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不只是军事设施的集合体,其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非常丰富。碑刻作为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无论是书写风格,还是内容陈述,都揭示了当代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在嘉峪关碑廊中还保存有明清时期的12通碑刻,从《嘉峪关碣记》到《重修关帝庙碑》,再到明代道御史徐养量所撰的《嘉峪关漫纪》,每一通碑刻都是时间的切片,是历史沉淀的见证。
史料记录显示,明朝初期,为稳固边疆,初建嘉峪关,并随着外部压力逐渐加强,明万历年间进行了重大的修缮与加固。《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即为一证,说明了明代政府对该地防御工程的重视。嘉峪关十分坚固,不仅因其结构合理,材质精良,更因其具有深远的战略布局,体现了明代边防军事思想的智慧与精湛工艺的集合。
《嘉峪关漫纪碑》记录了嘉峪关的战略位置、军事功能以及自然景观等多方面信息。徐养量笔下的嘉峪关是华夏边陲的坚壁,既有防御的坚硬,也有互通的柔软。其文字既表达了对明朝天威的赞誉,又暗合了壮丽山河的意象,同时反映了长城对外开放合作的精神内涵。
碑刻作为文化传达的媒介,在当时是传递信息、固化社会记忆的有效方式。如《嘉峪关遵示劝捐钱粮顾持营伍开销碑记》反映了藏族地区与汉地的交流,而《皇清诰封恭人徐母张太恭人之神道》则体现了对于贞节文化的崇尚,这些都大幅度影响了社会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此外,嘉峪关的碑刻文化以其独特的形式记载了古代法令、历史事件,最终成为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素材。在文化教育领域,嘉峪关碑刻起到了极大的教化和传承作用。
嘉峪关碑刻是长城历史文化传承的物证,珍贵的历史信息使得碑刻成为研究嘉峪关和中国长城历史文化的关键。《重修武安王庙碑记》和《嘉峪关漫纪》等碑文的存在,不仅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激发了公众更深的历史兴趣与文化自豪感。透过这些碑刻的文字和图案,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念及审美风格,进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今天的嘉峪关,不再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明代边防要塞,而是承载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活教材、文旅融合的实践者、长城文化的传播者。碑刻作为历史见证,亦以其独有的言辞记录了嘉峪关在军事、政治以及民族融合中的核心作用,它将过去与现在、保护与传承,研究与阐释相联系。嘉峪关关城碑刻作为长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嘉峪关关城碑刻刻录的赞颂功绩、阐释政令等内容,彰显了当时皇权统治的政治智慧以及对关城士兵的激励和肯定。加大对嘉峪关碑刻的保护力度,对碑刻进行全面系统的翻译和解读工作,适时开展嘉峪关碑刻以及长城文化的研讨交流,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传播嘉峪关碑刻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发挥教育和启迪作用增强长城历史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