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在实践中传承——广州鲁迅纪念馆活化利用的路径探索

字号:T|T
2024-05-14 15:40 来源:博物馆中国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财富。文物生动地叙述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强调博物馆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与休闲需求日益增多,博物馆、纪念馆不仅是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场所,更成为人们休闲体验的重要场所。广州鲁迅纪念馆隶属于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原为清代广东贡院,现管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钟楼)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贡院明远楼(红楼)。它是文学类纪念馆,同时也是人物类纪念馆、革命类纪念馆,在“五个粤博”的引领下,坚持以展览和教育为抓手,以展览带动教育,以教育促进展览,用多样化的文化视角讲好文物文化故事,打造立体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为观众提供多元化的参观体验。

 

图片

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址——钟楼
 

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让红楼钟楼相辉映

钟楼坐落于广州市文明路215号,建于1906年,是中山大学校徽上的建筑原型。钟楼前半部分为两层,首层为方形窗,二层拱劵窗,窗户宽大敞亮,两层之间有木楼梯相连。后半部分为一层,原为学校礼堂,净空高而宽敞。整座楼为砖木结构,其外貌似“山”字形,是典型的清末民国建筑风格。红楼即明远楼,建于 1684 年,为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歇山式屋顶,门窗、立柱、回廊皆为红色,是清代广东贡院现存唯一的建筑,也是典型的中式古建筑。它是广东贡院的最高建筑。钟楼是在贡院旧址上建起的新式学堂办公楼,见证了广东近代高等教育的变迁。

 

图片

1959年广州鲁迅纪念馆开放时的大门景观

 

广州鲁迅纪念馆馆址所在地曾是清代广东籍官员的摇篮、国共首次合作的实践地、大革命时期广东重要革命活动聚集地、广东近代高等教育变革的见证地、广东现代文学史的高地: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近代文化巨擘,孙中山、廖仲恺、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王尽美、谭平山、林伯渠等国共重要领导人,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等现代文学巨子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因此,广州鲁迅纪念馆的文物文化资源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收藏、保存鲁迅遗物,宣传鲁迅精神;宣传国共合作革命精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做好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一是持续推进日常维护。对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广东贡院明远楼进行日常巡查,及时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最新状况。与属地街道、行政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助街道完成以广东贡院明远楼为重要节点的社区人文改造提升工作。二是推进针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重点项目工作,包括国民党一大旧址远程白蚁实时监测预警项目和启动中国国民党一大旧址庭院排水改造工程。2023年,在对国民党一大旧址庭院进行环境改造的同时,利用国民党一大旧址东、南两侧围墙旁边的原有电缆沟进行改造,增加排水功能,使革命广场的雨水在进入庭院之前,能够通过排水沟进行疏导,减少庭院内部的排水压力。

丰富展陈,让厚重的历史活起来

博物馆的展览包括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展览质量是观众参观体验重要的组成部分。围绕丰厚的历史背景和现存的藏品构成,广州鲁迅纪念馆现设有“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陈列”“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和近代教育变革”“九天六夜秋闱苦 一点三方举子梦——广东贡院号舍基址陈列”四大基本陈列,以及欧阳山和萧红两个陈列室,复原了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礼堂、鲁迅旧居、国立中山大学会议室、广东贡院监临官办公场景等。

立体的展览呈现

对于国共合作的呈现。“钟声:1924——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暨第一次国共合作历史”基本陈列,通过历史图片、文献与实物展品、场景、雕塑等陈展手段,再现了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孙中山召开中国国民党一大,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实际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敲响了国民革命的钟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陈列纵向梳理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历史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以图片展示、情景还原等形式呈现这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敲响革命的钟声。为弘扬革命精神,展示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近年来深入挖掘旧址所蕴含的革命资源,先后策划了“风雨同行:鲁迅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共产党与大革命”“理想的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人”等临时展览,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历程,宣传革命先驱们的光辉事迹,弘扬革命文化。

 

图片

“理想的力量”展览海报

 

对于鲁迅在广东生活工作的呈现。“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展现了鲁迅在广州工作和生活的岁月。展览分为“人生之路——鲁迅生平掠影”“南下之梦——鲁迅的广州岁月”“名人之交——鲁迅与广东名人”“青年之谊——鲁迅与广东木刻青年”和“风子之爱——鲁迅与许广平”五个部分,在充分挖掘鲁迅与广东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将鲁迅与广东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处在“广东关系”之中的鲁迅的精神品格,并在这种“广东关系”的参与、互动当中让观众融入历史,感悟、寻找真实的鲁迅。展示内容区别于以往“生平重现”式的固化思路,产生以点带面、以小求大的效果,既体现了广东的地域特色,又凸显了广州鲁迅纪念馆特质。钟楼的二楼复原了鲁迅在中山大学任教时期的卧室兼工作室,以及他主持会议的中山大学会议室。建馆60多年来,纪念馆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与纪念鲁迅。曾与广州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合作拍摄《鲁迅在广州》等多部专题文献宣传片,组织广东知名画家创作《鲁迅在广州》连环画,举办有关鲁迅的临时展览。近几年,先后策划了“那些年,我们遇到的鲁迅”“塑造鲁迅:馆藏鲁迅形象美术作品展”“鲁迅·徐志摩:呐喊与歌唱的人生”“文学之桥:鲁迅与粤港澳大湾区进步文学”“‘影迷’鲁迅”“五部电影: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鲁迅在广州:广州鲁迅纪念馆馆藏经典连环画原画稿展”等展览,从文学、生活、传播、影响等不同角度解读鲁迅,宣传鲁迅精神,向观众呈现一个更加立体的鲁迅。

 

图片

广州鲁迅纪念馆藏鲁迅用过的藤箱,上面有鲁迅亲笔书写的“L.S"(鲁迅二字的英文缩写)字样

 

除此之外,钟楼二楼还设置了萧红陈列室和欧阳山陈列室。萧红陈列室内的展览“从呼兰河到银河——跋涉者萧红特写”,展示了萧红一生的传奇经历和文学生涯。萧红是在鲁迅的扶持下成长起来的著名女作家。鲁迅亲自为她的代表作《生死场》作序,并资助出版。她的生命之河从呼兰河开始流淌,最终归宿于广州银河。欧阳山陈列室内“一座山——欧阳山的文学历程”对欧阳山的文学历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展示。欧阳山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作家。1927年,欧阳山在国立中山大学成为鲁迅的学生,鲁迅因而成了他一生的精神导师。欧阳山的文学活动,经历了五四新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延安革命文艺的全过程,并在1949年后继续勤耕于当代文学的沃土上。两个陈列室与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相呼应,生动展现了两位文学作家的生平及与鲁迅的师生情谊。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呈现。科举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的基本陈列“从红楼到钟楼——广东贡院与近代高等教育变革陈列”展示了广东贡院的历史沿革、从贡院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及科举废除后在贡院废墟上建起的新式学堂的历史沿革。

多元的展览体验

为了让观众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有丰富的体验,广州鲁迅纪念馆秉承“小而精”“小而美”的展览理念,在向观众普及知识、传递文化的同时,将展品与雕塑、场景、绘画、视频相结合,直观形象,张弛有度,并且注意挖掘细节,努力贴近观众生活。

基本陈列的巧思。在“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展览中,设置一个专门的区域,讲述“大作家的寻常生活”。地面上铺着鲁迅在广州的足迹手绘图,旁边陈列着他在广州拍照的场景,空中悬挂着鲁迅在广州去过的老字号招牌,让观众“穿越”到民国广州的街头,沉浸式了解鲁迅广州时期的饮食与生活的同时,对当时广州社会民生有一个直观的感知。在欧阳山陈列室中,陈列着欧阳山用过的沙发、茶几、书柜、书桌、电脑、书籍等物品,欧阳山用过的录音设备播放着他之前的话音。观众走进陈列室,仿佛置身欧阳山家中的客厅和书房,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立体感受。

临时展览的巧思。为了让观众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人在广东奋斗的故事、共产党人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推动,1月20日举办的“理想的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人”展览,讲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故事。从建立统一战线、掀起工运大潮、点燃农运星火、开展青年运动、推动妇女解放、筹建革命武装六个方面,讲述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张太雷、陈延年、刘少奇、苏兆征、邓中夏、彭湃、邓颖超、叶剑英、叶挺等32位中国共产党先驱在建立与坚持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领导工人运动、推动农民运动、尝试创建革命武装等方面的努力与革命功绩。为了能够近距离与观众对话,展览以人物为主线,通过中共先驱们艰苦奋斗的革命故事,向观众解释了广东何以成为大革命的策源地,成为大革命的中心,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广东播撒革命火种、掀起大革命高潮的伟大功绩的历史。

 

图片

“理想的力量”展厅

 

为了加深青少年的理解,展览还附设了10多个“人物小故事”,如杨匏安廉洁奉公、“车夫老陈”、毛泽东增设图画课等,扩展了展览内容,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在展览设计上,从“理想的力量”主题出发,结合现代审美,运用线条动感映射历史革命活动的澎湃与激情。展览通过运用多种材质和厚度的结构,打造富有层次的内容立面。展览空间整体规划合理,内容分布错落有致,并设有一个拼图装置可供观众互动体验,增强了观展的沉浸感。在辅助展品方面,设立读书角,结合展览内容,放置一套《红色广东丛书》供观众阅读,扩展了展览内容,让观众可以了解到更多内容。

打造教育品牌,让公众教育活起来

广州鲁迅纪念馆围绕展览主题,结合文化和文物资源,以馆内教育活动和馆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具有广州鲁迅纪念馆品牌特色的教育项目。

图片

寻迹名人 走进历史——“理想的力量”研学活动

 

图片

“寻找名人·走近鲁迅”研学活动

 

教育研学“走出去”。在研学方面做了诸多创新,开创“广鲁研学”品牌项目。2022年,“广鲁研学”第一期“寻迹名人走近鲁迅”研学活动正式启动。活动中,通过观展、手工制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鲁迅在广州的工作生活,寻访他在南粤的红色印记,传承广东红色基因。2023年,“广鲁研学”第二期启动,以“木刻版画”为主题,带领团队进一步了解鲁迅与版画的关系,感受他与第一代版画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今年,围绕“理想的力量: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奋斗在广东的中国共产党人”展览举办的“寻找理想”城市徒步和“重走东纵路”两期研学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研学课程,走访红色史迹场馆,带领观众实地寻访中国共产党人在广东的足迹,实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历程。

 

图片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参加

“理想的力量——竹编手工体验”活动
 

图片

“天开文运”拓印活动

 

教育服务“走进来”。积极优化讲解服务,不断提升讲解水平和讲解能力。2023年,在“岭南文化我来讲——首届广州台湾青年岭南文化讲解员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称号。志愿讲解服务一直以来都以成年人讲解服务为主。在原有志愿者队伍建设基础上,与广州市文德路小学合作,成立广州鲁迅纪念馆首支少年志愿服务队,以满足不同类型的观众需求。结合展览和重要节假日等,精心策划活动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讲座。结合“鲁迅精神”主题,开展木刻版画体验活动、橡皮刻章体验活动、“文学中的美术与美术中的文学——鲁迅的美术观及其文艺实践”讲座、“广州鲁迅纪念馆馆藏经典连环画《鲁迅在广州》背后的故事”征集活动、“图像述事——从连环画到绘本”讲座等;结合节假日主题,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丝印体验活动、“端午祈福艾草花束”制作体验活动、中秋掐丝珐琅杯垫制作体验活动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开展“广东贡院明远楼”打卡、集章、祈福活动、“金榜题名”贡院活动、“天开文运”拓印活动等。将丰富的文化和文物资源,转化为教育活动的教学资源,通过教育活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图片

“请你来当小馆长”活动

 

图片

“馆长送福”活动

 

探索新型馆校合作机制,共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项目。2023年9月,“请你来当小馆长”活动项目在文德路小学开学典礼上正式启动,目前已开展两期。活动通过“授课—现场体验—培训—实践”等方式进行。在成为“小馆长”的过程中,参与的同学能够感受先辈们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能够忆苦思甜从而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生活环境,为实现个人梦想、国家梦想而努力,并且还能进一步了解到广东贡院的历史文化。通过让大学生“走进来”等方式,与暨南大学、广州科技职业贸易学院签订馆校合作协议,进一步探讨馆校合作事项。与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学校合作,引导学生参与馆内的讲解等服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作用,真正使纪念馆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在文旅融合的新型发展态势下,广州鲁迅纪念馆将继续多措并举,结合文物文化资源,继续提升展览质量,持续打造独具特色的研学活动,持续推动博物馆的融合发展,探索文物文化的展示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讲好文物故事,打造立体、多元、活力的公众文化空间,为打造“五个粤博”立体化建设助力,为广东高质量文化发展赋能。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