有唯一固定的答案。当孩子在博物馆中对一件展品特别感兴趣时,家长可以适时提出“你观察到了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为什么会对这个展品感兴趣?”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亲子对话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为了调动孩子进行思考,鼓励他们用语言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具体内容,还能帮助孩子梳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
把问题抛回给孩子
孩子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经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发现他们兴趣的最好契机。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做的不是立刻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启发他们思考。比如,当孩子提出某一问题时,家长可以反问:“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把问题抛回给孩子,启发孩子深入思考。
注重学习过程
学习是不断重塑大脑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向大脑填充知识。部分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其实学习过程远比学习结果重要。学习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这些能力的锻炼远比记住某个展品的功能、年代更有价值。
参加有意义的公共教育活动
目前,各类博物馆都在积极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希望能与广大家庭和儿童共享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家长在带孩子参加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之前,充分了解活动内容非常重要。首先,活动本身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其次,参加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会某个特定的知识点,而是关注孩子是否有机会亲自体验、是否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参加教育活动后,家长可以重点关注孩子的感受,而非一味地关注孩子学习到哪些知识点。
把博物馆学习带回家
事实上,只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博物馆学习随时都可以发生。如果家长在博物馆中发现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同样可以带着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如果孩子对昆虫标本感兴趣,就可以带他去观察虫子,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的学习内容是无限的。比如,孩子在博物馆里看到一个古代的杯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杯子的材质、形状、颜色、功能等;启发孩子思考古代的杯子与现代的杯子有什么异同;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杯子,等等。从一个杯子出发,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的话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