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走进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The Children's Museum of Indianapolis),踏入三层的展厅后,你会看见四张勇敢的面孔。这些面孔属于四个曾在逆境中前行并勇敢改变世界的孩子。
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创作了一个叫做“儿童的力量:改变世界(The Power of Children: Making a Difference®)”的展项,试图通过展示四个孩子——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鲁比·布里奇斯(Ruby Bridges)、瑞恩·怀特(Ryan White)和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充满挑战却闪闪发光的童年经历,点燃年轻观众渴望改变周围世界的热情。
其实,“儿童的力量:改变世界”并不是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中唯一一个与儿童讨论艰深话题的展项。本文将分享博物馆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实践,希望能给广大博物馆教育同行者带来鼓舞和启发。
儿童的力量:改变世界
“儿童的力量:改变世界”会带领观众走进瑞恩·怀特的卧室、鲁比·布里奇斯的教室、马拉拉·优素福·扎伊的家和安妮·弗兰克的密室。
尽管他们的故事涉及了仇恨、种族歧视、艾滋病、人权等敏感和艰深的话题,但博物馆认为,探讨这些话题的体验对所有年龄的孩子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是他们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很难获得的,同时,为他们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1. 瑞恩·怀特
上世纪80年代早期,新闻报道中一种名为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新疾病让美国陷入恐慌,即使相关机构已经在通过各种渠道向大众科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但有关它的不实报道仍旧猖獗,恐惧也在不断加剧。
瑞恩·怀特是一名因血友病而感染艾滋病的青少年,他因病被学校开除。为了能回到学校继续正常的生活,瑞恩决心用自己声音去对抗那些无端的恐惧和谣言,通过参加各种义演、电视宣传等,努力让人们正视这种疾病,为自己和所有艾滋病患者争取应有的权益。
2. 鲁比·布里奇斯
鲁比·布里奇斯出生的那一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市教育委员会案”中做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该裁决结束了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政策。
1960年,鲁比·布里奇斯成为第一批获准进入新奥尔良白人小学的非裔美国学生。尽管入学后,鲁比受到了来自白人的辱骂、抗议和恐吓,但这位年仅6岁的小女孩并没有因此畏惧,反而用自己的行动去反击种族主义。
3.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斯瓦特县,当地的塔利班禁止女性接受教育,但是马拉拉仍旧继续她的学业,还通过国外媒体发声,为当地的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2014年,她以17岁的年龄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并因此成为了诺贝尔奖的最年轻获得者。
4. 安妮·弗兰克
安妮·弗兰克出生于一个德国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躲避纳粹统治,安妮和家人一起逃往荷兰阿姆斯特丹。他们找到一间隐蔽的仓库躲了下来,开始了超过两年的密室生活。在这期间,安妮将内心的恐惧和对和平世界的渴望倾注于日记中,希望用语言文字去对抗仇恨与歧视。可遗憾的是,安妮最终没能走出集中营,她的父亲在悲痛中将日记出版,取名《安妮日记》。
毒品场景:印第安纳波利斯
早在1972年,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就面向儿童举办了一个名为“毒品现场: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展项,以此让儿童了解药物成瘾和滥用的负面影响。
通往世界的护照
1986年,博物馆开设了“通往世界的护照”的展项。该展项旨在探索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庆祝、交流、创造和想象,让孩子有机会了解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并学会接受和尊重他人。展项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用文物来展现上述四个主题在不同文化中的呈现方式,让孩子无需跨越国门,就能亲身体验到世界的多样性。
青少年公开参与议题
1988年,博物馆与当地学校合作,组织、指导200多名10-17岁的学生共创了“青少年公开参与议题”这一展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参与并主导了从选择主题,到写说明牌,再到设计和搭建等每一个环节。
该展项涵盖了六个关键主题——艾滋病、虐待儿童、教育、战争与和平、青少年怀孕、滥用毒品和酗酒。
展项希望向所有人传达一个信息:孩子们有能力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并利用自己的声音去改变世界。
安妮·弗兰克:今天的历史
2001年,博物馆在安妮·弗兰克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安妮·弗兰克:今天的历史”的巡回展,希望引发人们深思大屠杀的悲剧如何继续影响人们的思想和信念,鼓励儿童和成年人积极地行动起来,防止类似的悲惨事件再次发生。
带我去系列
2009年,博物馆对“通往世界的护照”展厅进行了重新构思,设计了一个全新的系列展项——“带我去(Take Me There®)”。该系列展项的首个主题是“带我去埃及”,之后又相继推出了“带我去中国”和“带我去希腊”主题展,通过互动的形式展现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日常生活,目的是让孩子和家人加深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不同。
安妮·弗兰克和平公园
安妮·弗兰克曾在她的日记中深情描绘了一棵美丽的栗树,这棵树为她带来了无尽的慰藉。2013年,博物馆在欢迎中心前的安妮·弗兰克和平公园中种下一棵小树苗,用来象征希望与和平,希望以此唤起每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对希望与和平的深刻理解与珍视。
神圣之旅
2015年,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与国家地理学会合作举办临展——“神圣之旅”。展项以《国家地理》杂志中的摄影作品作为背景,再现了不同宗教圣地的特色建筑,加之音频、视频和文物的融合,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置身在浓厚的历史和宗教氛围中。展项的故事围绕五位年轻人的神圣之旅展开,他们来自不同的信仰背景,旅行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观众将有机会作为观察者,跟随五位年轻人的脚步,去探索世界各地人们心中的圣地,感受各个宗教文化的魅力。
社区的故事:抗议的艺术
2020年夏天,美国各地的种族紧张局势到达了临界点。同年8月,18位印第安纳波利斯当地的黑人艺术家聚集在市中心的印第安纳大道上,共同创作了一件公共艺术品。不幸的是,这件作品在创作完成后的一周内就遭到了破坏。
一年后,博物馆联合18个艺术团体,推出了一个展现社区故事的展项——“抗议的艺术”。通过这个展项,孩子们有机会观察艺术家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那些无法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故事、信息和情感。倾听彼此的故事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
神圣之地
凭借先前创办“神圣之旅”展项的宝贵经验,以及与儿童探讨艰深话题的深厚传统,博物馆于2023年9月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展项——“神圣之地”。在这个展项中,通过聆听个人的故事,家庭成员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全球各地的人们如何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去实践他们的信仰。
展览旨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景与文化的多样性,从而能用一种健康、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人群。
儿童博物馆在挑战既定观念、激发潜能以及激励儿童和成人在社区中发挥积极作用方面的重要性是不容低估的。面对那些敏感而艰深的话题,儿童博物馆没有选择避而不谈,而是以贴近儿童认知的方式去与他们展开对话,在勇敢面对挑战性话题的过程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并帮助他们成为更富同情心、更有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