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颠簸成长的云南旧书市场
近百年来,云南旧书业的第一个高潮形成于全面抗战时期,云南作为当时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平、津、沪及东南沿海城市人口及军政、工矿、教育、学术机构的大举南迁,省城昆明一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昆明旧书业得以趁势而起,不少西南联大和其他内迁学校的师生就曾在昆明老城书肆、摊点买卖学习用书或古旧书籍,在近年出版的相关书籍中,这一情形时有披露。
“文革”结束后,云南旧书业以特殊的方式静悄悄“复苏”起来,极具慧眼的几位人物,在那个年代,抬脚踏进废品收购站,也能淘到一些宝贝。进入80年代,经历十数年“文化压抑”的中国终于迎来了20世纪乃至中国历史上出版业空前繁荣的时代,整个中国迅速掀起了读书的热潮。相比新书出版业的欣欣向荣,这时旧书业显得较为落寞。一批“醒得早”的人物,却敏锐地抓住了旧书业宝藏丰富的“黄金时代”,或在旧书市中淘宝,或直接参与旧书业,斩获颇丰。迈进90年代,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新书价格节节攀升,但质量反而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此时云南高校发展迅速,昆明在校师生逐年递增,围绕高校附近,以二手教科书、教辅类、文史类书籍为主的旧书业迅速集聚和发展起来。到90年代末,随着中国收藏之风日盛和收藏群体的壮大,昆明高校周边及城市中心自发形成多处旧书集市、摊点,早市、“鬼市”蜂起,以云南古玩城、张官营、马街集市、一二·一大街、莲花池铁路沿线及周边为代表的旧书集市或店、摊最具有表性,或固定、或分时段开展经营活动,聚一时之盛,最早的一批“80 后”一代淘书人开始进入旧书业淘金。
02
新时代的新面貌
跨入21世纪,云南旧书业在过去零散发展、各自为政经营的基础上,开始朝着集群式的方向经营发展。随着昆明城市发展,城市的东、西、南、北均形成了规模不等的旧书集市,同时旧书网店开始诞生。与此同时,大刀阔斧推进的新城建设和老城拆迁使得旧书集市生灭不定,在昆明最有代表性的如张官营旧书集市、马街旧书集市、小屯旧书集市等先后“香消玉殒”,昆明市中心的潘家湾集市也几度传出拆迁的消息。昆明实体旧书集市和书店生存不易,不少旧书店开始转型网络书店,以线上书店的形式开辟新路,并同全国的网络书市连通起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如今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开一家网络书店,极大地便利了买卖双方。昆明旧书集市,目前潘家湾集市硕果仅存,并以“昆明潘家湾收藏市场”的响亮名头开展经常性经营活动,近年除疫情期间外,每年都举办一次大型的收藏交流展会,届时有全国各地的从业者和收藏爱好者参与,已发展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闻名的旧书、杂项等类收藏集市。此外,近年在昆明古城核心寸土寸金之地,原址复刻的民国书店东方书店新生面世,新书、旧书兼营,民国风气氛拉满,迅速成为闻名书圈的网红书店,省内外书友慕名打卡者络绎不绝,成为昆明古城旧书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03
旧书业发展潜力仍存
旧书业也成就了一批登上时代舞台的人物,他们在故纸堆中,捡拾起了中国文化的珠玉。中国著名藏书家、著名学者黄裳先生,曾着意在昆明寻觅南明政权在云南的片言只字、吉光片羽;云南文史名家袁嘉谷、方树梅、徐嘉瑞、李家瑞、方国瑜、梁书农、马曜、张希鲁、于乃义、宋文熙、孙太初、李孝友等诸位先生,一生为滇云典籍的搜辑整理孜孜以求、嘉惠学林;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陈立言先生,青年时代即俯身云南故籍堆中,皓首穷经孜孜不倦,终以西南联大教授手稿文献的富藏而独步中国个体藏界;当今“80后”时代弄潮儿龙美光先生,农家出身而极为早慧,小小少年即入收藏门径,近晚入行却后来居上,在西南联大专题中收藏与研究并重,已成国内西南联大研究的新锐杰出人物。笔者迟至21世纪初才凑到云南旧书业“餐桌”的边边角角,积书、赏书有日,略得滋味,恍然才知书之可读之外,亦可藏、可赏。近数年来,流连书市、冷摊、网络,购藏方为之日丰。徜徉在泛黄的书页之中,孑孓茕行,有幸若遇高人旧时笔痕心迹,别有趣味。
80后的我自小就抱有一种印象,总觉得旧书是稀有品。小学时寄住在大舅家,见到了一些我从未见过的旧书刊。如刊有毛主席生平照片的蓝印小画册,刊有《西游记》连环剧照的《电视连环画》,卧室门上贴着的彩色古典年画,都令我叹为观止。在学校,同班同学从家里带来的旧书刊很多,那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印制精美的老杂志、极富时代特色的老报纸,以及我们出生前后精印的年画缩印册子,常让我大开眼界。
01
旧书集藏需下大功夫
一次,我在四舅家附近发现了一家废纸收购站,两位工人在正在敞开的门店里整理一些红通通的本子。走近一看,尽是些簇新的、塑封版的、袖珍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读物。后来我才知道,那些即将进造纸厂的红本子,就是人们常说的红宝书。
02
实体书店的地位难以代替
03
期待更多政策为旧书业解“惑”
当前,旧书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哪些书属于旧书,哪些书可以纳入旧书管理?应该如何规范旧书业的经营,鼓励旧书业发展?如何有效盘活旧书业资源,更好保护祖国优秀的旧书文化遗产?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旧书迷极为关心的。我们由衷期待,能够从国家层面出台更多的、针对性强的尊重市场规律、适应社会需要、能促进文化传承的旧书业经营管理办法或条例,促进旧书业健康有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