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沂蒙精神———《大众日报》的创刊与相关文物

字号:T|T
2024-05-14 15:28 来源:文物之声

沂水作为沂蒙山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老区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光荣伟大的沂蒙精神,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作为文博工作者责无旁贷,履职尽责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利用革命文物,讲好红色故事,以物述史,以史崇德,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激励我们砥砺前行。

《大众日报》的诞生

抗日战争时期,舆论宣传可以更好地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策略,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进一步扩大舆论宣传的影响力,更广泛地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提高群众的抗日积极性,争取抗日战争的早日胜利,1938年年底,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着手筹建报社。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孙陶林亲自到费县联系国民党六十九军政治部部长张友渔和副部长匡亚明,还有刘导生。孙陶林和刘导生早在北京大学是同学,他们还曾一起参加过1935年的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这次相逢促使他们决定一起筹办报社。刘导生和匡亚明留在山东筹办报纸,由孙陶林牵头,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动员沂水当地的一家进步报纸——《青年报》,社里10个人带着办报的全部家当,包括一部收音机、一部油印机、两部电话和七条步枪。

《青年报》的其中一位创办者叫张冠西,后改名为李戴。他为张氏“五大门”之后,沂水城西悦庄人。另一位创办者张荣,原名叫张文荣,主要工作是经营报纸。还有一位叫张惠,原名张富基,他和张冠西是平辈,参加革命后转战各地,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中山医院党委书记任上离休。报纸创办人之一还有张兰亭(1911-1988),他主要负责办报物资采购。其夫人是黄山铺东泉庄村人,他们的长子张熙建解放后从《大众日报》社先调到山东人民出版社,后来又调到山东省图书馆,女儿招工到新华印刷厂工作,还有两个儿子在沂水老家务农。另一位创办者安凌云也叫安然,是龙家圈乡信家庄村人,当时的安凌云就在张氏五大门出资建立的学堂教书。他与张冠西志趣相投,所以一起创办《青年报》,后来他娶了张善人的孙女为妻,成为五大门的女婿。

刘导生和匡亚明接受任务后,白手起家办报纸,也幸好有沂水《青年报》的人员和设备机器的加入,山东分局给配备电台和专业的通讯人员,当时还从岸堤干校抽调了十几名青年干部充实报社,有刘一川、郭克刚、黄中华。经过刘导生和匡亚明请示,山东分局领导同意,把原本设在天马场的印刷所搬迁到距离王庄八里路外的云头峪村。王庄有座鸡宝山,海拔602米,顶端呈锥子状所以又称其为锥子崮或者云头崮,崮下峪中有一个小山村,就叫云头峪,峪有五六里长,三面环山,东西走向,是王庄的八大峪之一,地势隐蔽山路崎岖。经过紧张的准备,东拼西凑,报社就在艰苦的条件下,抗战的烽火中成立了。

刘导生任社长,匡亚明任总编辑,刘一川任印刷厂厂长,当时的编辑部共4个人,负责4个版面的编辑工作,除了总编辑匡亚明有写作经验外,其余全都是新手,还有个女大学生也没有编辑经验,另外还设有电务室、营业部,共30多个人。报社当时除《青年报》带的全部家当外,还有一台脚踏圆盘印刷机、一台手摇石印机,标题字只有寥寥几个、一部分老五号铅字和老二号宋体铅字以及四号标题铅字。

到了第二年,即1940年,他们又弄来两台大的印刷机器就用铅字印刷了。当时条件有限,编辑部就安排在王庄村南村民王德勇家里,王德勇当时是自卫团的连长,有三间小西屋,两间小南屋,刘导生和匡亚明住在北屋里。印刷厂安排在距离王庄村八里开外的云头峪村,地势隐蔽有利于对付日寇的突袭和扫荡,于一川、郭克刚的办公室和住处,都在村民牛庆禄家三间两开门的北屋里,还安着电话机子,装订室就在牛纪全家的两间小东屋里。尽管条件艰苦,但人们都热情高涨,准备就绪,说干就干。匡亚明提议:本报宗旨是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就叫《大众日报》,并向郭洪涛征求意见并征得同意。

1939年1月1日创刊号头版、版心处刊登的就是匡亚明起草的发刊词: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大众日报》就在云头峪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里诞生了。

《大众日报》创刊时所用照相机、油印盘

图片

照相机

 

照相机:藏品号1448—33,照相机呈长方形箱式,前面有铁皮包裹,后面是由纸壳为胎,外附一层皮革镶裹,通高10.2厘米、通长13厘米、通宽7.5厘米,重450克。照相机正面上部有两个取景框,直径为1.6厘米,左侧取景框侧面有一个长方形取景窗,长度为2.7厘米,宽度为2厘米,左侧凸出一个手摇柄,往前侧有一个可以控制快门的铁钮;右侧取景窗之上,有一个长方形取景框,长度为2.7厘米,宽度为2厘米,照相机的后侧有三个孔。相机应是美国柯达公司生产的普及方箱式相机,设计灵感来自加拿大裔美国铁路承包商Palmer-Cox(帕尔默·考科斯)创作的儿童故事《勃朗尼小精灵》,推出的广告语是“EvenKidsCanUseIt”(“连孩子都会用”)。设计师特意在照相机的外盒画上了勃朗尼小精灵,勃朗尼相机最初是采用二十五分之一秒的简单快门。大约在 1930年(农历的庚午年)出产了外壳为棕色和蓝色的,两个规格都叫“勃朗尼”(BEAU),镜头也有改进为两片结构,《大众日报》创刊时所用的这件就是双镜头,棕色款。这款勃朗尼相机价廉物美,在20世纪30年代风靡全球非常流行。该照相机1998年6月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图片

油印盘

 

油印盘:藏品号1416—1,为铁质圆形,正面光滑平整,直径为42.8厘米,通高为10.8厘米,厚度为1.8厘米,重11.425千克。油印盘背面之最外缘凸起一圈,内向有29个齿轮形圆圈,油印盘中间为圆轴形的底座,其底座直径为6.6厘米,通高为2.5厘米,中间的圆轴直径为3.3厘米,轴高为6.5厘米,呈上粗下细状。

《大众日报》的刊发,鼓舞着抗日根据地广大军民同仇敌忾,与敌人英勇斗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寇由全面进攻改为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蚕食扫荡,作为极其重要的舆论宣传抗日的《大众日报》社和报社印刷厂,俨然成了日寇的心腹大患,被列为重点破坏铲除的扫荡目标之一。他们到处寻找《大众日报》的踪迹,有时候报社刚刚落脚驻扎开始工作,突然得到敌人进攻的情报,报社人员必须立即收拾笔墨稿件。最麻烦的是印刷机器,只好能带的就带着,不方便带的就地掩埋起来,有时候遇到敌人突袭,报社的同志措手不及,又舍不得丢掉,就只好迅速整理背着机器和行李,钻山穿林和敌人周旋,利用山区隐蔽而又熟悉的地势,牵着敌人捉迷藏打游击。有一次黄中华肩挑五六十斤的油印机器,手拎着简单的行李,沿着崎岖山路从甘泉寺走到云头峪。有时候还得与敌人交火作战,记者火线采访拍摄,编辑部就在战壕里赶稿子,印刷工人们更是得躲着敌人炮火,藏着避着开动机器一边印刷一边作战,报社的同志们和当地的民兵群众,武装起来团结抗战,一致对敌,誓死也要保卫报社和印刷厂。

文物见证历史,照相机和油印盘更承载了抗日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人、中国报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大众日报》诞生于炮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人们了解前线战况的重要途径,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大众日报》仍然担任着重要的宣传作用,是一处权威的舆论阵地。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