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晋城文物保护利用 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综述

字号:T|T
2024-03-21 11:38 来源:博物馆中国

三晋东南之晋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建古堡星罗棋布,是全国知名的文物大市,既有文物保护工作任务繁重的客观实际,也有文物利用工作创新发展的巨大潜力。

2020年12月,晋城博物馆、晋城市文物研究所、青莲寺文物管理中心和玉皇庙文物管理中心,四家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利用工作的事业单位重组合并,成立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就地市级的文物保护机构而言,合并后最大程度地克服了小弱多散,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失衡,难以形成合力的弊病。

合并后的三年来,为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以重塑性改革后形成的人才优势为契机,主动求变、积极作为,全力推动晋城市文物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更高层次发展、更高质量转变。

图片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

 

夯实文物工作基础 提升内在业务素养

2021年,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团结一心,共抗险情,守护文物安全,成绩突出,被评为2021年行业“年度抗洪抢险单位”,第四届“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

⚫加强文保技术研究,文物保护未雨绸缪。

三年前的夏天,百年难遇的持续性强降水突袭晋城,让人猝不及防,不仅让位于珏山的青莲寺陷入了危险境地,而且晋城博物馆也面临着雨水的严重渗漏。面对这种情况,中心职工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持续奋战,让大部分文物平安度汛。汛情过后,中心决定针对防雨等文保问题,要加强前瞻性技术研究。

 

图片

雨季青莲寺安全检查

 

业界周知,防止水害是古建保护领域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于类似青莲寺这样处于山野之中的古建筑群。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性洪涝灾害,中心在青莲寺开展了古建防雨防草模型实验。两年多来,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各种数据的整理,照片和视频的翔实记录及各种相关仪器设备的监测,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模拟特大暴雨喷淋实验,得出古建筑屋面防雨性能的测试结果,7种古建屋面灰背做法形成优劣排序,为全省乃至全国古建屋面做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未来,中心还将持续开展各种防草防雨实验,积累更多实验数据,总结更好的经验,为全国的古建文保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提升人员素质,筑牢文物安全意识。

为进一步增强文物安全意识,2021年中心与晋城市保安守押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全市第一支专门的文物保护队伍“晋城市保安守押有限公司文保大队”。该队伍成立三年来,严格压实文物安全责任链条,严格落实文物安全保护措施,全力保障中心所属单位的文物安全。9月,为落实山西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文明守望工程实施方案”,健全机制为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保障,中心与晋城市慈善总会携手在玉皇庙举行文保基金成立仪式。文保基金成立近三年以来,向文博志愿者、文物守护人以及关心爱护文物的各行业贫困爱心人士送去温暖与关怀,切实履行文保基金成立的初衷,鼓励更多的文物爱好者加入文物的守护者行列中来。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系统思维。

2021年至2023年,中心完善了文物出入库房管理制度、库房安全巡查制度,通过文物征集、社会捐赠等方式不断丰富馆藏文物数量、提升馆藏文物质量。此外,优化工作方法,强化系统思维,编制了《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晋城博物馆)一体化、品质化管理服务手册》,形成一把手管全域,分管领导抓区域,各科室分工负责,相关人员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系统化工作体系。

 

推进文物保护工作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优化营商环境,中心自成立以来,在考古前置工作中不断迈进,并取得丰硕成果。

推动考古前置,加快项目落地。认真贯彻落实晋城市文物局、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晋城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前置工作机制〉的通知》,扎实做好基本建设用地的考古前置工作。2021年,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省重点工程晋阳高速拓宽改造项目进行考古发掘,2022年有序开展200亩以下土地考古勘探工作,2023年全市200亩土地项目考古勘探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25个,100亩土地项目考古勘探由15个工作日缩短为12个。考古前置是晋城市在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的重大成果,为重点项目的落地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加速度。

实施考古发掘,抢救地下遗产。2022年,中心配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实施考古发掘相关项目,出土白瓷碗、褐釉瓷罐、铜钱等文物1200余件。2023年,在高平十中项目中出土文物标本1228件(套),含铜簪、铜钱、瓷壶、瓷碗、瓷盘、陶罐、墓志铭、琉璃马、琉璃俑、琉璃轿等。出土文物涉及隋唐、金元、明清等历史时期,是研究当时文化发展与科技水平的珍贵物证。

展示考古成果,讲好晋城故事。2021年中心在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下町村考古现场,2022年在高平站前南街发掘现场,2023年在高平十中发掘现场,分别举办考古公众开放日活动。活动的举办不仅拉近了考古工作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向公众普及文物考古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考古的魅力,从而引导大家更多关注考古事业、保护珍贵文物,自觉担负起传承灿烂文化的重担。

 

图片

高平十中考古公众开放日活动

 

提升文物活化利用 满足公众文化需求

文物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中心合并组建三年来结合自身实际,在陈展、文创、社教方面不断取得丰硕成果,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和期盼。

⚫让展览动起来,文物活起来。

2021年,中心举办的“英雄太行映党辉”展览,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晋城地区的革命史为基本内容,分为“革命烽火燃太行”“八路军总部驻太行”“伟大战歌出太行”“抗战劲旅驰太行”“革命贡献铭太行”“英雄精神传太行”六个单元,展示了党领导晋城儿女抗战的奋斗历程,通过展览回顾英雄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与凝结在晋城大地上的太行精神,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职能。

除此之外,2022年举办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南太行百年红色旋律记忆展”,仅2022年接待参观团队90余家,参观活动人数1万余人,在特殊时期这份成就殊为不易。中心据此申报制作的《聆听百年红色旋律喜迎二十大胜利召开》宣讲视频成功入选2022年晋城市“党课开讲啦”十佳精品党课,同年12月成为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入围作品。次年再获佳绩,入选国家文物局和中央网信办联合主办的2023年度中华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项目。

2023年,中心推出“泽州万象——山西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展览”,几经打磨在太原、漳州、安康等地进行展出。该展览立足晋城历史文化,选取其中精彩的、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晋城在历史人文方面的独特魅力,彰显地域文化个性及城市特色。展览选择晋城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古建、彩塑、壁画,采用传统工艺艺术再现的手法,充分展示山西晋城地区古代精品彩塑壁画的文化特性、造型语言、表现手法、传承模式与审美情趣,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传统彩塑壁画艺术的了解与认识。

 

图片
“泽州万像——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巡展”太原站

 

⚫以社教为抓手,加强文化惠民。

2021年,中心推出的公益性教育课程——“雨露工程”,旨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全市青少年从小熟知文化、建筑、艺术等知识,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2022年,“雨露工程”被列入山西省文物局“文明守望工程”工作内容。该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了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氛围,为其丰富“第二课堂”,形成了博物馆与学校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局面,基本建立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爱体系,真正成为一项惠民工程。2021年至2023年,累计参与人数达7.6万余人次,社会反响强烈。

 

图片

晋城博物馆社教活动

 

⚫立足自身禀赋,加强文创开发。

中心成立三年以来,充分利用自身形象品牌、馆藏资源、陈列展览和野外考古调查所获等要素,积极推进文化创意类产品的开发,在文创产品的开发过程之中,不仅实现了文物资源与旅游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而且提升了其文化类产品设计水平,打造了一批具有晋城地方特色及文化品位和内涵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在提升中心影响力的同时,也打出了晋城的文化品牌,成为外地游客和学者了解晋城的“文创窗口”。

如依托“晋城市陵川县附城镇参院村万年岩画”内容进行设计的挂画《中原逐鹿图》,反映了晋城远古先民的智慧、勇敢、审美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凸显晋城历史的久远和人民的勤劳。“一品青莲、银杏禅茶”,创意源于青莲寺大雄宝殿前一雌一雄的银杏树。该树种植于隋唐,历经千年,不仅赋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景,而且本身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具有抗氧化和促进血液循环等药用功效。这一实用文创产品,在秋季进行采摘,以青黄鲜亮叶片为主,经多种环节制作成银杏禅茶,让人们在品茶中品出人生百味。《二十八宿丝巾》,脱胎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该彩塑在国内现已发现的同类型塑像中尚属孤品,造型生动,嬉笑有之,嗔怒有之,极富审美价值。

 

图片

青莲寺银杏禅茶秋摘活动

 

图片

玉皇庙“对话·二十八星宿”早期古建暨星空文化学术交流会

 

加强文物交流宣传 形成广泛社会互动

立足自身禀赋,紧跟时代节奏,引进来、走出去,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加强文物工作的媒体推广,不断加强与同行之间的馆际交流,加强与社会文化名人的交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促进文物的活化研究,惠及更多群众。

⚫全方位多形式,加强宣传推广。

借助现代媒体开展文物保护相关工作的宣传推广,多渠道全媒体进行宣传。2021年,中心紧跟时代发展,以微信为载体,更新认证了新的宣发阵地《风雅晋城》,定期发布晋城文物相关工作,加强社会对中心工作的关注与监督。自认证以来,及时有效地宣传中心各项工作,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获得2023年度“山西文化场所类微信影响力榜单”第八名的佳绩。2022年,“风雅晋城”用户数3145人,发布文章270篇,分享人数4445次,阅读人次89056人。2023年,“风雅晋城”用户数72923人,发布文章345篇,分享人数7059次,阅读人次241500人。近年来,通过公众号的运营,扩大了朋友圈,加强了文物信息的传播,引起更多社会人士对文物工作的关注。与此同时,去年完成了第十七届全国党员教育电视片《愿做一块太行石》和晋城博物馆宣传片《道启太行》的策划和拍摄制作工作,意在树立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典型案例,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工作。

顺应时代发展,中心积极推进网上博物馆建设,丰富博物馆线上展览和展示内容,推出“南太行红色旋律展”“清代民国鼻烟壶精品展”和“晋城古代木雕艺术展”等线上展览,推出“晋城古代建筑艺术展”和“晋城古代文明展览”全景漫览,以及反映地方文化的《太行访谈录》和《风雅晋城、古韵悠长》文物赏析。全方位、多形式的宣传手段,大大地提高了晋城博物馆的名气,让更多的人倾慕晋城历史文化,打卡晋城博物馆。

⚫加强馆际交流,形成优势互补。

三年来,中心与山西省内外各类型博物馆进行多种形式的陈展交流,成绩斐然。在广泛引进来的同时,也在积极走出去,通过增进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馆际合作,全面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2023年,中心工作人员赴洛阳、郑州、开封和安阳四地市7个博物馆开展交流考察;2024年初,赴三门峡、宝鸡、天水、安康四地市6个博物馆(所),开展陈展、文创、研学、文保等方面的交流考察工作。这两次考察,进一步贯彻落实了国家文物局《关于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质量的指导意见》通知精神,同时也学到了各国家一级馆及遗址馆独特的创新思维及先进的文化理念,增进了彼此的研学合作,加强了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馆际交流合作,为晋城市文物保护工作汲取了先进经验,为跨省合作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图片

晋城市陵川县崔府君庙文博实践活动

 

⚫开展文化交流,促进学术合作。

在将精品文物以展览形式向省内外进行陈展交流的同时,中心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普及文物保护知识的“雨露工程”,为其提供多形式、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并积极深化博物馆与学校、各研究机构与文化界名人的合作。近三年来,中心不断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青莲寺召开文化遗产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洽谈会,推动人才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发展;在青莲寺召开晋城特色铁文化论坛,文化与企业界专家云集,共同探讨晋城铁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在晋城博物馆召开全国研学基地创建工作推进会,推动文物保护入校园。2023年举办的第一届“对话·二十八星宿”早期古建暨星空文化学术交流会,让省内外古建和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享文化盛宴。通过一系列独特视角,讲述珍藏千年的画卷,挖掘尘封的历史故事,感受古建和星空文化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晋城的古建、彩塑,了解晋城的优秀传统文化。

 

图片

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青莲寺)中秋夜景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后,晋城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将继续以文物安全为底线,以保护研究为基础,以活化利用为目标,砥砺奋进、守正创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文博力量。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