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南京博物院的研学实践

字号:T|T
2024-04-08 13:47 来源:文物之声

“十四五”期间,“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文化和旅游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重心,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融入文旅融合体系,早在2014年便推出“首届中学生文博夏令营”,有效尝试博物馆研学这一社会教育形式,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参与者和推进者,十年来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教育新模式,优化配套环境,形成多维丰富研学体系,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

 

构建“博物馆+”研学模式

实施“博物馆+”战略,与教育、社区、传媒、科技等单位跨界融合,打通壁垒、整合资源,把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和服务能力融入研学实践教育中,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社教研究与文化旅游的聚合效应。

 

发挥自身优势,文物活化利用。作为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南博典藏各类文物43万余件(套),平均每年推出近二十个临时展览,丰富文物资源和展览资源为公众教育活动提供了稳定输出的基础。南博结合自身定位和功能,利用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增强传统文化向心力和江苏地域文明吸引力。2019年,“考古课堂”聚焦南博馆藏大云山汉墓精美文物,通过折纸、髹漆、拓片、编钟体验等特色活动引导学员了解汉代历史,感受汉代人的丧葬文化和奢华生活,也使学员们了解到江苏是汉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整合行业资源,提升联盟效能。南博依托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社教专委会,加强与省内博物馆、学校、社区等教育机构联系,共同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研学项目。2019年,南博推出三期“行走博物馆”研学活动,除了在南京博物院进行学习外,社教人员还带着学员们前往扬州博物馆、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地质博物馆、南京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参观研学,发挥区域协同创新优势,激活博物馆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内在活力。

 

结合专家智慧,强化活动质效。邀请考古、文保、艺术、文学等相关专家参与其中,针对性制定课程主题、情境线路、拓展方式,形成分级分类的产品体系,深化研学效果。“考古夏令营”作为南京博物院基于自身特色所打造的常规研学活动,通过资深考古专家及考古一线工作人员带队,前往句容江南考古工作站、盱眙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等地,学员不仅能亲临考古发掘现场,还可以深入了解考古发掘方法和考古学的科学特征,培养独立思考、探究与实践的能力,并对“考古中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项目有初步的认识。

图片

 

创新拓展教育方式

注重教育形式创新。采用多学科融合教育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手段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与时俱进地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2023年“穿越历史的机器人”少儿夏令营以院藏文物为载体,引导儿童搭建“文物”元素机器人,通过编写执行程序指挥机器人再现历史场景,幼儿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历史与科技碰撞的神奇。

 

丰富辅助材料内容。教育人员根据受众年龄、文化背景等预设教育目标,结合展览展品特点提出创意雏形,有针对性地设计研发,推出与展览展品相关材料内容,包括文化背景材料(书籍、文创、音视频等)、手工制作材料及其他教育资源。2019年,出版《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导览书,集中展示了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的整体风貌,帮助观众了解江苏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灿烂多姿,立体呈现了古物之美、书画之美、非遗传承之美。除此之外,还推出《花面交相印:跟古代美人学化妆》《大运河的故事》《南博讲坛》等配套读物,不断丰富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内容。

 

探索实践分众教育。针对不同观众的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及参观体验,为公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菜单式”教育服务。少儿研学课程以游戏互动模式为核心,寓教于乐;中学生课程注重多学科融合和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活动形式更为多样;成人学员则是强调专业性和行业的文化交流特点,专题讲座和导览为优先选择。通过对其观众的全面了解和分析,从多种层面将对象做出细致划分,同时对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与建设,以配合各种学习项目,这样可以极大地加强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力度和广度。

图片

 

有效建立长效机制

文化服务要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一方面建立紧密长效的馆校合作机制,稳中有序探索更新研学课程,将研学活动转化为综合实践课程或校本课程等;另一方面以公众需求为工作导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在学校培养一批能从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种子教师。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近年来,与金陵汇文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29中学初中部、田家炳高中等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合作范围覆盖南京市6个区、15所中小学校,连续五次举办“馆校合作·博物馆课程开发与实践工作坊”,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和学校合作教育活动的合作模式,共享成果、互相促进。通过签订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推动更多学校和教师走进博物馆,进一步拓展博物馆和学校合作教育活动的覆盖范围和深度。

 

着力培养种子教师。除了传统的以单个学校为主体的合作外,南博还与南京市唐隽菁道德与法制名师工作室、陈红历史名师工作室、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等在教师暑期培训、日常研训、项目合作等方面与南京博物院进行了系列化合作并有丰富的成果。2016年,在江苏率先开展博物馆“种子教师”培训,通过教师研学等形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从而形成课程单,教师在专题培训中吸纳转化教学资源,通过班级研学或者馆校活动等形式传播给学生。良性循环中,南博的博物馆课程逐步被纳入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的常态化培训课程,解决了现有情况下单靠博物馆工作人员难以覆盖区域内所有学校的难题。培训“种子教师”2000多人次,馆校合作覆盖南京20多所大中小学及幼儿园,先后有5万多名学生参与到馆校合作课程中来。

 

公众的文化需求引领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文旅产品的精神追求也是推动博物馆文旅融合的目标。南京博物院近十年研学实践依托于文旅融合的大背景,未来我们将继续拓展路径、整合资源、创新方法,通过做好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体现文旅深度融合的博物馆作为,更好地赋能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