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主渠道,是传承红色文化的主阵地,也是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红色故事”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叙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烛照着以史鉴今的思想智慧,蕴藏着资政育人的丰厚滋养,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新时代,如何将思想深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是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共同探讨的课题。
高校“思政课”为何要讲好“红色故事”
在高校“思政课”中,发掘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用“红色故事”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激励人,尤其是用“红色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红色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优质的育人资源。红色故事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红色人物是载入史册的革命志士和革命先烈,红色情节则是革命岁月中发生的重要革命活动和历史事件,红色环境则是革命活动发生的背景。而“红色故事”的核心在于红色故事的“魂”,“魂”是在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纪念馆应将“红色故事”所承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多重价值及蕴含的革命精神进行深度挖掘,努力将“红色故事”转化为高校“思政课”最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而高校在“思政课”教学中,重点要通过人物讲事迹、通过事迹讲历史,透过故事悟精神,透过精神教育人,使“红色故事”成为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鲜活教材。
“红色故事”为高校“思政课”提升最佳的教学效果。“红色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情感的传承,是高校“思政课”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将“红色故事”引入教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带入课堂教学,为高校“思政课”提升最佳的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一是提升了教学目标。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二是创新了教学方法。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红色故事”中(如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三是提升教学效果。通过情感体验,结合现实案例以及总结反思等教学方法,引导大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革命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为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起着巨大的作用。
高校“思政课”应讲好哪些“红色故事”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要创造性地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讲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讲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讲好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具体来讲,应讲好以下“红色故事”。
讲好爱党爱国的故事。一要挖掘党史资源。要充分挖掘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的事迹,通过讲述形式演绎鲜活历史,如华东师范大学将110岁的施平、100岁的胡友庭两位老战士的红色故事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教材,北京大学通过李大钊先生的红色故事鼓励青年学习等。二要激活历史记忆。要通过“文物切入”“座谈访谈”“书信朗读”等多种形式,创新讲述红色故事,如清华大学通过校史馆的展品、文物讲述老校长的故事。
讲好艰苦奋斗的故事。一是要讲好艰苦斗争故事。例如,讲好西柏坡精神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经受执政考验的“两个务必”。二是要讲好敢于吃苦故事。例如,讲好长征精神中中央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在瑞金出发长征后,广大红军在撤离途中所激发的甘于吃苦、不惧艰难困苦的故事。三是要讲好艰苦创业故事。例如,讲好延安精神中中国共产党在面临被国民党全面封锁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开展大生产运动,延安军民铁骨铮铮的艰苦奋斗创业故事。要通过这些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故事,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到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立身之根基、持家之要诀、治国之法宝。
讲好团结协作的故事。要重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团结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例如,讲好长征精神中红军在面临绝境的漫漫长征路途中“救人民于水火、扶民族于将倾”的家国情怀,以及表现出的顾全大局、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讲好西柏坡精神中坚持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只有通过讲好团结协作故事,加强团结精神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帮助大学树立正确团结观的目标。
讲好无私奉献的故事。要汲取优秀文化,将无私奉献的感人红色故事引入课堂。例如,讲好苏区精神中老区人民为了苏维埃政权,积极支前参战以身许国,浴血沙场,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甚至宝贵生命,全部无私地献给革命、献给红军、献给苏维埃。高校“思政课”怎样讲好“红色故事”
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红色故事”,既要深刻再现“红色故事”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义,更要深入发掘“红色故事”中令人深思的聚焦点,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把握“一个主线”。要始终把握一根思想主线,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建构“思政课”课程和体系。既要从史实的角度讲好历史事件背后的前因后果,也要重点分析故事所折射出的崇高民族精神,阐释革命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创造“三个条件”。高校“思政课”在讲好“红色故事”时,应在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创造“三个条件”。
一是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高校要组织专门力量通过深化研究,搜集、整理红色文化资源的相关资料,提炼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实质,例如提炼出红色文化资源中蕴涵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以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讲好“红色故事”做好理论准备,创造条件。
二是要注重高校校园红色文化的建设。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无言之教”。在打造高校校园环境和文化时,要从建设与红色相关的雕像、标志、纪念建筑物等红色实体元素入手;要注重发挥文艺的作用,鼓励师生“读”红色文学艺术经典作品、“看”红色摄影、“绘”美术经典作品、“研”红色文化课题、“撰”红色文化主题文章、“赏”红色经典影视艺术节目、“唱”红色经典歌曲等,为讲好“红色故事”提供适宜大学生成长的精神环境,创造条件。
三是课堂上讲好“红色故事”的硬件和软件。首先应具备更加鲜活的基础设施,即硬件,使“红色故事”更加生动。其次应具备在课堂上应对故事的内容和讲述方法进行充分设计和准备的重要软件。应结合“纲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不同课程的特征,设计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借助网络媒体上传、共享教学资料,为讲好“红色故事”创造教学实施条件。
坚持“三个结合”。一是要将故事内容与创新表达相结合。要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深入挖掘思想内涵,精心选择人物故事,注重故事情节设计,创新“穿插领袖讲话、经典表述、专家点评”等各种表达形式,“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使“红色故事”入耳。二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相结合。不能让教师上演“独角戏”,而是应该让师生在这个“舞台”上共同上演“红色故事”。可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故事,以自己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点评。三是要将课堂讲述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不一定要在教室展开,课外实践也是向学生讲“红色故事”的必备途径。如组织大学生前往博物馆、革命纪念馆、革命旧址、遗址等地进行参观体验,提升教育效果,使“红色故事”入心。
博物馆、纪念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融共生已成为新时代所趋,我们要做到信仰牢牢记、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基因代代传,努力使“红色故事”成为高校“思政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