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享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美誉,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文物保护落实落地落细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硬性保障,其中人才是第一要素。由于人才队伍建设欠账较多,人才短缺、人才断档、队伍流失等问题成为制约地方文物事业发展的瓶颈。对此,聊城市文物部门把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当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核心支撑,多措并举壮大人才队伍,为地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一是科学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力量。聊城市委编办充分发挥文物保护领域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实现调查、保护、挖掘、利用、研究“全链条”整合。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原来只有一个文物保护与古迹科的基础上,增设博物馆与社会文物科、革命文物科两个文物行政科室,增加文物行政编制6名,县一级也结合实际加强了文物保护机构和人员配置。通过这些举措,使文物保护机构设置更加合理,职责更加明晰,管护力量进一步增强。
藏品修复
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聊城市委编办将光岳楼管理处、聊城运河文化博物馆、傅斯年陈列馆等五个文博机构整合重组为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为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副处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2名,探索实行一个机构、多个分支的管理模式。整合后,文物中心聚焦人员分布不均衡、横向交流难等遗留问题,通过轮岗交流、教育培训、实战练兵等方式拓宽了职工成长成才通道,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
二是培育文物考古队伍,为推动考古前置积蓄人才力量。以往地方考古力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缺乏一支植根当地服务地方的考古人才队伍。2021年9月,为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加大地下文物保护力度,聊城市委编办批复同意在聊城市文物事业服务中心设立正科级分支机构聊城市考古工作队。2022年5月,市委编办再次批复升格为聊城市考古研究院,增配科级职数1正1副,核增事业编制10名。成立以来,通过“水城优才”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等途经新招录年轻专业人员8名,组建了5支共200余人的技工队伍,为考古队伍增加了新鲜血液。
考古工地发掘现场
聊城市考古研究院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山东省首批考古调查勘探资质单位,在全省地市中率先独立承担考古勘探工作。成立以来,有4名人员获得山东省考古勘探项目负责人资质,先后选派多名年轻人员参加田野考古技术培训,提升了田野考古技能,掌握了考古调查勘探的工作方法,提高了考古工地组织管理水平,为开展田野调查勘探工作积聚了人才力量。2023年11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济考古工作基地”在聊城市考古研究院挂牌成立,双方深化共建合作,为推动聊城考古工作和人才培养育新机、开新局。
三是突出文博机构主责主业,搭建人才培养桥梁。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针对文物人才培养提出了突出文博主业和全方位培养的工作思路。首先,以重点项目、工程、课题研究等为抓手,在工作中培养锻炼人才,把年轻同志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以“传帮带”的方式,在工作中言传身教,切磋打磨,实现年轻同志的快速成长和代际传承。其次,开辟内培外引路径,积极招录人才的同时,还要选派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到业务实力和技术力量强的文博单位学习,使文博人员真正成为让人信服的行家里手。最后,积极吸纳外部力量,邀请文博专家培训授课、业务指导,充分发掘聊城市退休老专家这一“富矿”“金山”,在考古勘探、文物修复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通过上述措施,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文博人才培养之路。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而成江海。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文博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力保障。下一步,聊城市文物部门将在立足自身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集聚战略,加强与高水平文博机构的人才交流互动,打造强有力的人才队伍,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