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试验田”里的御稻

字号:T|T
2024-03-27 19:30 来源:皇史宬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万里神州大地上,北方的冬小麦开始拔节孕穗,江南的早稻即将播种插秧。丰收除了是对农民辛勤春耕的回馈,也离不开科学家们在试验田里培育良种的精心研究。你知道吗,清代已经有官方建立的试验田,种植的优良农作物品种流传至今。

❖ 绵亿《耕织图册》(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图片

   皇田选种植御稻  

 
水稻,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水稻生长于温暖潮湿的环境,其主要产区在我国南方,北方只有少数地理环境适宜的区域有水稻种植。清康熙帝“自幼喜观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获”,他曾开辟多处具有试验田性质的皇家园圃,在北方推广种植水稻良种。康熙帝曾在西苑丰泽园一侧新建皇家试验田,经数年的耕种,田内“治田数畦,环以溪水,阡陌井然在目,桔槔之声盈耳,岁收嘉禾数十种。”
❖ 康熙《御制耕织图序》中关于丰泽园的相关记载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据《几暇格物编》记载,丰泽园等处种植的水稻品种是玉田稻。玉田稻即胭脂稻,原产于玉田县(今河北省玉田县)。玉田米颜色微红、米粒较长、气香味腴、营养丰富,有诗赞曰:“饭熟香起莲瓣红”。但作为北方稻种,加之当地气候较寒,玉田稻生长较为缓慢,原本农历九月才能收获,而经过皇家试验田长期选种育种后,玉田稻新品种“御稻米”最早在六月下旬就可成熟,一岁可两熟,成为皇宫内膳用米。
康熙帝还详细记录了选种育种的经过:某年六月在稻田巡查时,发现刚刚长出颖壳的稻田中,居然有一株明显高大的稻穗,就连谷粒都已饱满,康熙帝遂命令将这株早熟的稻穗留种,从此生生不息,培育出了新的早熟品种。从现代农业科学角度来看,玉田稻米粒细长,属籼稻,应是从南方引种并经过长期栽培后才适应了北方气候。而御稻米的选培,是通过穗选的传统选种方式培育出的耐寒早熟品种。
除了选种育种,康熙帝也将一些先进农业技术应用在皇家试验田中。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记载,康熙帝南巡时,在江南见到舟中满载猪毛和鸡毛,不明其用途而专门询问,当地人回答这些猪毛和鸡毛是贩往福建的,福建当地多山,稻田用山泉水灌溉,而山泉水寒凉不利于水稻生长,但若在水里加入猪毛和鸡毛则“禾苗茂盛,亦得早熟”。于是康熙帝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皇家试验田里也如法炮制,果然有效。

❖《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关于在水里加入猪毛和鸡毛的记载

图片

    黄河以北试推广  
 
对皇家试验田培育出的御稻米,康熙帝“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遂先在北京、承德等黄河以北地区进行大力推广。
北京地区作为御稻米的主产区,推广迅速,至乾隆朝后期种植面积既已达万亩以上,光绪朝时《顺天府志》记载宛平、房山及邻近的河北涿州皆有御稻米种植。尤其是海淀上庄镇种植御稻米的历史持续400余年,今天当地的水稻以“京西稻”之名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图片

康熙四十二年(1698年),御稻米成功推广到了张家口外。当地所种水稻原本在白露节气后数天仍不成熟,而御稻米在白露前即可成熟,热河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稻田产出的御稻米除供应避暑的皇室所需外尚有盈余,皇家时常以此馈赠臣下。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记载:“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一种。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二根,苗穗迥异他禾,乃登剖之,粒如丹砂,遂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
甚至就连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对此事也有听闻,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第二十章《人工选择》一文中赞誉:“(康熙)皇帝的上谕劝告人们选择显著大型的种子,甚至皇帝还自己亲手进行选择。因为据说‘御米’,即皇家的米,是往昔康熙皇帝在一块田地里注意到的,于是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御花园中进行栽培。此后由于这是能够在长城以北生长的唯一种类,所以变成为有价值的了。”

   御稻种植遍江南  

 
北方种植取得可喜收获后,康熙帝又进一步将御稻米推广到南方。
康熙五十四年,深受皇帝信赖的苏州织造李煦接到康熙帝上谕及颁赐的“御稻谷子一石”,遵旨将稻种分配给两江总督赫寿等6处试种,李煦也自留了6斗种子在苏州试种6亩5分地。据李煦奏报,试验田于四月初十日插秧,七月十三日“收谷一八石二斗五升”,平均亩产2石8斗;接着种第二季,于七月二十八日插秧,“所收稻谷每亩不满一石”。因为御稻米可以一年两熟,而此前当地水稻只种一季,所以推广御稻米有着良好前景。但康熙帝仍对第二季稻产量较低、稻结实率不高的问题耿耿于怀,仔细研究后认为需提前插秧时间,特做了御批“凡所种至立秋后未必成实,四月初十种迟了。”
❖ 苏州织造李煦为苏州二次所种稻谷立秋后结实甚少并将二次稻谷新米呈览事奏折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于是次年,李煦及领到御稻谷种的苏州官绅26家共种试验田50亩,提前在谷雨日就完成了插秧,六月初四日收割,“每亩得稻子三石七斗”,随后将45亩试验田于六月十六日完成第二季插秧,九月十五日收割,因为遇到风灾“每亩只得稻子一石五斗”,但较去年已增产不少。还有5亩试验田没有种植第二季,而是另有试验用途:“看旧根再发之稻,今亦一同收割,每亩约得一斗”,即考察第一季割完的稻根上长出的再生稻的产量。
同年,江宁巡抚吴存礼从李煦那里领得御稻种2斗,在江宁试种,风调雨顺之下两季合计平均亩产5石1斗,江宁织造曹頫家试种结果是两季稻谷合计亩产5石9斗至6石6斗不等,均获得丰收。
当地乡民见此情形纷纷自愿请种,康熙帝也非常开明,在曹頫奏折上朱批:“知道了,此种须广布江南,以便民生才好,不可花费吃用。”先后历经8年,御稻良种推广到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两季亩产也稳定在了6石上下,有力促进了南方双季稻种植模式的发展,缓解了当地粮食压力。

❖ 江南织造曹頫奏报江南米价并御赐稻种头次稻收成情形事奏折

图片

除水稻外,康熙帝设立的皇家试验田也有其他作物或产业。如丰泽园“垅旁树桑,旁列蚕舍,浴茧缫丝”,桑蚕和禾苗并重,取男耕女织之意。康熙帝在热河行宫开辟的“御瓜圃”,占地数十亩,栽培西瓜、甜瓜和葡萄、苹果、梨等果蔬,兼种御稻;此外康熙帝还将新疆哈密的白、绿、紫色葡萄引种到北京,开启了北京栽培葡萄的历史。

❖ 承德避暑山庄御瓜圃(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