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纪念馆永久闭馆引发的思考

字号:T|T
2024-02-22 15:52 来源:文博圈
众多上海市民冒雨告别
 
 
位于上海的一座著名纪念馆——邬达克纪念馆已于2024年2月5日闭馆,或将永久关闭,引发了人们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机构发展的深刻思考。

图片

邬达克纪念馆位于上海市番禺路129号,历经近两年修缮,2013年1月8日免费向社会开放,至今已接待观众超100万人次。
图片
拉斯洛·邬达克
 
拉斯洛·邬达克是一位斯洛伐克裔、匈牙利籍的建筑设计师,他在上海留下了丰富而卓越的建筑遗产。邬达克在1918年至1947年期间,创作了至少50多处、不少于100栋独立建筑。其中包括位于国际饭店和大光明大戏院等标志性建筑。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1934年建成的24层国际酒店,这座建筑直至1952年一直是亚洲最高的建筑,直到1980年代仍然是上海最高的建筑。邬达克的建筑风格从早期的20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逐渐过渡到后期的装饰艺术风格和现代风格。
图片
邬达克工作照
 
 
邬达克在上海的建筑遗产是上海的城市符号和记忆,其中25幢建筑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彰显了他在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他的作品不仅记录了邬达克所处时代的缩影,也见证了上海的今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个人命运、时代命运以及国家命运的跌宕起伏,是历史变迁的真实写照。
图片
邬达克纪念馆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评价道:“邬达克的建筑过去是,现在是,并将永远是上海城市轮廓的一抹亮色。” 邬达克纪念馆建于2013年,以纪念邬达克的120周年而开馆,是一座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该建筑于1930年完工,展现了英国乡村都铎风格。
纪念馆的展览内容涵盖了邬达克设计的建筑作品介绍,以及有关他的生平、设计理念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不断举办文化月活动,纪念馆逐渐走进公众视野,使更多人了解城市的建筑历史与文化。
图片
国际饭店
图片
慕尔堂
图片
上海花旗总会大厦
图片
大光明大戏院
图片
有关邬达克离开上海的信件
许多上海市民冒雨纷纷前来告别这座建筑,怀着无尽的缅怀与留恋,怀着真情与不舍,崇敬与感怀来到这里,展现了对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符号的深切情感,向长期以来为邬达克纪念馆付出巨大贡献的刘素华馆长和所有志愿者和守护者致敬。
面对排着长队的热心观众,刘素华馆长不禁潸然泪下。
图片刘素华馆长(右)
尽管过去的十多年里纪念馆成功让更多人了解邬达克及其建筑,然而,面对各种经营困难,纪念馆不得不永久闭馆。此次闭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到底是支持不够,还是经营资金不足,或者是管理层困境?
图片邬达克纪念馆夜景
非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已经接近2000家,占全国博物馆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它们以其小众的藏品和独特的定位,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国外大部分成功的民间博物馆身后,要么是基金会,要么是政府支持,要么是自身就有特殊的盈利方式。
而国内的非国有博物馆,在基金会层面,通常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营模式,自身的盈利模式又相对单一、匮乏,最终导致不少非国有博物馆举步维艰。邬达克纪念馆作为非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的代表,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图片邬达克纪念馆
首先邬达克纪念馆是上海的城市符号和历史记忆,是否被给予了足够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性补助。据了解,邬达克纪念馆的房租高达100多万元,完全被当成一个单纯的商业项目对待,同时又规定纪念馆不能收费,实际上让经营方陷入两难的境地。原来有关部门承诺的“ 长宁围绕邬达克旧居及周边物业建设主题园区 ”项目始终没有落实,完全无法反哺或者补贴这项公益事业。
图片市民在纪念馆前排队
其次管理层是否具备专业性、前瞻性和持续性,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企业家,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和单纯美好的情怀是难以维持一个庞大而专业的博物馆或纪念馆。
邬达克纪念馆修缮开馆以来,先后获得“中国建筑学会科普基地”、“上海市科普基地”、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科普创新基地”的挂牌,连续8年举办8届“上海邬达克建筑遗产文化月”;组织主场展览23个、出国展览3次、赴京展览3次;累计举办论坛、讲座、读书会等活动超326场;2016年至2019年连续4年获得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奖;其间还举办过1届“邬达克年”和1次“邬达克国际建筑文化奖”,说明该纪念馆有一个专业和成熟的运营团队。
那么,邬达克纪念馆今天的困境,甚至是无奈和无助,是不是源于对于复杂的运营环境缺乏足够的认知?为何这么多的展览和活动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而导致多重创收渠道的缺失?
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加以反思。
图片
市民在纪念馆前排队
运营资金匮乏和缺乏足够的可持续性,是不少非国有博物馆或纪念馆发展的“魔咒”。非国有博物馆创办不难,但存活不易,多数只能靠创办人自己投入资金,即使有政府的补助,如果没有其他产业的支撑,也难以为继,陷入亏损泥潭,这反映了管理层的不足。但另一种角度则认为,这正是这些民营企业家身上的闪光点。
以邬达克纪念馆为例,刘素华馆长凭着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投入了高达两千多万的巨额资金,将破旧的建筑装修成网红的纪念馆(虽然可能没有经过全面反复的权衡和认证)。
邬达克纪念馆今天陷入困境,是多方面因素导致。
有一位朋友评论说,这么多市民在冬日细雨中排起长队告别邬达克纪念馆,不仅是对海派文化的一次集体追忆,也是对真善美的一次集体缅怀。
图片纪念馆志愿者
再次邬达克纪念馆的关闭也从另外一方面反映了公众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对于纪念馆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据了解,该纪念馆原本只有两名志愿者,但由于游客数量的激增,如今已经增加到了几十人。同时,参观人数也是原来的十倍,这让纪念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然而,尽管情况如此严峻,纪念馆仍然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有些游客私自打开了窗子,撞坏了展板,甚至踩坏了脚边的插座。更令人惊讶的是,还有一些人从出口进入了纪念馆。这些现象无疑给纪念馆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对于这种现象,呼吁整个社会都能够拿出实际行动,从内心尊重这个上海的名片和历史记忆,提供建议和支持,并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共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
图片市民们依依不舍
邬达克纪念馆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相关部门接手管理,通过产权交换等手段,将其纳入一个专业的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管理体系中,这是一个最优的方向。
邬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俄国骑兵俘虏。在被转移到西伯利亚监狱经过中国边境附近时,勇敢地跳下正在行驶的火车,冒险进入中国境内。抵达上海后,他加入了一家美国建筑师事务所,开始了他在这座城市的创业生涯。邬达克在上海的成功不仅代表了他个人的奋斗历程,更象征了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
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无论一个人来自何方,只要具备真正的才华,都有机会在这里获得发展。
我们在缅怀邬达克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继续传承上海“海纳百川”的理念?
其实,在邬达克纪念馆闭馆之际,无数上海市民冒雨排队等候的情景以及互联网上涌现的关注邬达克纪念馆的声浪,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其次,邬达克纪念馆每年至少需要大约200万到250万的资金才能维持运营,还不包括租金(本来这样一个公益项目,就不应该征收租金),也没有包括历史建筑的日常保养修缮费用,这是最最基本的需求。
 
为了确保其正常运行,需要一家或者多家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大型企业提供支持。
仅依靠个人力量维持,由于市场波动不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很难预测。因此,最实际的方式是找到一家或者几家上市公司或金融、保险等实力雄厚的机构承担这一社会责任,让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精神内涵丰富的名人旧居成为传承历史文化,传播中外友谊,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
图片
《向邬达克致敬》
图片向邬达克致敬》作者给笔者的题字
总的来说,邬达克纪念馆的关闭令人感慨。我们不仅应反思在文化机构扶持的做法,还需要探讨非国有博物馆和纪念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也提醒全社会要更加珍惜和努力维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确保这些宝贵资源能够传承给后代。期待未来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案,延续邬达克的建筑精神,让这一城市符号继续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