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修旧如旧重现古韵
3月15日,库车市举行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12周年纪念活动暨库车“拯救老屋”行动2024开工仪式,并围绕如何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展开研讨。活动当天,6名工匠和13位专家登上领奖台,接过荣誉证书。现场响起热烈掌声,感谢他们在拯救老屋中作出的贡献。
库车拥有热斯坦、萨克萨克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其“汉唐故城”和“明清老城”相叠加的双城格局在全国独一无二。全市古民居建筑总面积约83.6万平方米,其中80年以上的历史民居共183座,多为晚清和民国初期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中一些建筑已然破败不堪。
为让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库车市去年3月启动了“拯救老屋”行动,对老城区范围内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古民居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和修缮。来自当地14个乡(镇)、街道的150余位工匠,在来自全国的古建筑专家指导下组建起修缮团队。
“他们遵循‘能换不修’的原则,采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形制、原做法’对房屋进行修缮。”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院长贺艳说,“修缮工作最大程度留住古民居的文化底色,重现古风古韵。”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李永革专门从北京赶来,指导工匠们采用当地古民居的传统做法,遵照当地的建筑特征和乡土风貌展开修复。在他们共同努力下,一期35座古民居原本倾斜的房梁、损坏的木柱、坍塌的墙壁得以复原,清新古朴的风貌初显。
“修老屋,就是修文化。”库车市萨克萨克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玛衣努尔·艾海提说道。
利用:“文化味”融于“烟火气”
中原风格的四合院、色彩鲜亮的木门、古朴的菱形窗格……一条千米长的老街区,经过改造后成为集龟兹文化、特色饮食、民族服饰、歌舞乐器、瓷器陶艺、人文景观等于一体的“龟兹小巷”。
“龟兹小巷”所在的库其艾日克社区是库车老城区中晚清和民国初期格局保存最完整的街区之一。对于老街区,库车市采取不拆建只添置的方式进行“微改造”,仅对老街区的水、电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通过立面改造、局部建筑更新、景观节点设计、征集老街区巷道原住户老物件等方式,让昔日无人问津的老街区,变成了人气满满的旅游打卡地。
不独如此。近日,龟兹数字创忆园正式揭牌。游客按下拟声按钮、拉开延展玻璃板、点下沉浸体验屏幕,就能感受一场场逼真的“创忆”体验。整座创忆园由游客接待中心、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展示馆、龟兹书屋三部分组成,而这3个场馆全部是由老库车面粉厂闲置厂房改造而来,外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原本的平房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新疆首个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即将开放的新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建在库车市友谊路街道地下7~9米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影响城市道路的通行,既充分保留了古墓群原貌做文化遗产的活化展示,又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
记者漫步在库车老城中发现,在业态更新和项目招引上,老城区注重平衡商业、文旅等多元功能,侧重“烟火气”氛围的营造,以建筑为载体,不断注入新业态,真正实现让市民游客“居于此、商于此、玩于此”。
保护: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3月15日,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审批通过的《库车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3—2035)》正式对外发布,未来10多年里,库车将在名城保护、民生设施改善、特色产业培育上持续发力。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是一项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下足精细功夫,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金色名片更加璀璨夺目。”阿克苏地委委员、库车市委书记王鲁军说。
来自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李锦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分享了山西柳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实践经验。他建议,要通过空间织补来留住时间痕迹,通过社会融合留住街道温度,通过文化传承留住集体记忆,通过合理修缮留住历史痕迹,让本地群众在自己的街区中生活、就业、旅行。江苏省扬州市古城保护办公室原主任、高级规划师郑路,则分享了扬州市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的经验,她建议,按照“小规模、渐进式、微更新、强文化、可持续”的思路,积极探索采用“政府引导、公众自主参与”的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居民、投资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区保护与利用新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需要呵护‘五脏六腑’,要关心细节、关心老百姓的生活,要从空间的角度找出它未来可利用的渠道。”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分会副主任委员赵中枢说,“这几年,库车小步快走走得很扎实,效果也十分明显,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凝聚起了保护的合力。”
“希望库车市持之以恒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加强龟兹文化挖掘、研究阐释和遗址保护利用,讲好中国故事和龟兹故事,为阿克苏高质量加快打造龟兹文化遗产明珠带奠定坚实基础。”阿克苏地委副书记、浙江省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骆梅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