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需要什么样的对话展?

字号:T|T
2024-03-18 11:57 来源:博物馆头条
对话展作为一种展览形式,以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展现不同文化形式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主题。有别于博物馆传统展览一以贯之的叙事手法,而是在展览中设置两种或多种语境,尽可能地延伸展览主题的边界,给人们带来新奇碰撞的思考维度。
 
 
昨日(2024年3月15日),备受瞩目的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落下帷幕,作为上海大学博物馆系列对话展的延续,展览一经推出便备受好评。
相关报道:
国际性特展亮相上大博 三星堆罗丹超时空对话
上大博“三星堆与罗丹超时空对话”特展开幕
三星堆罗丹“神秘形似”,上大博跨时空对话
在展览闭幕之际,头条小编把目光再次锁定这里。那么,博物馆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对话展?
 
图片
 
 
近年来,国内多家博物馆策划展出了多种不同主题的对话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如2019年苏州博物馆“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2023年上海大学博物馆“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究其成因,一方面随着文化发展,人们对展览所传递的精神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更期待不同文化之间真正有实质性和深层次碰撞的展览。另一方面,随着策展人制度在博物馆的兴起,越来越多博物馆从线性叙事的展览方式转向了主题展,对话展正是其呈现方式之一。

 

什么是好的对话展?

对话而非独白

并非将两种艺术形式的展品放在同一个展示空间即为对话展,这只是泛泛的形式主义,只能称之为“独白”,而非“对话”。这便需要强调对话展主题选择和策展思路的重要性。如何选择两种或多种艺术主题使之对话?如何策展,借助展览动线、展品布局、引导说明使观众感受到对话?这都是对话展在策展构想时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图片
 
传递思想 激发思考
真正的对话是展品背后的思想的对话,如果对话展没有使观众体会到其所想传递的思想与碰撞,那所谓对话就会成为一种主观臆想,而非真正有说服力的、有深度内涵的、思想或文化层面的对话,更遑论激发观众思考,而这正是对话展的重要意义所在。好的对话展应当通过对展品的精确选择、单元标题与展品阐释的准确表达来引导观众理解展品背后的思想,理解其对话的意义与价值,并激发观众产生收获更进一步的个人思考。
 
图片
图片
 
纵向横向精准联系
对话展之所以能形成对话,其展出的不同文化之间一定有其内在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或纵向或横向,无论时间、空间、形式、造型与内容,均可成为两种文化的联系纽带,并以此对话其它不同之处。好的对话展应在千丝万缕中精准找到并把握这种联系,并以此为线索将不同文化串联,在此基础上,有主旨地对话交流碰撞,更易使得观众理解,使展品及其背后文化生发出新的生命和意义。
 
图片
 
 

可以做什么样的对话展?

时间对话

时间对话着重表达不同时期的文化对话,强调它们在历史、主题或形式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如,2021年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了“铭心妙相:龙门石窟艺术对话特展”,采用文物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展示方式。展览汇集了河南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的27件文物和9位艺术家的二十余件当代艺术作品,通过时间对话,搭建了观众与传统和当代艺术之间的交流桥梁。

 

图片

 

展览采用并置和启发相结合的陈列方式,强调融合互动。如将唐代文物与张健君的现场创作作品并置,强调了传统文物(如菩萨舒相坐像和金刚力士像)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之间的时空对话。这种对话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思考探索传统与当代的交集。

 

空间对话

空间对话更多强调不同空间地点、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和相互影响,这种对话往往超越了国界和文化差异,试图在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建立联系和共鸣。如,2021年上海西岸美术馆的“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展览,将康定斯基的作品与青铜器并排陈列,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与西方现代艺术抽象杰作横跨东西的对话。

 

图片

 

文化主题对话

文化主题对话选取特定文化主题(如艺术、历史、科学等),通过展品之间的对比和解释,展示不同文化、时空、主义、流派之间的对话和互相影响,揭示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和独特魅力。如,2023年12月“青铜之光:三星堆与罗丹的超时空对话特展”在上海大学博物馆开展。

 
图片
 

展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展出的36件以三星堆为主的出土古代文物与21件以罗丹作品为主的现代艺术品。包括闻名遐迩的“金面具”“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青铜着裙立人像”“兽面纹青铜罍”“青铜人形器”等古蜀文明典型性、代表性器物;以及“巴尔扎克头像”“大战巨蟒的阿波罗”“戴面纱的女人”“地狱之门初稿”等在西方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创作。

 
图片
 
第二阶段,旨在开展进一步的“对话”探索。延续自然、人、神三重对话维度,在保持大部分三星堆、罗丹原有展品的基础上,更新了部分罗丹同时代艺术家作品,包括:普罗斯贝·戴比内(Prosper d'Épinay)、保罗·兰多斯基(Paul Landowski)、让·卡里耶斯(Jean Carriès)等。并加入了以刘开渠、曾竹韶为代表的、师承罗丹学脉的中国著名雕塑家的重要作品。
 
 
图片
 
 
展览以“青铜之光”为主题,三星堆青铜器与罗丹雕塑均以青铜作为承载表达的主要材质,展示了两种不同时间空间的文明中青铜艺术的不同表现,通过对话的形式探索三星堆与罗丹作品跨文化、跨时空的共通性。展览有三条独特的叙事线:三星堆考古的叙事、罗丹艺术的叙事和跨越3000年时空的艺术与文化对话的叙事,打破展览单一叙事模式,多条叙事线并行与交叉,给观众提供了多重对话视角的可能。
 
图片
 
无论是入口处罗丹名句“生活中并不缺乏美,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面展示了三星堆的眼形饰、还是罗丹的“惠斯勒缪斯女神像”和三星堆的“青铜着裙立人像”的俩俩相望、或是罗丹创作的胸像和三星堆的青铜头像的并排陈列,均可体现策展团队的用心思考和独特创意,使观众久久驻足,既包含联系性,又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图片
 
不只是将古代艺术品与现代艺术品放在一起,更展现了艺术在不同时代的延续性和变革性,让观众能够在时间的纵深中感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并通过营造双方在自然、人、神等领域的深刻对话,探讨古蜀文明精神世界与罗丹创作思想之间的共通联系,展现人类文明跨越地域、时空的永恒趣旨,开展一场连接古今中外的超时空对话。
 
图片

 

通过这样超时空的对话,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性,从而增进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欣赏和尊重,并激发对于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思考和探索,而这正是对话展的意义所在。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