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张骞墓

字号:T|T
2024-03-26 12:24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两陷胡营困走廊,

  茫茫瀚海筑桥梁。

  驼铃声里烽烟逝,

  旋舞琵琶入殿堂。

张骞,这个名字最近广为国人所知,一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二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张骞墓地成为这项世界遗产的一个点。

图片

张骞的一生最大的贡献是他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和西域各国交往的大门。他一生中有十几年都是在西域或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度过。张骞出使西域是越过匈奴领地去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张骞被匈奴所虏,被扣十余年才逃出来,最终到达出使国。史书中说他在匈奴期间“持汉节不失”。汉代使节多不辱使命,即使身陷胡营,仍持节不失。汉代出使匈奴的使者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坚拒诱降。张骞逃出胡营后,继续西行,使命在身,义无反顾。在返途中又一次被匈奴扣留,一年后,他乘匈奴内乱逃回长安。此次出行,张骞带回大量西域及中亚信息,为汉武帝制定西域战略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他被受封为博望侯。此后,张骞作为卫青的部属参与对匈奴的战争。不久,他又第二次出使西域乌孙,并派副使出使更多国家。返回后不久,张骞即去世,归葬家乡汉中城固。

张骞的一生都是围绕着西域进行的,西域也成就了张骞。即便是他跟随卫青征战匈奴,其贡献也在于他掌握匈奴境内的地理情况,对击败匈奴取得很大帮助。在一次作战中,他因误期而获罪被降为庶人,显然军事不是张骞的长项。然而在外交方面,张骞却是尽展才能,虽然他第一次出使西域未能达成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的人格魅力却征服了西域。史书中说:“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后来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者都以博望侯称,以取信于西域各国,由此可见张骞在西域各国的名望。张骞在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多名副使出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中亚各国。去世后,张骞所派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几乎都和所出使之国的使者一起回到汉朝。从这时起,西域及中亚各国开始与汉朝相互来往。不仅如此,张骞在西域见到邛崃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出产的布,从而发现了从四川经云南到印度一带的蜀身毒道,一条通往西域和中亚的道路,这促使朝庭探求另一条从南方通往西域和中亚的道路,并由此和滇越产生交往,而这条南方通往西域和中亚的道路就是著名的“茶马古道”。

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从此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贸易活动络绎不绝,特别是中国的丝绸在西域及古罗马引起人们追捧,丝绸成为这条道路的重要货物,在一些地区甚至还起到货币的作用,后人因此称为“丝绸之路”。在物品的交流中,这条路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播至西方,又从西方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香料、玻璃器等物种、物品到中原;在文化和技术交流中,西域的乐舞、服饰、宗教传入中原,中原的打井、造纸、印刷术、冶铁传到西方。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至唐代达到鼎盛,唐长安成为国际都会,西域使节、商人、学者、僧侣纷至沓来,西域歌舞更是风靡长安,胡服、胡乐、胡马,一片“胡风盛景”。

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张骞也在家乡汉中城固静卧千年之久。张骞归葬家乡,墓冢规模不大,如今只存封土一座坐北朝南,呈覆斗形,东西宽、南北各长15米,高8米。墓前竖有石碑三通、汉代石翼兽一对。石碑皆清代以后所立,正中一通上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为清陕西巡抚毕沅书立。墓前石翼兽呈“S”形,细腰、昂首、卧姿,兽头及四肢均不存,仅有躯干,雕刻粗犷,风格抽象,汉风显著,使人不由想到霍去病墓的石雕。墓的右前方有一通民国石碑,系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于1939年所立,题为《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由该校讲师吴世昌撰文,该校教授黎锦熙书丹,记述了西北联合大学对张骞墓的增修,以及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文物。

碑阴刻班固《汉书·张骞传》全文,由该校教授许寿裳书。1938年,临时迁址于城固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委员会组织对张骞墓进行发掘。散居于墓周围多个村落的张氏后裔得知后,认为祖先坟墓被人挖掘是奇耻大辱,遂集合千余人,胸带“张氏后裔”红布条,守卫张骞墓。西北联合大学为避免事态扩大,婉称本校只是欲修缮墓冢,并非掘墓,愿停止发掘,封闭墓道,并树碑留念。于是,纷争平息,留下这通《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不久,西北联合大学在校内举办博望侯墓道古物展览,有封泥一方,上有篆书“博望铭(或造)”,由此可证此墓为张骞墓。此前,虽史书记载张骞死后葬汉中,但没有确切地点,人或疑为“衣冠冢”。西北联合大学的发掘,确定此墓为张骞墓无疑。

整个墓地占地12亩,古柏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张骞的“凿空”壮举,为东西隔离的世界搭建了联通的桥梁,世界在交流中进步。如今,张骞墓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一部分,为世人所瞻仰。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