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承载着众多的学术使命,其中最为重要的应当是以实证性资料为主,研究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运动规律;研究中华文化这个融多样性与统一性于一身的文化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运动规律;研究中华文明即以现代中国为主体的这个国家文明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历程及其运动规律;研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作为在世界多民族、多文化、多国家文明体系或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中各自的独特性、深刻的同理性、广阔的关联性及其发生、发展历程和运动规律。
在中华文明的运动历程中,有一个重要现象,叫“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即“统一”与“非统一”的现象反复出现。这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发生原因和运动机理,如内在的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地域利益集团冲突及外在的国家间冲突等是导致中国“分”的现象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此外,历史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对这种国家分、合的现象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应对智慧,并且对分、合时期各自存在的创造性史实有着理性的思考、全面的探索和客观的分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或者说“六朝时期”370多年间,尽管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它仍然是中国统一而强大的汉—唐之际以“分”为主的历史时段。过去,有学者称这一时段为“黑暗时期”,这是站在汉、唐统一时期立场上的观照,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如果站在更加宽广的中华文明总体运动规律上而言,则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文化上充满开创性和多样性的时代,考古学对此有着更加细节的追究和表述。
这一时期的都城考古有汉魏洛阳城、邺城、北魏平城、六朝建康城、鄂州吴王城等,展现出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民族国家都城文化的多样性;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巩义、南北响堂山、栖霞山等石窟寺考古,洛阳永宁寺、赵彭城北朝佛寺、南京钟山上定林寺、青州龙兴寺窖藏等揭示了中国第一个佛教文化高峰期的盛况;瓷器在这一时期终于全面登上历史舞台,刷新了中国物质文化的面貌,催生了后来隋唐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局面的出现,而且作为中国的一项独创技术和产品,它还在向周边国家不断播迁,开启了中国外销瓷的先河;南北方六朝帝王陵及贵族墓葬考古不仅出土文物丰富,展现了这一时期不同区域文化的特色性,而且还阐明了墓葬制度从“汉制”经“晋制”走向“唐制”的演进历程;出土的墓葬壁画、宗教艺术、帝王陵神道石刻、墓志书法及大量碑刻、砖铭等与传世绘画、书法作品一起展现了六朝美术的传承、创新成就;在周边国家如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发现的大量的建筑遗存、佛教遗迹、瓷器、部分墓葬遗迹等则生动说明了这一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发生的极其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而创造性地推动了“东亚文化”体系的初步形成……
总之,汉唐之际的“六都考古”在中华文明历史考古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过去,我曾从宏观上归纳过“六朝”的意义。我想,从考古学上说,这种意义也是同样存在的,其说法大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