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年文献中回望美育历程

字号:T|T
2024-05-13 17: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图片

▲ 观众在参观展览     本报记者 屈 菡 摄

图片

▲ 《美术教育文选》 李永长编选 1978年 西北师院印刷厂

图片

▲ 《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 蒋荪生主编 1987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图片

▲ 《小学美术教学法》 陈通顺主编 1983年 人民美术出版社
在我国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当下,中国美术馆近日举办的“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为观众呈现了更为广阔和纵深的视角,让美术教育研究和实践变得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基础美术教育百年文献展”是由苏州大学为项目主体,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苏州大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社会美育研究所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交流项目。
展览以基础美术教育自建立以来的百年时空背景为依据,首次从文献角度梳理和展现了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历史图景。在内容上,展览汇集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过程的典型性资料,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美术教材、美术教学法书籍、手稿、学生美术作品、报纸及老照片等文献,填补了相关史论研究的空缺。
走进展厅,一张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思绪拉回到120年前。近代是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发端期。当时,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步步紧逼,使故步自封的清政府认识到要救国图强,必须学习先进的西方技术。于是,西学思想成为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教育系统的主流思想。1904113日,《奏定学堂章程》由张之洞、张百熙等奏准颁布。它不但象征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也标志着学校美术教育的正式开始。这个章程主要由张之洞以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原则,参照日本学制而制定,第一次肯定了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从全社会出发,对小学、中学、实业学校、高等院校均作出规定,使全体社会人员都接受图画教育。
应该说,清末的艺术教育实践并没有体现出美育思想,真正引入“美育”概念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中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列为教育学中与德育、智育并列的独立学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并提出五育方针,其中就包含美感教育。除制定国家美育政策之外,他还发表一系列文章来宣传和解释美育作用,如 《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实施的办法》《美育与人生》等。其中《以美育代宗教》一文最为典型,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范围内关于美育思想的大讨论。
蔡元培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在他看来,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它更多是改善和提升人的思想意志,从心灵出发培养人的幸福感。蔡元培不仅进行理论提炼宣传和推广,更对美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法,并在全国范围内执行。
在这一教育思潮的影响下,1923年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改革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由刘海粟等人起草,其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增进赏鉴知识,使能领略一切的美,涵养精神上的安慰愉快,以表现高尚人格;练习制作技巧,使能发表美德本能;养成一种艺术,而为生活之助。”以此为基础,刘海粟等人编写了《新中学图画课本》,书中更加关注美术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启发式学习,通过提供大量鉴赏图片,增进儿童美的欣赏能力,并尽量加大中国画比重,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
由蔡元培等倡导的美育实践,到20世纪20年代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美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文化界的普遍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基础美术教育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新颁布的图画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美育在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图画是中小学进行美育并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之一。改革开放后,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以“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准则展开教学,同时接受创造主义美术教育的理念,努力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身心发展上都能够得到成长。
这一时期,美术教育家蒋荪生在推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作出巨大贡献。蒋荪生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求学期间投师徐悲鸿门下潜心学习中国画,后经徐悲鸿举荐到南京市立师范任教。解放初期,蒋荪生到南京大学师范学院艺术系(现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任教,由此开始了美术教学和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20世纪50年代,书籍匮乏、资料罕缺,蒋荪生不畏困难、深入调研,探讨美术教育和教学规律。他还广泛研读美术史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并涉猎各种绘画的艺术实践。他认为,美术教育是美术与教育的“化合”,欲使两者真正水乳交融,须掌握其自身规律,故从事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必须参加艺术实践,而专业美术教师,必须研究教育理论,否则,均难以臻佳境。1984年,蒋荪生主编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试用教材——《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被称为美术教育的开山之作。
此次展览中展示了一份1990年出版的、刊登《蒋荪生教授小记》文章的报纸,作者正是现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吴为山回忆过往感慨地说,在国内最早开设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求学,以及后来跟随蒋荪生从事美术教学法研究的经历,让自己至今仍对美术教育工作饱含着深切的情谊。
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更加注重素质提升,更为清晰地突显了美术学科独特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的特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创作和欣赏方法。2017 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 年版)》,标志着中国基础美术教育正式走进核心素养时代。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美术核心素养。
“展览折射出美术教学法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引导作用,也生动诠释了基础教育阶段美术对人的教育意义和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基础美术教育不仅有对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也有对人格境界道德美的追求,还有对中国历史进程中精神美的弘扬,更有对红色文化内涵理想美、信仰美的坚守。”吴为山表示。
展览项目负责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万竹青表示,此次展览展示的不仅是百年来基础美术教育经验,同时也展现了美育人锐意进取、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她希望展览能够帮助观者解读我国基础美术教育历史引导观者从当代视角去看待历史而得到新的经验与教训,从而让“那些沉默不语的文献在新生活光辉的照耀下重新开口说话”。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