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新闻
2月20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围终评项目名单公布,其中包括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以下简称为“红石砬子遗址”)。
红石砬子遗址位于吉林省磐石市区西侧20公里处的红石砬子山区,是目前全国发现规模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杨靖宇将军等抗日民族英雄曾在此浴血奋战。
东北抗联常年在白山黑水的密林之间与侵略者展开周旋,因为需要隐蔽自身,抗联战士们留下的痕迹往往处在深山密林间,难以发现。这让考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2021-2023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红石砬子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各类遗迹3300余处。
今天,“保密观”与你一起,跟随考古工作者的脚步,围绕该根据地的防御体系等基本情况,探寻其中的秘密。
抗战遗迹重现天日
考古人员向“保密观”介绍了红石砬子遗址的核心与外围分布情况,核心区由红石砬子山脉的十五道沟谷组成,外围则为河谷交通要道沿线的山区密营,这些外围密营为核心区提供军事警戒,共同保卫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核心免受日伪侵袭。
红石砬子遗址结构分布示意图
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具有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地貌特征,遗址内有居址、岗哨、营训地、战斗工事四类遗存。其中居址主要为方形石砌火炕房址,分布在谷口深处的近水阳坡;岗哨主要为圆形地窨子,半地穴式,分布在谷口为居址提供警戒;营训地为大面积铲削山体形成的大型室外平台,多位于谷内交汇处,可供集训、转移、会议之用;战斗工事为铲削山体形成的一人位趴卧式掩体,遍布谷内坡面及山脊。
遗迹类型
以遗址内的小姚家沟区域为例,沟口设置有地窨子式的明暗岗哨,向内分布的房址为居住区;居住区西侧为转移区,山谷内有通道和室外平台用于集结和转移;居住区南侧为战斗区,有大量战斗工事。区域布局明晰,整体形成了沟口防御、谷内居住转移的军事格局。
考古发现还原真实历史
在红石砬子遗址,居址内部一般都设有火炕,烟道也是按照内部结构设置的环形烟道,每个炕在炕头处设有灶,证明了抗联战士在深山中并非一直冷餐冷食,也可以生火取暖做饭。遗址内出土有生活用的陶瓷器,还出土了大量蹄铁、犁铧、锄头等生产用具,说明此处并非抗日武装的临时居所,战士们在此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耕作和生产。
红石砬子遗址发现的部分遗物
“保密观”了解到,通过近年的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对于活动在吉林省东部的东北抗联遗存有了初步认识,在东北抗联活动前期,由于军事压力相对较小,尚能够建立较为稳固的根据地,根据地内可以修建固定的带有取暖设施的较大的地面式房屋,并结合其他遗存形成规模较大的营地或根据地。
随着军事压力的增大,东北抗联不断转移,各密营使用时间较短,同时也为了便于隐蔽,密营建筑形式也改为以不易被发现的半地下或地下式的地窨子为主,单个营地内遗迹从数量和类型上都在变少。
沉浸式教育缅怀先烈
为发挥革命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考古人员坚持“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的原则,自发掘以来即面向公众开放考古发掘现场,并搭建贴合遗址风貌的参观设施,形成了红石砬子遗址特色展示系统。
遗址内的指示牌
同时,考古人员依托考古调查成果,对各类遗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力图再现真实的密营空间。观众只需佩戴轻便的VR设备,就能穿越到当年的东北抗联密营中,沉浸式感受革命先辈在这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开展斗争的不易。
此外,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磐石市抗日斗争纪念馆联合举办主题展览,以东北沦陷为背景,以红石砬子遗址为缩影,结合遗迹遗物,生动展现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