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碑帖热”之反思 | 数字时代的碑帖热①

字号:T|T
2024-04-15 15:45 来源:文物天地月刊
图片
2023年11月,“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展览

图片

“数字时代的碑帖热”专题刊于《文物天地》2024年第4期

文/ 仲威  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

 
临近冬日,《文物天地》杂志约我来谈谈有关近年碑帖热的话题,我觉得很好,是时候回顾总结一下了。
历史上出现过两次碑帖热,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250年前的乾嘉时期。彼时金石学复兴,金石传拓、著录、释读、考订、题跋、鉴藏逐渐展开,“金石学”主要集中在少数高端精英人群里,参与者多为朝廷重臣、地方要员、大儒名宿,属于典型的“小众”文化。道光以后,这一“小众文化”逐渐出现向社会大众蔓延的趋势,大量普通读书人的积极参与,华夏大地开始出现了无碑不拓的局面,碑帖传拓、销售、收藏、临写的热情空前高涨。光绪年间,“碑帖热”达到巅峰,传拓、装裱、题跋、品鉴在文人圈中蔚然成风,各种金石著录、研究的书籍大量出版,“碑帖热”甚至传递到了日本、韩国等邻邦。彼时传拓的碑帖拓片,占了传世碑帖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但是,这一“碑帖热”眼看就要到达“沸点”,却戛然而止。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清末民初的“改朝换代”、科举考试的取消、钢笔对毛笔的取代、碑帖影印术的发明与普及等等社会变革因素造成的。虽然这一波的“碑帖热”只持续了短短的150年,但是,它是自上而下的,波及了整个社会的各阶层。

图片
《淳化阁帖》卷九选页  上海图书馆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碑帖再也无人过问,进入了“真空期”,隔绝了几代人后,碑帖文化成为“冷门绝学”,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就在碑帖掉进“冰点”之时,似乎永远退出历史舞台时,她却又一次“死而复生”。
这次“复活”,还得要感谢一个老外,他就是美国安思远先生。他一生酷爱中国文物,当他得知在旧时的中国,收藏碑帖,是一个文物收藏家最“崇高”的境界时,就毅然加入碑帖收藏的行列中,先后购买了香港收藏大家——李启严先生的一批碑帖旧藏。彼时,中国大陆还没有开始拍卖活动,国内碑帖收藏还处在空白状态,收藏爱好者极少,对高古善拓价值的认知极为匮乏。一个老外居然率先出重金收藏中国碑帖善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现在再回看,当年安思远的收藏价格和当时海外拍卖行的起拍指导价,均十分客观和科学,从中可见当时海外收藏界对中国碑帖文物价值的认知,已经极为成熟和深刻。
安思远先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收藏家,1996年,启功先生力推故宫博物院邀请安思远到北京故宫举办碑帖善本展览,此举为安思远开出了最有力的学术证明和价值认同。随后,2000年,启功先生主编《中国法帖全集》,又将安思远所藏法帖悉数收录其中;2003年,安思远藏《淳化阁帖》又以450万美金转让给上海博物馆,此举彻底触发中国碑帖热的“引擎”。
图片
2003年,上博购得安思远藏《淳化阁帖》后,举办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连续数月的媒体连番宣传报道,让《淳化阁帖》世人皆知,用策展人汪庆正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要让上海的每一个小保姆都知道《淳化阁帖》”。一件如此小众的碑帖文物,竟办出如此红火的展览,在中国文博界的展出史上都是一个神话。随后,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古籍书店、文物商店的碑帖库存开始“激活”,碑帖拓片一蛇皮袋又一蛇皮袋地纷纷售出,一批又一批的碑帖爱好者加入碑帖收藏队伍。回顾往事,这次碑帖热的兴起,我们要感谢上博的汪庆正和陈燮君两位馆长,当然最该感谢的,还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是历史大潮流的蓬勃推进,才有碑帖小众文化的再次复苏。

图片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吴湖帆藏本)选页  上海图书馆藏

 

分析当下的“碑帖热”,我觉得离不开21世纪的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
科技进步,让影印碑帖变得更完美,仿真碑帖的出现,让大家能够分享碑帖善本的乐趣,这是一百年前的古人无法想象的。数码相机、计算机、网络的普及,让大家都能方便地拥有碑帖数据和图像信息,带动了介绍碑帖文化图文并茂的书籍出版,这些技术因素,可归为此次“碑帖热”兴起的外部条件。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们才有更为多样化的精神、文化、艺术的追求。碑帖作为文物艺术品的属性,逐渐为世人发现,当碑帖一旦进入了艺术品拍卖市场,它就成为普及碑帖知识的最好的宣传“机器”,每一次成功的拍卖,多会带动一次碑帖知识的普及和碑帖新人的加入。民间收藏的火热,推动了碑帖研究深入,倒逼文博机构的改革创新,封存库房数十年的碑帖,开始盘活,不得不放入展厅。

图片
《沙南侯获碑》(潘祖荫藏本) 上海图书馆藏

 

但是,这次“碑帖热”与清代的“碑帖热”有很大的区别。
清代的“碑帖热”是自上而下的,主要是官员、学者引领,对社会精英阶层有着普遍的影响,并最终蔓延到社会各阶层。当下的“碑帖热”,则是自下而上的,主要是收藏者、出版商、策展人引领,还缺乏权威性和号召力,我们还处在“碑帖热”的初级阶段。其实,就目前发展态势来看,其社会影响面还十分有限,受众对碑帖的认知水平还较为低下,只能称其为碑帖文化“复苏”,还远远没有到达真正的“碑帖热”的程度。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此次“碑帖热”,市民的广泛参与度并不高,即便是高校专业人员参与度也不高,美院师生收藏碑帖、研究碑帖、临摹碑帖,主要是碑帖影印本,对碑帖拓本实物的认知还有待启蒙。即便是以书法艺术为己任的广大书法爱好者,其参与碑帖影印本的收藏兴趣也不高,他们还停留在关心流行书风和参与各级展览。民众喜好碑帖的热情,远不及清末民初。民间碑帖拓本收藏,也是粗放杂乱,价值判断低下,地区差异明显,杰出碑帖收藏家少之又少。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缺乏社会精英的介入,缺乏社会资本的参与。

图片
2023年11月,“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展览现场

此次“碑帖热”才刚刚开了个头,我们不希望它进入“瓶颈”;但是,碑帖影印本渐趋饱和,碑帖展览开始内卷,碑帖拍卖也出现疲态,我们要有危机感。它能否保持发展势头,突破初级阶段,迈向精深阶段,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复苏,经济是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碑帖研究、出版、鉴藏、展览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经济这个基础。只有老百姓口袋里都有钱了,才能从事各项文化艺术的消费,到那时不愁金石文化不振兴。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