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发挥博物馆中小学教育功能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馆校结合”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的影响力,使得博物馆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形成中小学教育“合力”。
为满足和提升“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教育对博物馆教育的新需求,博物馆应结合自身基础,以需求为导向,积极打造“馆校结合”的新形式、发掘新内容,为中小学教育贡献“博物馆力量”。
博物馆开展“馆校结合”具有独特优势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是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核心;“教育和文化机构”是博物馆诸多身份中最基础的功能。当前,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第二课堂”的地位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与学校教育的“正规”性、强制性相比,博物馆教育体现出的“非强制”性在源头上避免了教育对象的抵触情绪和畏难心理。陶瓷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话语权,中国陶瓷影响到欧洲的艺术流派,欧洲因为陶瓷更加了解中国。千百年来,中国通过陶瓷的海外贸易传递了中国的文化。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有历代陶瓷3000余件,以元代以前中原陶瓷为主,再现了中原陶瓷的繁荣昌盛。教育部推进的“传统文化进校园”,陶瓷就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载体。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将陶瓷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从陶瓷文化的角度给中小学生们讲“中国故事”,带领学生们了解中国文化丰富、厚重的底蕴。
以“需求”为导向梳理博物馆资源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定期举办展览和社教活动,更好地满足中小学生们的“博物馆需求”。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先后举办了“大河上下——黄河流域精品陶瓷展”“青韵流光——汝州张公巷窑遗址前四次发掘成果展”“宋代陶模艺术展”“大朴至美——丝绸之路汉唐釉陶艺术展”“尘中莲花——唐三彩珍品展”等高质量展览,并配套举办“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馆藏唐三彩鉴赏”“十二世纪后期孔雀蓝釉器物在中国成功烧造及相关问题”等讲座,为广大青少年观众展现了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系统梳理馆藏资源,以中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为导向,研发了一系列活动和课程。如印章打卡活动,结合馆藏文物设计印章内容,通过“盖章”这一青少年喜爱的形式,吸引年轻小观众到馆“打卡盖章”,学习、了解文物知识;“‘文明’进校园”活动,以明信片为载体,传播文物知识;“抟土成器”陶瓷烧造实践课程,精选有代表性的特色馆藏,通过介绍文物亮点和辅助教具结合等形式,向中小学生立体展示陶瓷精品所蕴含的历史背景、科技含量、美学价值、文化内涵等。精彩的文物知识搭载现代传播方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中小学生们以轻松愉快的体验,学习了解历史文化知识。
量身定制因地制宜开展“馆校结合”
不同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藏品优势,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对此,要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馆藏资源,因地制宜设计、开展“馆校结合”的课程及活动。
低龄学生以吸引、启蒙为主要教育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孩子们主动接受“教育”,对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是最好的办法。以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联合郑州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开展的“馆校结合 共创‘文明’”活动为例,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以新石器时期白陶锥刺纹瓶及唐代三彩魌头为代表文物,向同学们讲授了仰韶白陶及唐三彩的历史。
“白陶为什么更加珍贵?”“唐三彩的独特魅力是什么?”活动中,博物馆社教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陶瓷文化的历史长河里溯源、漫游,孩子们被中国深厚的陶瓷文化、文物的历史故事深深吸引,听得津津有味。而学习书写明信片的格式,则带孩子们重温了笔与纸的交流方式。通过“文物+明信片”这个载体,既拉近了收信人和寄信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又带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中华陶瓷知识,一举多得。
专业学生以引领、启发为主要教育目的。如果说低龄孩子以“吸引”为主,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需求的青少年来说,帮助“提升”才是关键。文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研究和欣赏文物,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郑州尚美中学的学生而言,每一件文物,都是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文明’进校园”系列课程走进郑州尚美中学,围绕“馆校结合 文美相生”的主题,带高中生领略馆藏文物与美术教育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激起同学们主动了解学习文物知识的兴趣。郑州尚美中学校长苏芳表示,带学生开展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是热门的补充学习方式,博物馆设计的课程更能带孩子们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心,期待与博物馆合作,推出更多更好的馆校课程。
特殊群体学生以补充、完善知识体系为主要教育目的。通过不断实践,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学生制定课程,将关注的目光也投向了盲聋哑学生等特殊群体。盲聋哑学生有一定视觉、听觉障碍,在享受博物馆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方面既有需求,又有一定的限制。对此,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邀请盲聋哑专业教师,拍摄制作系列手语讲解视频,设计盲文讲解词等,通过满足特殊群体的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完善“馆校结合”课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