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综合性研学资源,成为学校研学活动最热门的选择。但在博物馆研学实践中,以旅行社、教育机构为主导的研学活动,往往缺乏与博物馆的密切沟通,妥善处理好博物馆与学校及社会研学活动的四个关系,避免当前博物馆研学中存在的乱象,是我国博物馆研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处理好研与学之间的关系。研学的目的是鼓励参与者通过探究、参与体验不同文化、风土人情,有效促进学科知识和生活体验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创新的学校教学与社会教育形式。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学习场所,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博物馆研学可以体验实物、传授知识,有助于研学学生培养综合素养,优化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激励学生建立起对博物馆特质的基本认知,培养利用博物馆的习惯。博物馆主导的研学是研与学并举的综合性学习,它一定是突出探究的过程,也一定是包含合作过程的集体活动。鼓励研学者自己发现或者由博物馆提供具体的研究对象,研学者通过组建团队、分工合作、多方探究、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成果展示等环节,培养综合素养,更好地利用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在“研”的过程中培养公共意识,如沟通、宽容等;在“学”的过程中获得多种体验,如听、说、写、记录、表述等。
处理好博物馆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和政策引导,素质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研学市场需求急剧升温。目前注册名称包含“研学”二字的大中小型机构数量超过3万家,自然生态、科技创新、国防科工、传统文化、安全健康、红色文化是最常见的研学主题。目前我国已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有6565家,免费开放率超过90%,博物馆已成为社会研学机构的首选优质资源。博物馆面临的研学市场既包括研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包括这些社会研学机构。博物馆要“以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参与性的方式进行运营,并与社区和公众进行交流”,博物馆要妥善处理与社会研学机构的关系,博物馆与研学机构不是对立的,也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要发挥社会研学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支持社会研学机构组织合规创新的研学活动,同时要科学管理,防止对博物馆日常管理造成冲击。目前国内许多博物馆先后发布公告,提示研学机构组织以博物馆展览、导览等免费资源举办的有偿讲解、研学活动,要遵守文明规范,不得影响展厅秩序和文物安全。另外多家博物馆开始组织研学机构进行培训,其内容包括重点展览与展品、文明参观规范等。
处理好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人才培养和供给对于增强博物馆研学发展和服务能力具有基础性作用。提升博物馆研学的专业性、科学性、有效性,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队伍。随着研学规模的扩大,研学专业性的人才队伍短缺问题更加突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加强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人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新增158个职业,研学旅行指导师位列其中。但当下相关培训不仅收费差异大,还存在线上授课无考勤、理论考试给答案、线下实操体验课程走过场等现象。博物馆研学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不能等、靠、要,应以现有的博物馆人才为基础,建立博物馆自己的持证上岗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达到符合博物馆特点的研学人才标准。
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之间的关系是博物馆研学的关键。为博物馆研学人才提供基本保障,要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相关工资待遇政策和有关工资改革措施,还要根据博物馆研学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完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与工资衔接办法。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对于有特殊贡献的研学组织及研学导师可采用项目工资、提成工资、特殊岗位工资等多种分配制度,切实提高研学课程设计人才、研学产品宣传推广人才、研学项目实施人才的待遇。博物馆研学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人才。在研学活动多元化的时代,研学人才激励机制也应该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处理好保障和激励机制,让博物馆研学岗位从业者勤业乐业,施展才华。
拥有厚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博物馆遇到莘莘学子,碰撞出的是智慧之光,是对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的认同和传承。研学者乘兴而来,博物馆有责任让研学者满载而归,做有“研”能“学”的博物馆社会教育。