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的闹市之中,隐藏着一处拥有千年历史的水利遗产,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繁华的现代都市构成一幅古今交汇的画卷。它就是在2000年发现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入选广州市第一批水利遗产名录。
研究秦汉历史的重要物证
南越国木构水闸所处的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今广州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史称“任嚣城”。
秦末汉初,秦将赵佗趁天下大乱之势,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他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十里”,范围在中山四路北侧儿童公园至仓边路一带。
“根据出土遗物判断,木构水闸遗址为南越国时期修建。”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王斯宇说,“除木构水闸遗址,还发现了‘万岁’瓦当及西汉云纹瓦当、板瓦、陶网坠等构件,与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出的遗物一致,确认这是南越国时期的水闸,也是南越国都城西南部的大型水利设施。”
水闸所处位置近秦汉时期的珠江北岸线,南北走向,距地表深3.13米,其上叠压有东汉、晋、南朝和唐、宋等晚期的建筑遗迹。“水闸是南越国城市防洪、防潮及排水的重要设施。”王斯宇介绍道,洪水季节打开水闸,城中积水可由城内排向城外;珠江潮水升高时,闸板闭合,可以防止倒灌;城中缺水时,提起闸板又能汲水入城。
“水闸的发现,对研究秦汉时期城市水利设施、南越国都城南界、珠江岸线变迁、古代水系治理以及古代木构建筑技术等至关重要。”王斯宇说。
木构水闸结构示意图
高水平的建造工艺
至今,南越国木构水闸历经两千多年,木闸何以千年不朽?每一位参观者都十分好奇。
水闸平面向南呈“八”字形,核心物项自北向南可分为北水渠道(引水渠)、闸室和南水渠道(出水渠)三部分。引水渠呈长方形,两侧斜坡至底,斜坡80度,残存约11.1米、渠宽约9米、残高1.1米。闸室平面自北往南,向珠江呈“八”字敞开,南北长3.7米、入水口宽5.33米、吐水口宽4.95米、现存高1.65米。出水渠呈长方形,残高3.65米、宽5.73米,修建方式、工艺、构造与引水渠类似。巧妙的结构设计,成为水闸发挥效用并保存至今的关键。
在建设方法和材料选择方面,南越国先民进行了有益探索。
“当时修建水闸的水工采用了垫层法,即用三层不同的土料进行人工换基,并用自重很轻的木质闸身巧妙地解决了稳固地基和防渗问题。”这种换土固基的理念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杰出智慧。
“闸室和两岸挡土墙的构筑方法是先竖起一排方形木桩,用榫卯嵌入枕木,在木桩外侧横叠三块宽约60厘米的挡水木板,再填土夯实,保证闸室侧墙稳固。”王斯宇进行了补充,水闸的闸门位于闸室中部,两侧方柱由上至下凿有凹槽,用于插板闸水,闸门为叠梁式,可启可闭,可装可拆,是当时十分成熟高超的水闸控制泄流技术。
除此之外,水闸在材料的选择、松软地基的处理、技术路线的处理、总体布置、泄流处理、闸室稳定处理等方面,都与现代的建闸标准和要求基本相符,反映出秦汉时期的水闸建造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水利遗产的合理利用
对于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的保护,广州市越秀区水务局和文物部门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被发现后,广州各有关部门共同制定了保护方案,在光明广场大楼中间设计一个保留展示水闸遗址的中庭。水闸四周用钢筋混凝土墙进行全封闭处理,再由700平方米的玻璃防护层进行恒温、恒湿保存,供人们参观。四周设有文物展示长廊,通过图、文、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展示遗址的发掘过程、修建方法及出土文物。
“由于水闸是木质结构,因此对木材的保护尤为重要。”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科技研究部主任吕良波介绍,“我们采用了特制防腐剂,给水闸木料进行防腐、防虫处理。还在水闸周边打了两个抽水井,当地下水达到一定高度就会自动被抽走,防止地下水渗入水闸中。”
于是,“这里没有水,人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水闸?”成为前来参观的群众最直接的疑惑。当参观进程不断推进,讲解的内容不断丰富,在科技手段加持、数字资源科普、文创产品启发等多样宣传方式和形式中,观众的疑问便“烟消云散”。
2007年,光明广场地下一层水闸遗址首次对公众开放,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成为国内第一个在公共商业建筑内得到有效保护并对外开放的考古遗址。2024年年初,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完成周边廊道的展陈优化提升,再次面向公众开放。
如今,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已经成为集文化宣传、交流研究、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水文化遗产,成为展现2000多年南越国社会、历史、水利文化价值的重要窗口。
古代先民利用自然地形和水系,创造出灌溉、防洪、漕运、生活等多种功能的工程体系,修建了不少水利工程。经过对历史资料和古代水闸遗址的比对与考证,南越国木构水闸无论从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方案,还是建筑技术和工艺来看,均与当时中原地区特别是农业发达的黄河流域所建水利工程不相上下,即南越国木构水闸完全能代表公元前后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建闸技术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