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家族竟在世界文化中占一席之地,何解?

字号:T|T
2024-02-21 16:50 来源:世界知识画报
差异是我们形容东西方文明的常用词,可从文学作品到节庆活动,柑橘家族在世界各大洲的文化中扮演着相似的角色。千年的人类演进分化出不同觉悟的人类文明,而柑橘家族成员们在地球的土地上迁徙,悠久的种植历史推动曾自处为安的各文化区产生交流与融合。它们不仅在风味上串联起世界各国人的记忆,更在不同背景下引发文化共鸣。

诗词歌赋话柑橘

柑橘家族在经过秋寥冬霜后,把酸甜送入人们口中,也将品性一并带入寻常人家。从此,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再也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古代诗歌、绘画、散文和小说等作品中,柑橘成员们以独特的风味和丰盛的意义成为文人骚客的灵感之源,赞颂它们或秀或雅,以物寄情、以物比喻不胜枚举。
楚国曾把橘(桔)树用于祭祀,示为社稷的象征。屈原写下《橘颂》:“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表面歌颂橘之品格,实则表达对理想人格的憧憬。作为赣鄱大地和荆楚之乡常吃的水果,橘子当仁不让成为诗词中托物言志的代名词。
图片
《橘颂》是屈原的传世名篇。此为明代沈藻临摹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27.6厘米,横47.6厘米,楷书,16行,159字。沈藻此作点划圆润平正,风格婉美端秀,为典型的“台阁体”。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这句话耳熟能详,晏婴以橘树种植地不同产出的橘便不同,暗喻人亦会随环境转变。西汉司马迁的“蜀汉江陵千树橘……此其人与千户侯等”,道出橘树之多同财富地位对等朝代更迭,战乱不断,但橘树常青,开花结果年复一年,从未失约,因而也被视为太平吉祥之物。据说,东晋梁朝南方作乱,一大臣家中橘树“一蒂二十五子”,群僚便道和平吉兆将要来临。橘树栽培规模愈来愈广,以星火燎原之势铺满大地。
隋唐后,柑橘类水果作为贡品受到皇家喜爱,凡适宜种植之地均被开垦,培育空前繁荣,人人喜食。李绅的“江城雾敛轻霜草,园橘千株欲变金”,形容橘园即将丰收之景。欧阳修更难掩爱意,吐露赞美:“金橘……香清味美,置之樽俎(zūn zǔ)间,光彩灼烁,如金弹丸,诚珍果也。”南宋韩彦直撰写了世界首部柑橘属植物专著《橘录》,记载了14种橘、8种柑和5种橙,详尽描述了果树嫁接技术与经验。
图片
宋代赵令穰的《橙黄橘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24厘米,横25厘米。画中柑橘树遍植溪岸两侧,景色幽雅。
元末明初政治、军事和文学家刘基的讽刺散文《卖柑者言》,通过买卖柑的经历,以“柑”作喻,暗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所作为的朝中之人,点出元末社会的腐败腐朽,表达其失望和悲愤。柑橘也常出现在《红楼梦》小说场景中。宝玉游太虚幻境翻阅金陵十二钗正册,遂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此为元春的判词,“橼”与“元”同音,“弓”与“宫”同音,预示着元春入宫的命运。第五十回众人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物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去。
而今,橘(桔)因谐音“吉”而成为民间逢年过节道贺的代表水果,寓意“吉祥”“团聚”,常用于馈赠,而金橘盆栽于家中摆设,博招财进宝、家庭兴旺发达的好彩头,也是寄托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在广东地区,新春互赠橘子的风俗流传至今,也影响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华人过农历新年的习惯。
图片
2023年1月,广东潮州民众用双橘与庙祝交换,期望大吉大利。
图片
印尼雅加达市场上售卖从中国进口的橘子盆栽,每年只在春节期间售卖。
图片
农历春节,新加坡华人有双橘拜年的习俗,“橘”同“桔”,送橘子代表送“吉祥吉利”和“好事成双”。一般人们会从庙里买专门放两颗橘子的手提袋,出外去亲朋好友家里拜年时,双手奉上作为贺年礼。离去前,主家也会回赠两颗橘子,表达同样的愿望。这就是新加坡人俗称的“换橘子”。
图片
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彩绘方形石块,绘有柠檬、橙、仙人掌和三曲腿图(Triscele di Sicilia),用来代表西西里岛。
柑橘作为文学吟咏、以物明志的典范,百姓演绎习俗传说的载体,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的华夏文化。
图片
第六十五代衍圣公侧室陶夫人小像,一盘佛手置于画中右侧桌案上。“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元始元年,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至宋仁宗改封为“衍圣公”,后代一直沿袭这个封号。衍圣公府保存下来的衍圣公及夫人肖像,起自明成化年间六十一代到民国初年七十六代,共计16代。
 
冬至泡汤蹭好运
在日本,冬至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重要节日。这一天日照最短,夜晚最长,过后白天逐渐变长,因此冬至日也被称为“一陽来復”(一阳来复),寓意阳光回归和春天即将到来。
原产于中国的柚子,据说在飞鸟(公元7世纪)、奈良(公元8世纪)时代就已传入日本。冬至时的柚子浴(ゆず湯)被认为能预防感冒、趋吉避凶,所以在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就已成为风行民间的习俗,1838年出版的《东都岁事记》记录了冬至日公共洗澡堂布置柚子浴的场景。现存最早、写于平安时代的医书《医心方》称柚子可有助于食物消化,缓解咳嗽、腹泻等症状。
图片
日本现存最早的医书《医心方》,丹波康赖撰,总三十卷,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此为卷十一,记录治疗腹泻、腹痛症状的药方,其中写有炙枳实的效用。
和中国“大吉大利”的谐音相似,金橘(金桔)在日语中的发音是きんかん,其中的“ん”与日语中“運”(运势)的发音相似,因此在冬至日这天,人们会选择吃金橘、南瓜(なんきん)、莲藕(れんこん)、胡萝卜(にんじん)、银杏果(ぎんなん)、寒天(かんてん,琼脂)和乌冬(うどん)这些带“ん”音的食物,表示双倍好运。这7种食材也被并称为“冬至七宝菜”,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也是在这天,热爱泡澡的日本人会和家人一起共享柚子浴,公共澡堂也会特别提供柚子浴服务。柚子的发音(ゆず)与“融通”(顺利)相近,而冬至的发音与“汤治”(日本的温泉疗法)相近,二者合在一起,不仅是为了温暖身体,更是期望新一年否极泰来。人们相信,柚子汤有辟邪驱凶、祛除厄运的功效,泡浴时能带走一年中的不顺。柚子的香气主要源于果皮,因此要把柚子连皮一起放入洗澡水中。据说,柚子皮上的茉莉酮内含的香精油成分柠烯(俗称柠檬油精),融入热水后可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起到活血作用,还有舒缓精神压力与滋养肌肤的功效。
图片
温泉道场株式会社开设的泡汤场馆,冬至日提供柚子浴服务。  图/温泉道场株式会社
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和家人将整颗柚子或切好的柚子片放入浴缸,温水的热气激发柚子独特的清香,踏入浴池,全身肌肤被滋润,香气顺着水汽蒸腾进入鼻腔,整个人瞬间放松下来,空气中弥漫着温馨和幸福的氛围。
日本人有时还会在柚子中添加一些草药、花瓣或香料。这个传统习俗为平淡的生活注入了特别的喜悦,让冬至变得更加有滋有味。蕴含在淡淡的烟火气和仪式感中,生活便有了独特的色彩。
 
哭墙下的真挚念诵
2023年9月29日,犹太民众迎来持守节期之一的住棚节(Sukkot)。节日期间,教徒们聚集在耶路撒冷哭墙下,右手握住捆绑在一起的棕榈叶、桃金娘树枝、柳条枝,左手捧着香橼,口中念诵祝福。
图片
手持“四圣物”(棕榈叶、桃金娘树枝、柳条枝和香橼)在耶路撒冷西墙下(哭墙)念诵祝福的教徒。
最初,住棚节的宗教意味浓厚,以色列人相信,是上帝在其祖先走出埃及时帮助他们度过艰难岁月,在荒漠中提供水和食物。而“棚”代表在旷野的岁月中,人们为阻隔头顶环绕的乌云和保护自己免受酷暑和严寒而搭建的简易棚屋。定居迦南后,以色列人开垦拓荒,种粮植树,“住棚节”又称收获节,成为欢庆秋收、以备冬藏的重要节日。香橼在沿海潮湿的平原长成,棕榈树遍布山间谷地,桃金娘于山峦坡地中盛开,柳树在广袤土地附近生长。4种植物的结合象征为上帝服务的犹太人的统一,表达了将生命奉献给上帝的意愿,也感谢其带给这片土地生的力量。
图片
波兰现实主义画家利奥波德·皮利科夫斯基(Leopold Pilichowski)描绘犹太人在住棚节仪式前检查“四圣物”的情景,画于1894年。
在希伯来语中,香橼被称为etrog,现特指住棚节仪式上的手捧物之一,还象征有善行的人。公元10世纪,香橼在耶路撒冷土地上被广泛种植,许多考古遗址中都发现了它的踪影。香橼与其他宗教符号一起被绘制在各大教堂的墙壁上。2012年,考古队在距今2500年的耶路撒冷南郊拉马特·雷切尔(Ramat Rachel)的一个遗址现场发现了嵌进化石中的早期香橼树花粉。公元70年,耶路撒冷陷落后,流亡的犹太人在气候允许的地方(西班牙、希腊、意大利以及北非)种植香橼,但也有许多寻求纯种香橼的犹太人又回到了故土。
图片
2023年住棚节前,一个犹太家庭正在耶路撒冷的市场上挑选香橼。
要成为符合住棚节标准的香橼需要经过一系列检查,它受到拉比的监督,纯种香橼不可为嫁接杂交品种,外皮要厚、有棱纹和疣状结构。为了在节日期间保护香橼的完整和味道,会将其包裹在丝滑的亚麻纤维内,并存放于特殊的银制装饰盒中。
伴随口中的念念有词,教徒们面向东方,摇动“四圣物”,感恩上天恩赐粮食与蔬果,祈求来年降下更多雨水,带来更好收成。
图片
住棚节期间,人们在棚内(sukkah)吃饭,棚顶由茅草或棕榈叶覆盖。  Gina Ferazzi 摄
 
扔出自由的“橙色弹药”
橙子不用来食用而变成了“对战”工具?
是的,在英国作家海伦娜·阿特利(Helena Attlee)的作品《行走的柠檬》中,记录了意大利北部都灵的小镇伊夫雷亚(Ivrea),人们将橙子用作伊夫雷亚狂欢节(Carnevale di Ivrea)“武器”的习俗。
这场“战斗”铭记着当初的公民为自由反抗暴政的行为。19世纪,伊夫雷亚被拿破仑的军队占领,民众为自由理想与执政者对抗。这不禁让祖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想起了中世纪的故事。相传,一位名叫维奥莱塔(Violetta)的磨坊主的女儿,被迫向统治这里的伯爵献身,她却以此为机会,在当晚设法灌醉他后,将其杀死,并引发民众起义,推翻了无良政府。维奥莱塔成为女英雄,是人们心中自由的象征。两次被压迫的经历重叠,小镇百姓难掩心中澎湃,从此每年2月的狂欢节不止有游行,还多了一项让人难以忘却的激昂活动——橙子大战。
图片
每年2月在意大利北部都灵的小镇伊夫雷亚会举办伊夫雷亚狂欢节,节日最后一天下午是万众期待的“橙子大战”。
可缘何选中橙子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至今无从知晓。最可能的原因是,早期伊夫雷亚狂欢节期间,面对长达40天的禁食,每个人最关心的莫过于食物。在一片喧闹中,贵族们模仿欧洲其他先进城市的优雅仪式,站在宫殿高高的阳台上,向下方人群撒下鲜花、糖杏仁和豆子以示仁慈。后来一些时髦的家庭从法国或意大利南部温暖的海岸城市过冬回来时带了橙子,并将它们添加到投掷给人群的小玩意儿中。当扔下去的橙子被有着“反抗精神”的人们重新扔回的时候,橙子大战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起初,这只是一场游戏,但逐渐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演变成一场失控的战斗,以至于当局不得不介入。1850年,扔橙子被视为违法行为,这反而使其更加吸引人,最终让它成为伊夫雷亚狂欢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参与者分别扮演平民和士兵,用橙子互相攻击。“平民”分成9支身穿不同制服的队伍,队伍们有特定的“作战地点”,最古老的2支“战队”共享主广场(Piazza di Città)。百吨橙子堆满街道两侧,几十辆马车整装待发,被几万人填满的巷弄已做好准备。号角吹响,“平民们”向站在行进马车上、头戴中世纪头盔的“士兵们”投掷橙子,“嘭嘭嘭”你来我往的橘色圆球在空中飞舞,汁水四溅,香味四溢。长达几小时的大乱斗结束后,裁判会依据扔橙子的积极程度、技巧、制服是否好看等多个标准,评选出最优秀的“平民”队伍。
图片
被轻微砸伤的青年依旧兴奋不已
伊夫雷亚地处西北部,并不种植橙树或出售橙子,最初活动使用的橙子是从意大利南部运来的过剩作物。如今,当地环保呼声越来越高,橙子大战被指责是浪费食物的行为,于是,来自卡拉布里亚和西西里岛种植区生产过剩、未经达标或即将变质的橙子是目前的节日用橙。活动结束后,伊夫雷亚的环境服务公司清理橙子“垃圾堆”,将它们存放好,几周后被当作肥料继续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图片
一名“平民”在一轮“大战”后,挑拣地上的完整橙子,准备下一轮“战斗”。“橙子大战”结束后,地上的烂橘子最厚可达40厘米。
橙子大战不仅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活动,更是一种对传统仪式的嬉戏和颠覆。橙子作为“弹药”,既代表了旧社会贵族们的“施舍”,又蕴含了人们对自由和反叛精神的追求。这一场景成为西方文化中柑橘在节日庆典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也是文化符号的一部分。
图片
平民队伍中的成员向站在马车上的“士兵”投掷橙子  Gaia Squarci 摄
如果你有幸加入这场绚烂的狂欢,且不想成为攻击目标的话,请记得佩戴传统红色圆锥形状的帽子。
图片
2023年伊夫雷亚狂欢节“橙子大战”共有3万人参与。其中两支“平民”队伍在广场(Piazza di Città)集结,分别身穿红上衣、蓝裤子和黑上衣(背后印有骷髅头)、红裤子。整箱橙子堆满街道两侧,避免被误伤的人头戴长筒形状红色帽子(berretto frigio)或弗里吉亚帽。
在绚烂多彩的柑橘家族故事中,人们仿佛嗅出了历史的芬芳,品味到了文化的香甜。无论是生物学演变,还是文化交融,柑橘家族都展现了独特而不可忽视的价值。它们的香气跨越时空,串联起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味觉记忆,成为联结不同文明的水果使者。
图片
橙子是煮热红酒(Mulled Wine)必不可少的原料
图片
意大利阿马尔菲街头售卖的柠檬图案彩绘瓷器具
图片
法国芒通(Menton)柠檬节(Fete du Citron)于2019年被列入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芒通是欧洲最大的柠檬出产地之一,每年游行花车和雕塑均由柠檬和橙子搭建,超过20万人参加。2022年的主题是歌剧和舞蹈,图中搭建的雕塑以音乐剧《摇滚莫扎特》(Mozart, l'opéra rock)为灵感。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三亚市西河西路2号文体大楼三楼 0898-88666125
Copyright ©三亚市博物馆·公益 琼ICP备19004074号-1
  • 三亚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